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注道德经述成·道经·古之善为士章第十五

道经·古之善为士章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苏辙:粗尽而微,微极而妙,妙极而玄,玄则无所不通,而深不可识矣。

原成: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弱玄达,深不可志。

原成:微妙,言行为隐匿。玄通,言外观变化可通万物形象。为士如是,则深不可识矣。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

苏辙:戒而后动曰豫,其所欲为,犹迫而后应,豫然若冬涉川适巡,如不得已也。

原成: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

原成:豫者,主动隐匿行为。

犹若畏四邻,

苏辙:疑而不行曰犹,其所不欲迟而难之,犹然如畏四邻之见之也。

原成:猷呵,其若畏四邻。

原成:犹者,被动隐匿行为。凡临事犹豫,皆思隐匿行为。

俨若客,

苏辙:无所不敬,未尝惰也。

原成:严呵,其若客。

原成:隐匿好恶。

涣若冰将释,

苏辙:知万物之出于妄,未尝有所留也。

原成:涣呵,其若凌泽。

原成:隐匿意图。

敦兮其若朴,

苏辙:人伪已尽,复其性也。

原成:沌呵,其若朴。

原成:隐匿身份。

旷兮其若谷,

苏辙:虚而无所不受也。

原成:𣼥呵,其若谷。

原成:隐匿志向。

浑兮其若浊。

苏辙:和其光,同其尘,不与物异也。

原成:湷呵,其若浊。

原成:隐匿外表。此七者皆是隐匿自身之德也,行为隐匿则可获变化而通万物形象。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苏辙:世俗之士以物汨性,则浊而不复清。枯槁之士以定灭性,则安而不复生。今知浊之乱性也,则静之,静之而徐自清矣。知灭性之非道也,则动之,动之而徐自生矣。《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今所谓动者,亦若是耳。

原成:孰能浊以静之将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将徐生?

原成:“道”是“无”与“有”运动的矛盾体,是以纠缠并发的螺旋运动方式。“无”与“有”是相互发展、相互制约的关系。当“无”的运动烈度超过限度,“有”的运动就会把“无”运动的结果呈现出来,“无”与“有”两者构成一个完整的运动周期。老子用“徐清”与“徐生”告诫,“无”运动与“有”运动是不能单独存在,两者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不存在没有结果呈现出来的“无”运动,亦没有不用来呈现“无”运动结果的“有”运动。

保此道者,不欲盈。

苏辙:盈生于极,浊而不能清,安而不能生,所以盈也。

原成:保此道者,不欲尙盈。

原成:保此道者,隐匿自身行为之道。盈,呈也。

凡运动皆是不可以直接感知的,是隐匿在万物背后的不可见力量。对于运动的这种不可见特性,老子曰“不欲尚盈”。

夫惟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苏辙:物未有不弊者也。夫惟不盈,故其弊不待新成而自去。

原成:夫唯不欲尙盈,是以能𧝬而不成。

原成:弊,蔽也。不盈者,不呈现出来。

老子曰: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阅,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

湛呵似或存,故曰“𧝬而不成”。此言“无”的运动是不可见的,而且“无”产生的结果并不直接呈现出来,而是通过“有”呈现出来。

凡物皆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运动必然产生结果。“无”运动的这种不可见,曲成万物的特性,老子总结为“蔽而不成”。

此章老子高超的写作技巧是让人叹为观止的。老子表面上是在论说“善为士者”的七大特点,但结尾通过“保此道者”一句,直接将这七大特点,转而为形容“运动”的不可见特点,最后用“蔽而不成”点明运动“曲成万物”。古人借喻技巧,登峰造极!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如果此文对你有点滴帮助,请点赞关注作者,给作者以鼓励!

(0)

相关推荐

  • 国学经典诵读老子《道德经》帛书本之《道经》,“道”的真实意义

    国学经典诵读老子《道德经》帛书本之《道经》,“道”的真实意义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道经·视之不见章第十四

    道经·视之不见章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请,故复混而为一. 苏辙:视之而见者,色也,所以见色者,不可见也.听之而闻者,声也.所以闻声者,不可闻也.搏之而得 ...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道经·道可道章第一

    道经·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 苏辙:莫非道也.而可道者不可常,惟不可道,而后可常耳.今夫仁义礼智,此道之可道者也.然而仁不可以为义,而礼不可以为智,可道之不可常如此.惟不可道,然后在仁为仁,在 ...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道经·天下皆知章第二

    道经·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声音之相和,前后之相随. 苏辙:天下以形名言美恶,其所谓美且善者,岂信美且善哉 ...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道经·将欲取天下章第二十九

    道经·将欲取天下章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苏辙:圣人之有天下,非取之也,万物归之,不得已而受之.其治天下,非为之也,因万物之自然,而除其害耳.若欲取而为之,则不可得矣. 原成:将欲 ...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道经·夫佳兵章第三十一

    道经·夫佳兵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苏辙:以之济难,而不以为常,是谓不处. 原成: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原成:非不处也,犯刑者恶之也. 君子居则 ...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道经·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道经·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苏辙:无所不为而无为之之意耳. 原成:道恒无为也. 原成:"仆唯妻而天地弗敢臣".仆无尊而卑,"道"以为形,故无 ...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道经·不尚贤章第三

    道经·不尚贤章第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苏辙:尚贤,则民耻于不若而至于争.贵难得之货,则民病于无有而至于盗 ...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道经·道冲章第四

    道经·道冲章第四 道冲而用之,或似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苏辙:夫道冲然至无耳,然以之适众有,虽天地之大,山河之广,无所不遍,以其无形,故似不盈者.渊兮深眇,吾知其为万物宗也,而不敢正言之,故曰似万物 ...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道经·天地不仁章第五

    道经·天地不仁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苏辙:天地无私,而听万物之自然,故万物自生自死,死非吾虐之,生非吾仁之也.譬如结刍以为狗,设之于祭祀,尽饰以奉之,夫岂爱之,时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