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拿“为你好”为借口的人
原创 敖让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2019-05-23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太祖高皇帝六年 公元前201年
上以韩王信材武,所王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乃以太原郡三十一县为韩国,徙韩王信王太原以北,备御胡,都晋阳。
信上书曰:“国被边,匈奴数入寇;晋阳去塞远,请治马邑。”上许之。
【译文】刘邦觉得韩王信有才能又勇武,封地靠近巩县、洛阳,南面迫近宛、叶,东有淮阳,这些都是天下的战略要地;于是把左原郡三十一县设为韩国,迁徙韩王信的封地到太原以北,防备胡人,建都晋阳。
韩王信写信给刘邦说:“新封地在边关,匈奴屡次入侵;晋阳距离边境较远,请求建都马邑。”刘邦同意了韩王信的请求。
【解析】韩王信,是战国时期韩国王室的后代,名为韩王,实际上只是刘邦的将领,基本都是跟在刘邦身边,很少有单独行动的机会。
项羽围攻荥阳,刘邦跑路,留了周苛、枞公、魏豹、韩王信等人继续坚守城池。刘邦一走,周苛、枞公就杀了魏豹,之后项羽破城,周苛、枞公死节,韩王信投降,紧接着韩王信找到了机会逃跑,继续回到汉营效力,刘邦和韩王信之间因此而生嫌隙。
韩王信跟周苛、枞公不一样,他自己的想法很多,不想为刘邦白白牺牲,因此投降了项羽,从当时的情况看,刘邦是没有怪他的,但江山一统后,日久生嫌,像这种有政治污点的人,如果想找人开刀,肯定是第一个被刘邦想起来的,刘邦从荥阳逃走,带了陈平而不带他,可见在刘邦的心里,他并不是很有分量,恐怕韩王信也因此而有怨念。
刘邦嫌弃韩王信有变节的污点,韩王信记恨刘邦抛弃自己独自逃命,两个人的矛盾大概是这样。谁对谁错?很难讲。但在政治上,没有对错,刘邦是君,韩王信是臣,在政治上没有对错,只有君臣,这一点是没得商量的。
楚汉争霸结束后,韩王信也因功被封韩王,王颍川,成为地盘最小的异姓王,地盘虽小,可都是当时的发达地区,自古韩国就是四战之地,因此民风剽悍,是优质的兵源地,加之地势险要,秦东出,六国西进,很多战争都发生在这里,颍川郡在秦朝时就有25万户左右,口一百多万,而当时的郡普遍的人口规模是3到5万,颍川郡在当时是非常强的郡,而韩王信又是韩王后裔,在韩地有一定的号召力。
因此,天下大定以后,不管是出于私人恩怨还是从国家稳定的角度出发,刘邦都不能让这一块战略要地掌握在异姓王手上,所以,徙封韩王信王太原以北,利用他的才能和勇武抵御匈奴。
韩王信最后是叛变投降匈奴了的,在刘邦徙韩王信到并州之前,刘邦已经收拾了燕王臧荼,韩信也被从齐王撸成楚王,又因为钟离昧的事情被撸成淮阴侯,韩王信常年跟着刘邦带兵打仗,恐怕对刘邦的了解要强过臧荼和韩信,因此而内不自安。
借着这次徙王事件,趁机向刘邦建议把国都从晋阳迁到了马邑。晋阳城在太原,比较靠近内陆,马邑在今山西朔州市,靠近草原,马邑这个地方,自古就是游牧民族和华夏的交界处,李牧曾在这一带抗击匈奴,蒙恬曾在这里养马,因此得名马邑,说起马邑,就会想起汉武帝时对匈奴的一次失败战略谋划,几十万大军白跑一趟,王恢因马邑之谋失败而自裁。
结合韩王信过去的表现和未来的叛变事实来看,恐怕这个时候,韩王信向刘邦提出把都城由晋阳迁到马邑,不仅仅只是为了更好的抗击匈奴这么简单,恐怕他是看到了臧荼和韩信的下场,结合自己对刘邦的了解,认为自己也难逃噩运,因此长期驻扎在马邑,如果有什么风吹草动,就随时准备叛逃敌国。
韩王信的事情很复杂,和之后的白登有密切关系,最后叛逃敌国,因战争失败而被杀,从短期来看,韩王信是实现了自己的企图的,成功的让刘邦同意了他建都马邑的目的。
信上书曰:“国被边,匈奴数入寇;晋阳去塞远,请治马邑。”上许之。
韩王信以战争需要为借口,抓住了刘邦急切的想要解决匈奴问题这只痛脚,打着为刘邦考虑的旗号,成功说服刘邦建都马邑,进而实现了自己驻扎在边境,见机行事,情况不对可以侍机叛逃的企图。
要警惕向韩王信这种,打着“为你好”为借口,借机实现自己意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