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诗话

据考证,从汉明帝下令点灯敬佛开始,赏花灯就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民俗活动,历代相传。
唐朝大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绝,前两句即描绘了元宵时节的帝都长安城:“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另一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则以《正月十五日夜月》为题,写下了江南杭州的胜景:“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
“初唐四杰”诗人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一诗,除了极尽描写花灯的胜景外,最后两句突出描写了仕女的参与:“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南宋范成大的《夜宴曲》有“玉灯九枝青阑干”的诗句。
在璀璨的九枝灯前,千金小姐的笑脸是多么妩媚。按封建旧俗,未出嫁的小姐是不能出外的,但唯独元宵之夜解禁。于是据古籍记载,“唐正月十五夜,灯光如昼,仕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出门观灯的妇女成为男人追逐的对象。
唐朝诗人张箫远的《观灯》描写道:“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歌钟喧夜更漏暗,罗绮满街尘土香。星宿别从天畔出,莲芳不向水中芳。宝钗骤马多遗落,依旧明朝在路旁。”
位居“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朝文学家曾巩写的七律《上元》,回忆了少年时候的欢乐:“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风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阑送目劳。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寻前事捻霜毛。”他在另一首诗中更加大胆地描绘了元宵节之夜的男女欢情:“月明如昼露华浓,锦帐明郎笑语同。金地夜寒消美酒,玉人春困倚东风。红云灯火浮沧海,碧水楼台浸远空。白发蹉跎欢意少,强颜犹入少年丛。”
宋朝最有名的词作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更是一首美丽动人的爱情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一词,则是一出令人感叹唏嘘的爱情悲喜剧:“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如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
有人说,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在花灯文化中,也毫不例外地注入了这一元素,元宵灯节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灯”与“丁”谐音,古代观灯也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也就名正言顺,无可非议了。
明清竹枝词中的花灯文化到了明清时代,花灯文化在竹枝词中得到更多的反映。竹枝词是文人笔下的民歌,它更多地反映民俗风情。明代江苏诗人王彦泓(字次回)以写爱情诗著称,诗风接近李商隐,他的《看灯词》写得情意绵绵:“灯街试走断红颦,新嫁桥南第几晨。夫婿却扶佯不要,一回低媚一回嗔。”“青油车子过斜阳,风飏湘帘出画裳。曾在石家筵上见,是谁香气试猜详。” “风透珠灯蜡泪流,隔街笙鼓送人愁。可怜心似清霄月,皎洁随郎处处游。”
第一首诗写一对新婚夫妇观灯时的忸怩心态;第二首写一对情人无缘见面时的猜想;第三首写妻子在元宵之夜怀念出门在外的丈夫。三首诗同是写看灯,但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男女之间的情愫。
清朝北京诗人纳兰性德的《上元竹枝词》,描写了康熙盛世时的节日盛况:“碧落箫声转玉壶,踏灯随处笑相呼。相逢若个能相赏,消得金霞照夜珠。” 晚清福州诗人杨庆琛的榕城竹枝词描写了元宵节送灯的民间习俗:“天赐麟儿绘彩缯,新娘房子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钗卸,又报娘家来送灯。”
元宵前夕,娘家要给已出嫁的女儿送灯,第一年送“观音送子”灯;第二年如未生育,则送“天赐麒麟”灯;生育后送“状元骑马”灯。广东著名诗人胡曦的《兴宁竹枝杂咏》,把走马灯、酒瓮灯、牡丹灯写入诗中:“夜月谁家游冶郎,金鞍珠勒少年场。行过走马灯前笑,你我无端一样忙。”“火树珠棚敞几层,小儿连臂踏歌登。月斜游倦归来说,四十围强酒瓮灯。”“儿家门巷犬声应,斗转星河淡玉绳。自笑蓬门犹富贵,春宵也上牡丹灯。”
民间传说中的花灯文化从宋朝开始,就有了制作灯谜、灯联的活动。除了看灯以外,文人们喜欢聚在一起答对猜谜。宋朝周密的《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将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称为“灯谜”。
相传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江南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
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头尖身细白如银,称称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
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传说北宋年间,王安石20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一地,见一大户人家悬灯出题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一时答不上,便把它记在心里。到了京城,不料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笔就以招亲联作答,简直是天衣无缝,深得主考官赏识,结果中了进士。志得意满的王安石衣锦还乡,来到招亲的地方,发现那条对联仍未有人应对。他又以考题联作答,竟得了个漂亮媳妇,真可谓“歪打正着”“双喜临门”。
宋代福建有个太守叫蔡君谟,为了粉饰太平,他下了一道命令,要求每家每户在元宵之夜都要燃灯七盏。有个穷人叫陈列,制了一个一丈多高的大灯,上书一首诗:“家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穷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消息传到太守耳中,只好收回成命。为官之道,贵在体察民情,知错能改,也算是个好官。
明朝皇帝朱棣有一年元宵节微服出游,遇到一位秀才,谈得有些投机。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那秀才立即对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朱棣大喜,重赏了那位秀才。当权者好大喜功,也不能免俗。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朱棣一生做了两件载入史册的大事,一是迁都北京,巩固了明朝政权;二是修纂了旷世奇书《永乐大典》,开创了永乐盛世,现在看来,也值得一赞。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