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辛弃疾的工资条,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幸有湖边旧草堂,敢烦地主筑林塘。
漉残醅瓮葛巾湿,插遍野梅纱帽香。
风紧春寒哪可敌,身闲书漏不胜长。
浩歌陌上君无怪,世谱推原自楚狂。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
写的一封感谢信,
而他要感谢的对象,
就藏在诗后的小注里
“辛幼安每欲为予筑舍,
予辞之,乃止。”
陆游
宋宁宗嘉泰三年
也就是公元1203年,
63岁的辛弃疾
被任命为浙东安抚使,
他拜访了当时退居在家的
79岁的陆游。
二人之前并未见过面,
但彼此欣赏,惺惺相惜,
他们都是南宋的文坛大咖,
也是主战派代表,
而且曾经都还被朝廷长期停职,
因此很有共同语言。
辛弃疾
一番衷肠诉尽,
辛弃疾看到陆游的住宅残旧,
便要出钱帮他扩建修缮,
陆游谢绝了,出于感激,
便写了这样一首诗。
辛弃疾著名的爱国主义词人,
展现的是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魄”
千百年来,
他一直作为忧国忧民的清官形象
被后人铭记。
既然是清官,
为什么出手还这么阔绰?
莫非这其中另有隐情?
事实上,
这是源自历史的误解,
清官也是人,
也有改善物质生活的权利,
并不是每个清官都需要吃糠咽菜
才能证明自己的清廉。
更何况,
在辛弃疾生活的宋朝,
官员的工资福利相当丰厚,
丰厚到什么程度?
到手的工资不可劲儿花,
根本都花不完!
宋朝开国起就制定了重文抑武的国策,政府对文人出身的官员一直实行高薪养廉制度,类似于现在的新加坡。
按照宋宁宗在位时的标准,以辛弃疾所担任的任浙东安抚使为例:每月基本工资6万文,职位补贴5万文,公务接待费(这笔钱可以由地方长官自由支配)13万文,粮食补贴50石,职田200亩,另外每年冬夏两季还有固定发放的布匹和丝绸,每逢冬至、寒食和春节还有定期赏赐。
将这些实物折算成现金统计下来,辛弃疾平均每月至少有600万文的合法收入,有经济学家推算,当时一文钱的购买力大约相当于现在八分钱,(所以有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说法)因此,辛弃疾在浙东安抚使任上每月的收入折合人民币48万元!
那么作为已经退休养老的陆游,是否会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呢?他不仅有退休金,而且很高!
古代对退休年龄确实有规定,自汉代起一直实行“七十致仕”的制度,会给予退休的官员一定的养老金,不过古代人平均寿命低,能活着领到养老金的官员实在寥寥无几。
而陆游则是个例外,不仅有才还很长寿,其实就在与辛弃疾会面的前一年,老干部陆游被宋宁宗下诏入京发挥余热,官至宝章阁待制,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
编完这两部书后,
陆游主动请辞,
回老家绍兴养老去了。
一个月后,
辛弃疾上门拜访,
而对于辛弃疾出钱修房子的提议,
陆游拒绝也是有道理的,
因为作为退休官员的他,
也同样不差钱!
陆游所担任的这个宝章阁待制,具体的工资收入我们无从查证,不过根据宋代留下的史料记载,可以参考同级别的职务龙图阁待制,其退休金为:每月基本工资12万文,职务工资15万文,餐补3万文,另外每年还能领到25匹丝绸和25石大米。
根据《宋会要辑稿·食货志》的记载:当时一匹丝绸价值6000文,一石大米价值1700文,25匹丝绸折合15万文,25石大米折合4万文,两者相加共19万文。
将这19万文分摊到一年12个月当中,每月平均1.6万文。再加上12万文的基本工资、15万文的职务工资、3万文的餐补,则陆游退休之后每月仍有31.6万文的收入,如果仍然按照一文钱相当于八分钱计算,共折合人民币2.5万元。
更重要的,陆游的儿孙众多,其中不乏为官者,加上当时他在文学界已成名多年,稿费加平时的润笔费都相当可观了,辛弃疾这个时候要出钱给他修房子,确实有些不合时宜,估计当时陆游心里还嘀咕:就我这身价,还用你出钱给我盖房子?咱陆家丢不起那人!
宋代官员的高薪非常普遍,
传闻中的包青天包大人,
一生清正无私,
根据宋代的薪酬制度,
包大人的月薪
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100多万元,
有这么高的收入,
还有贪腐的必要么?
武侠泰斗金庸老先生曾表示
宋朝是文人最好的时代。
因为两宋时期的经济繁荣
为文人提供了优渥的生活环境,
而相对宽松的社会自由
又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的灵感。
如果宋代王安石、欧阳修、辛弃疾等
一帮文坛大佬遇到了
刻薄寡恩的明太祖朱元璋,
不要说能不能领到
那点还不够吃饭的工资,
是否能保住吃饭的脑袋都很难说。
不得不说,
辛弃疾、陆游都很幸运,
他们乘上了大宋帝国的幸福快车,
一边享用着大宋王朝
给予他们的贵宾待遇,
一边却集体骂着
驾驭这辆马车的车夫昏聩无能。
而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
正是由于宋代官员的高福利,
导致了两宋时期庸官懒政,
政府财政吃紧,社会矛盾激化,
也许是这些爱国主义诗人们
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