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注道德经述成·道经·古之善为士章第十五
道经·古之善为士章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苏辙:粗尽而微,微极而妙,妙极而玄,玄则无所不通,而深不可识矣。
原成: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弱玄达,深不可志。
原成:微妙,言行为隐匿。玄通,言外观变化可通万物形象。为士如是,则深不可识矣。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
苏辙:戒而后动曰豫,其所欲为,犹迫而后应,豫然若冬涉川适巡,如不得已也。
原成: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
原成:豫者,主动隐匿行为。
犹若畏四邻,
苏辙:疑而不行曰犹,其所不欲迟而难之,犹然如畏四邻之见之也。
原成:猷呵,其若畏四邻。
原成:犹者,被动隐匿行为。凡临事犹豫,皆思隐匿行为。
俨若客,
苏辙:无所不敬,未尝惰也。
原成:严呵,其若客。
原成:隐匿好恶。
涣若冰将释,
苏辙:知万物之出于妄,未尝有所留也。
原成:涣呵,其若凌泽。
原成:隐匿意图。
敦兮其若朴,
苏辙:人伪已尽,复其性也。
原成:沌呵,其若朴。
原成:隐匿身份。
旷兮其若谷,
苏辙:虚而无所不受也。
原成:𣼥呵,其若谷。
原成:隐匿志向。
浑兮其若浊。
苏辙:和其光,同其尘,不与物异也。
原成:湷呵,其若浊。
原成:隐匿外表。此七者皆是隐匿自身之德也,行为隐匿则可获变化而通万物形象。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苏辙:世俗之士以物汨性,则浊而不复清。枯槁之士以定灭性,则安而不复生。今知浊之乱性也,则静之,静之而徐自清矣。知灭性之非道也,则动之,动之而徐自生矣。《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今所谓动者,亦若是耳。
原成:孰能浊以静之将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将徐生?
原成:“道”是“无”与“有”运动的矛盾体,是以纠缠并发的螺旋运动方式。“无”与“有”是相互发展、相互制约的关系。当“无”的运动烈度超过限度,“有”的运动就会把“无”运动的结果呈现出来,“无”与“有”两者构成一个完整的运动周期。老子用“徐清”与“徐生”告诫,“无”运动与“有”运动是不能单独存在,两者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不存在没有结果呈现出来的“无”运动,亦没有不用来呈现“无”运动结果的“有”运动。
保此道者,不欲盈。
苏辙:盈生于极,浊而不能清,安而不能生,所以盈也。
原成:保此道者,不欲尙盈。
原成:保此道者,隐匿自身行为之道。盈,呈也。
凡运动皆是不可以直接感知的,是隐匿在万物背后的不可见力量。对于运动的这种不可见特性,老子曰“不欲尚盈”。
夫惟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苏辙:物未有不弊者也。夫惟不盈,故其弊不待新成而自去。
原成:夫唯不欲尙盈,是以能𧝬而不成。
原成:弊,蔽也。不盈者,不呈现出来。
老子曰: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阅,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
湛呵似或存,故曰“𧝬而不成”。此言“无”的运动是不可见的,而且“无”产生的结果并不直接呈现出来,而是通过“有”呈现出来。
凡物皆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运动必然产生结果。“无”运动的这种不可见,曲成万物的特性,老子总结为“蔽而不成”。
此章老子高超的写作技巧是让人叹为观止的。老子表面上是在论说“善为士者”的七大特点,但结尾通过“保此道者”一句,直接将这七大特点,转而为形容“运动”的不可见特点,最后用“蔽而不成”点明运动“曲成万物”。古人借喻技巧,登峰造极!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如果此文对你有点滴帮助,请点赞关注作者,给作者以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