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敖让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2020-04-22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光武皇帝 中元二年 公元57年
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
【译文】适逢朝廷在讨论灵台宫(古时帝王观察天文星象、妖祥灾异的建筑。)选址的问题,皇帝问桓谭道:“我打算用符谶来决定此事,你觉得怎么样?”皇帝问他为什么不读,桓谭又极力说谶书离经叛道,不可奉为经典。皇帝大怒说:“桓谭诽谤神灵,目无国法,把他带下去,斩首!”桓谭叩头请罪,流血不止,过了很久,皇帝的愤怒才得以平息。刘秀年轻的时候,在长安学习《尚书》,是标准的儒家学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按理说刘秀一个儒家皇帝,怎么会迷信符谶?这还得从刘秀起事之初说起,王莽末年,天下大乱,“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言流传于四方,刘秀的名字与谶言相应,人们都觉得刘秀必胜,这使得刘秀在平定河北、关中乃至天下的时候,助力很大。其实我认为刘秀是不信符谶的,如果刘秀真的相信符谶,就不会放过桓谭,刘秀之所以迷信符谶,其原因有二。一是自己当上皇帝的本身,受到了符谶之说的助力,现在否定符谶之说,就等于否定当初“刘秀当为天子”的符谶是假的,这是变相否定自己这个皇帝是假的。二是君权神授,皇帝本身就要保持自身的神秘性和神圣性,否定了符谶之说,皇权的神秘面纱就没有了。所以,刘希虽不信谶,但却不能否定符谶,还要试图让天下人相信符谶之学。后汉之际符谶之说盛行,与儒家学说格格不入,这也是桓谭作为一代大儒反对符谶之学的原因所在。刘秀之所以要征询桓谭的意见,其实就是看中了桓谭的大儒身份,希望他能认同符谶之学,能够将符谶之学和儒家学说兼容起来,为自己以符谶之言上位的正当性背书。桓谭错就错在,只单纯的从学术上考虑问题,而没有从政治上考虑。刘秀是借着符谶上位的皇帝,桓谭还滔滔不绝的指责符谶之学离经叛道,刘秀的上位有符谶之学的功劳,否定符谶之学,其实就是在否定刘秀上位的正当性。刘秀本来是指望着儒学大师桓谭能够为自己厘清符谶之学与儒家学说的冲突,将整个意识形态系统兼容起来,不料桓谭不仅不买账,还要攻击刘秀,挑战皇权的威严,刘秀怎么能不大怒。桓谭抨击符谶之学的态度,这很学者,但一点也不讲政治。食君之禄,为君分忧,如果看不起刘秀以符谶之学上位,辞官回家便可,何必在朝廷混俸禄。如果爱惜自身一代大儒的名声,不想蹚这个浑水,又想继续为朝廷效力,在其他方面做出点成绩,则回避这个问题即可,直接告诉刘秀,自己天资愚钝,看不懂符谶之书,对符谶没有研究就行了。何必大庭广众之下,从学术上大肆抨击符谶之学的荒谬之处,政治最讲究和光同尘,伤人伤己,又有何益?以光武帝的宽容,连桓谭公然抨击符谶之学都可以容忍,又怎么会不理解桓谭回避符谶问题的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