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中医——头痛

头痛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一般由外邪致病者,为外感头痛;由脏腑内伤致病者,则属内伤头痛。西医的感冒、鼻炎、三叉神经痛、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神经官能症、神经血管性头痛,以及脑震荡后遗症等,如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头痛治疗的诊断要点  

临床凡以头痛为主证者,即可诊断。

由外邪致病,发病较急,病势较剧,常伴有表证和外邪犯肺的症状者,为外感头痛;头痛反复发作,病势较缓,时作时止者,则属内伤头痛。

大抵痛在头后部,下连项者,为太阳经头痛;痛在前额及在眉棱等处者,属阳明经头痛;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者,为少阳经头痛;痛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者,则属厥阴经头痛。

头痛治疗的辨证分析    

头痛病因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一般外感头痛,为时短暂,多由风邪为主,但必须注意分析其挟寒、挟热、挟湿;内伤头痛以气血虚、肾虚、肝阳、痰浊、瘀血致病为多见,为时较久,有虚有实,或虚中挟实,错综复杂。如血虚夹肝阳,肝阳挟痰浊,气虚夹瘀阻,内伤夹外感者,必须分清主次,明辨标本,施治方可中的。

对外感头痛,治以祛邪为急;内伤头痛,以补虚扶正为先;本虚标实者,或先以治标,继则扶正,或标本兼顾,当因证制宜。

头痛治疗的辨证论治    

Ⅰ.外感头痛

风寒型头痛
【证见】 头痛,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常喜裹头。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疏风散寒。

【方药】

1.主方川芎茶调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川芎10克,荆芥、防风、白芷各12克,细辛5克,羌活10克,蔓荆子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寒邪侵犯厥阴经,引起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者,可加吴茱萸10克、法半夏15克、藁本12克。

2.中成药川芎茶调散,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头痛煎剂(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川芎、白芷、赤芍各15克,羌活12克,细辛3克、延胡索10克,三七粉6克(冲)。水煎服。

(2)川芎止痛汤(《新中医》)

处方:川芎20克,荆芥10克,防风12克,全蝎10克,荜茇12克,蜈蚣2条,天麻10克,细辛5克。水煎服,每日1~2剂。

(3)白芷止痛汤(《湖北中医杂志》)

处方:羌活9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法半夏10克,黄芩10克,柴胡6克,吴茱萸6克,珍珠母24克,葛根24克,白芍15克,细辛3克,甘草3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风热型头痛
【证见】 头痛而胀,其则如裂,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口渴,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

【方药】

1.主方芎芷石膏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白芷12克,川芎9克,菊花15克,石膏30克,羌活10克,桑叶15克,藁本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热盛者,加黄芩、栀子各12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克。

2.中成药清眩丸,每次2粒,每日2次。

3.单方验方

(1)川芎石膏饮(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川芎6~25克,白芷6一15克,细辛2—6克,菊花9—25克,生石膏9—45克。水煎服。

(2)川芎三白汤(《山东中医杂志》)

处方:川芎15克,白芷15克,白芍30克,白蒺藜15克,菊花10克,蝉蜕12克,地龙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钩藤15克,甘草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风湿型头痛
【证见】 头重如裹,肢体困重,纳呆胸闷,小便不利,大便溏。舌苔白腻,脉濡。

【治法】 祛风胜湿。

【方药】

主方姜活胜湿汤(李呆《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处方:姜活10克,川芎6克,蔓荆子、藁本、藿香各12克,防风、独活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

Ⅱ.内伤头痛

肝阳型头痛
【证见】 头痛而眩,心烦易怒,睡眠不宁,面红目赤,口苦。舌质红,苔白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 平肝潜阳。

【方药】

1.主方天麻钩藤饮(胡光慈《杂病证治新义》)加减

处方:天麻10克,钩藤18克,石决明30克,夏枯草12克,菊花15克,夜交藤30克,黄芩12克,桑寄生20克,杜仲15克,牛膝15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脑立清,每次10粒,每日2次。

(2)天麻片,每次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止痛方(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生石膏、石斛各25克,白芍、菊花、栀子、红花各15克,郁金、僵蚕各10克,蔓荆子、炒枣仁各20克,龙骨30克,夜交藤50克。水煎服。

(2)抗痛灵汤(《福建中医药》)

处方:川芎20克,白芍25克,白芷15克,全蝎末2克(冲服),钩藤30克,石决明50克(先煎),香附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3)平肝清脑汤(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

处方:生白芍20克,生龙牡30克(先煎),珍珠母30克(先煎),白蒺藜12克,钩藤12克(后下),川芎10克,白菊花10克,生地黄15克,川楝子12克,枸杞子15克,麦芽2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肾虚型头痛
【证见】 头痛且空,伴有眩晕,腰酸痛,疲乏,耳鸣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治法】 养阴补肾。

【方药】

1.主方大补元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熟地黄20克,山药18克,山茱萸12克,枸杞子15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杜仲15克,白芍12克,女贞子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肾阳不足者,可加熟附子10克、肉桂5克、巴戟天15克。

2.中成药

(1)杞菊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3次。

(2)巴戟补肾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单方验方

广安头痛方(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女贞子、旱莲草、茯苓各15克,山萸肉12克,菊花9克。水煎服。

血虚型头痛
【证见】 头痛且晕,午后较甚,神疲乏力,心悸,面色少华。舌淡,脉细。

【治法】 补养阴血。

【方药】

1.主方加味四物汤(尤在泾《金匮翼》)加减

处方:当归12克,熟地黄15克,川芎6克,白芍15克,菊花12克,蔓荆子12克,党参15克,何首乌18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当归补血丸,每次9克,每日3次。

(2)归脾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当归养血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养血祛风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当归、川芎各30克,蔓荆子、辛荑花各10克,细辛5克。水煎服。

(2)补血活血汤(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

处方:当归12克,白芍12克,赤芍18克,白芍18克,川芎10克,熟地黄20克,红花10克,细辛5克,丹参20克,三七末3克(冲服)。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3)养血汤(漆浩《良方大全》)

处方:当归15克,鸡血藤30克,枸杞子15克,菊花15克,赤芍15克,川芎40克,黄芪40克,牛膝5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痰浊型头痛
【证见】 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治法】 化痰降逆。

【方药】

1.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程钟龄《医学心悟》)加减

处方:法半夏15克,白术12克,天麻12克,茯苓12克,陈皮6克,蔓荆子,蒺藜各10克。水煎服。

若痰浊化热者,可加黄连10克、竹茹12克。

2.中成药复方天麻片,每次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胡氏方(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天麻、陈皮各4.5克,钩藤、杭菊、炒白术、法半夏、白芷各9克,当归、川芎、茯苓各6克,细辛2.4克,生姜3片,水煎服。

(2)头痛汤(《湖北中医杂志》)

处方:法半夏10克,白术10克,僵蚕10克,白附子6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防风10克,蜈蚣2条,全蝎10克,甘草6克。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每日分3次服,每日1剂。

瘀血型头痛
【证见】 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涩。

【治法】 活血化瘀。

【方药】

1.主方通窍活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当归、赤芍各12克,桃仁、红花、川芎、白芷、生姜各10克,丹参15克,牛膝12克,五灵脂10克。水煎服。

疼痛较甚者,可加全蝎、蜈蚣各5克,地龙12克。

2.中成药

(1)正天丸,每次1包,每日2次。

(2)复方丹参片,每次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头痛神效丹(陈宝田《时方的临床应用》)

处方:川芎15~20克,白芍10—20克,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防风、姜活、白芷各10克,独活6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

(3)脑宁汤(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

处方:赤芍30克,川芎30克,水蛭10克,白芷10克,蒿本10克,红花10克,细辛10克,白附子5克,羌活1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2剂。头痛消失后,再服2剂巩固疗效。

(4)头痛停糖浆(《中医杂志》)

处方:丹参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12克,熟地黄10克,鸡血藤15克,夏枯草9克,珍珠母20克(先煎),细辛2克(后下),刺蒺藜10克,菊花、秦艽各10克。加水1 000毫升煎煮后加入白糖溶化浓缩至100毫升,每日l剂。12~15日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停服其他药物。

头痛治疗的其他疗法    

1.外治法
(1)吴茱萸适量研末,用醋或凡士林调如软膏,于晚上敷贴于涌泉穴,次日除去,连贴10~15次。主治肝阳头痛。

(2)当归、川芎各12克,香附9克,食盐30克,.共研成粗末,炒热,用纱布包裹,外敷于头痛处。主治瘀血头痛及头痛日久者。

2.针灸疗法
(1)体针:外感头痛,可按头痛部位取穴:①前额痛:近取印堂、攒竹,远取合谷、内庭;②侧头痛:近取太阳、悬颅,远取外穴、足临泣;③后头痛:近取天柱,远取后溪、申脉;④头顶痛:近取百会,远取太冲、内关、涌泉。

内伤头痛,也应分别不同情况取穴。①肝阳头痛:取风池、百会、太阳、太冲;②气血不足头痛:取百会、气海、肝俞、脾俞、肾俞、合谷、足三里。

一般外感头痛、肝阳头痛针刺用泻法;气血不足头痛用补法,并可加灸。

(2)皮肤针:用皮肤针重叩太阳、印堂及头痛处出血,加拔火罐。适用于外感头痛及肝阳头痛。

(3)耳针:选枕、额、皮质下、神门。每次取2~3穴。留针30分钟,或埋针3—7日。顽固性头痛可用耳背放血法。

3.饮食疗法
(1)夏枯草煲瘦肉:夏枯草20克,猪瘦肉适量。同煲汤,去渣饮汤食肉。主治肝阳头痛。

(2)川芎白芷炖鱼头:川芎6克,白芷9克,鳙鱼头1个。放炖盅内,加水适量,隔水炖熟,饮汤食鱼头。主治血虚、瘀血之头痛。

(3)当归生姜炖羊肉:当归30克,生姜15克,羊肉250克,放炖盅内,加水适量,隔水炖熟服食。主治血虚头痛。

4.预防调护

注意预防外邪侵袭,避免精神刺激,适当调剂作息时间。

头痛患者,宜禁烟酒。肝阳上亢者,忌吃公鸡、猪头肉、虾、蟹。因痰浊所致者,饮食宜清淡,勿进肥甘之品。

(0)

相关推荐

  • 头痛诊治精粹

    头痛是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本节所讨论的头痛,主要是内科杂病范围内,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 头痛一证,首载于< ...

  • 【一切头痛,随症加减用药】1、外感风热—...

    【一切头痛,随症加减用药】1、外感风热—...

  • 刘强带你学中医——头痛的“肌肉” “经络辨证”

    专门研究肌筋膜疼痛治疗的医生发现,75%的疼痛都是肌肉疼痛,而几乎所有的疼痛都和触发点有关,即使是疾病或者创伤引起的疼痛也不例外,当然头痛这个症状也不例外,因此可以从传统经穴跳出来,进入肌肉这一维度去 ...

  • 中风急救——真庆幸我在学中医,一根缝衣针救回了父亲

    正值隆冬寒风凛冽气温骤降,心脑血管病也迎来了井喷高发期,痛惜一位朋友的父亲年纪轻轻就突发脑溢血,落下半身不遂肢体不灵便,若是平时大家都能学习点中医急救常识,发作时处理得当,或可免半身不遂偏瘫的苦痛.文 ...

  • 半夏厚朴汤该如何取效? 学中医的...

    半夏厚朴汤该如何取效? 学中医的人似乎都知道,"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但临床用此方真的有效吗?看过很多文献说的貌似很有效,实际上,临床效验并不高. 刘渡舟刘老亦认为梅 ...

  • 零基础学中医:汗证的10大辨证治疗,中医...

    零基础学中医:汗证的10大辨证治疗,中医爱好者别划走 1.有汗发热--营卫不和--桂枝汤--调和营卫 2.无汗发热--外感风寒--麻黄汤--发汗解表 3.白天出汗--肺卫不固--玉屏风散--益气固表 ...

  • 【学中医,先要辨寒热】学中医入门第一课就...

    [学中医,先要辨寒热]学中医入门第一课就是要学会辨寒热,如果你把寒热搞懂了,那么中医就学会了一半.为什么呢?寒热在中医里面讲就是阴阳,那么阴阳是什么?<黄帝内经>记载:"万物之纲 ...

  • 每天学中医——察五官辩五脏疾病

    每天学中医--察五官辩五脏疾病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曾提出: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这就表明,五官的功能直接反映了五脏的健康状况,它们的一些异常变化也代 ...

  • 学中医,得认这个

    学中医最早是看<思考中医>,后面学人背<伤寒>.背<内经>. 后面有机缘看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徐灵胎是奇人,书也写得视野广阔,没有科班的迂腐,其路数独 ...

  • 全民学中医——中药化湿药

    细目一 概述 一.性能特点: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主入脾.胃经. 二.功效:促进脾胃运化,消除湿浊. 三.适应范围: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 四.使用注意: 1.入汤剂宜后下,且不应久煎.2.本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