陆生作:怎么让作文不再千篇一律
千篇一律,似乎成了作文的一个漩涡,好多师生都陷在里边。
是什么导致千篇一律?是一刀切的标准答案,是只看表面现象的照猫画虎,是没有自己的观点或不允许有自己的观点表达,是没有想象力。
比如,上面这四幅图《送伞》。
标准答案:
图1.小花趴在窗台上,看见外面下雨了。她想到妈妈下班了,可妈妈没带伞,怎么办?
图2.小花穿好雨衣,带上雨伞,出了门,给妈妈送伞去。
图3.她站在公交车站台,等妈妈,手里握着给妈妈的伞。
图4.公交车来了,妈妈下车了。小花把伞带给妈妈,妈妈高兴地笑了。她们手拉手一起走在回家路上。
四幅图连起来,就有一个完整的故事。
作为刚接触写作的学生,大家都这么写,也没关系,因为这是一种训练:首先读懂图的意思,然后用文字表达出来,做到文字通顺,表达清楚。这样的看图写话,它的故事是聚焦型的,老师的出题是有暗示的,暗示每个学生都写一样的故事,做的是规定动作。
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
不一定非要读出老师的暗示。
比如,还是这幅图,我讲几个想法:
1.老师打电话来,要来家访。小花站在窗口等。突然下雨了。老师没带伞吧?小花带上伞,去车站接老师……
2.阿姨来做客。小花站在窗口等。突然下雨了。小花给阿姨送伞去……
3.妈妈打电话来,让小花送伞去车站。小花打开窗户一看,真的下雨了!她赶紧带上伞,出门去……
4.小花趴在窗台上,下雨了,她想妈妈了,她想到了那一天,去车站送伞给妈妈……
虽然这4个解读仍然是“送伞”,但或是人物不一样,或是情节不一样,难道它们就不符合图意了吗?难道这样写难道是理解错误的?——我想,对写作来说,这些构思都是可以接受的,它们是自圆其说的,而且应该表扬的,因为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想象,跳出了千篇一律的漩涡。
多幅图的看图写话,限制性比较强,因为图与图之间要连贯,构成一个整体,所以对初学者来说,要跳出千篇一律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相对而言,单幅图的看图写话,除规定动作外,可以有更多的自选动作。比如下面这幅图《植树》。
规定动作、标准答案:植树节到了,去种树,大家分工,有的挖坑,有的提水,有的种树,好有意义的活动啊,要保护大自然啊。
自选动作:
1.一场暴风雨过后,草地上的小树被吹倒了,连根拔起。一连几天,小树都躺在地上。太阳下,小树快干枯了。小明和小花去把这棵树种好,挖坑,埋土,浇水……
2.太阳晒死了树苗,重新种上一棵……
3.弟弟顽皮,把小树折断了。我和爸爸赔礼道歉,再种上一棵。
4.以“树”的视角来写这篇作文。
“植树”二字不一定要想到植树节。
植树只是种树而已。
为什么种树?可以有很多答案。有了很多答案,作文就不会千篇一律。写作文一定要问为什么。
当然,出现在试卷上的看图写话,可能有很多限定,限定越多,发挥的空间越小,指向性越强,写千篇一律的概率越大。但是,有一句话叫“一句话百样说”,同样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同样的故事,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同样的材料,可以有不同的视角。这也能避免千篇一律,关键在打开思路。
说到底,破除千篇一律,就要解决“事实与观点”这个问题。分一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
我之前老是讲辣椒(事实)的辣与不辣(观点),这次换个词:罗生门——这是一篇小说名,也是一个电影名,也是写作技巧——对同一件事(事实),站在不同的立场(视角),有不同的讲述(观点)。
还有,我为什么用看图写话来讲千篇一律呢?
因为写作就是看图写话。图在哪?图在作者的脑海里。比如,写《我的妈妈》,这是篇命题作文,需要把记忆中与妈妈有关的图调出来,将它变成文字。
另,下面这张图,青蛙为什么一条腿站着?它在干什么?打太极?
QQ群:528037856
公众号:congmingzuo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