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篾匠自学盗墓被称“祖师爷”,收获超5亿,被捕时身无分文

寻龙分金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如有八重险,不出阴阳八卦形。

喜欢看盗墓小说的人,对这句话应该都非常熟悉,这是《鬼吹灯》里胡八一的台词,但这句词却不是小说作者天下霸唱杜撰而来,它出自风水祖师杨筠松所著《撼龙经》。

原句是:

寻龙千万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若有千重锁,定有王侯居此间。

近几年来,随着盗墓小说的爆火,盗墓这个行业也开始被人们所关注,摸金校尉一词也不再陌生。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主人公,有关外第一盗墓高手之称,被盗墓行业称为祖师爷,他就是姚玉忠。

2015年,姚玉忠被捕后,他所做的事情惊动了整个考古界,他所涉及的案子被定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盗墓案,涉案人员其225名,仅追回的文物估价就超过5亿元。

而姚玉忠就是这起最大盗墓案的领头人。

警方在审问姚玉忠时,他甚至大放厥词:若不是被捕,我能打开秦始皇陵。

审问人员问他:为什么要选择红山文化盗墓时,他说:我是6000多年前那个挖墓人转世,我如今挖墓,就是想让红山文化重见天日。

即使身着镣铐,姚玉忠依旧对自己的“盗墓事业”自信满满,他自称是盗墓世家出身,自己的本事是由父亲传授。

他懂寻龙点穴,会看天象,能根据星斗的位置和手中的罗盘确定方圆百里的墓穴位置。只要他说哪里有古墓,往下挖掘,就一定有收获,姚玉忠凭着这些本事,成了行业里的祖师爷,在被警方逮捕的12个团队中,有9个团队都与他有关,许多人都曾在他手下干活。

从篾匠到盗墓人

1962年11月26日 ,姚玉忠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的一个小乡村,那时,三年自然灾害刚过,正处于贫困之中,但这个刚出生的婴儿还是给姚家人带去了欢乐。

姚玉忠是老家7个孩子中的老三,从小就聪明,学什么都快,姚家人世世代代都是农民,除了种地外,姚玉忠的父亲还有一门绝活——编竹筐。

正是靠着这个手艺,姚家人得以在困难年月里勉强渡日。

从小姚玉忠也跟着父亲学习这门手艺,而且他心灵手巧,编出的筐很受欢迎,老父亲希望儿子靠着这门手艺成家立业。

但是,从贫困堆里成长起来的姚玉忠却恨极了这种穷日子,他脑子活,倒腾过羊绒、皮子、猪鬃等生意,但始终没有挣到大钱。

尽管只有小学文化,但是姚玉忠特别喜欢读书,平时倒腾生意赚了点小钱,姚玉忠总喜欢买几本书,自己偷偷地读,而他读的书基本都是风水、易经之类的。

姚玉忠能成为盗墓高手,除了与他自小爱看风水相关的书籍外,还与他成长的地方有关。

姚玉忠的家乡赤峰,又称红山,相传古代有九个仙女犯了天规,惹得王母大怒,惊慌之中打翻了胭脂,洒落于此处,所以这里出现了9个红色的山峰,因此得名赤峰。

红山文化遗址就是因为首次在赤峰红山被发现而得名,在此发现了距今约5500年前的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和“金字塔”式建筑,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被誉为“东方文明的新曙光”。

村中的小孩子在山上放牛时,经常趴在地上,十几米远处的孩子跺脚都能听到咚咚的声音。

但是当时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这其实就是山有大量古墓的原因所致。

红山的墓葬群一般选在高山上,而且都以积石冢为主,经过几千年风化,很多墓葬上层土坯都严重流失,有些墓可能浅到离地表只有1-2米深。

因此,生活在这里的人很少有没见过古董的,甚至一场大暴雨过后,都能在村中捡到几块陶片,运气好的甚至还能捡到玉器。

这也吸引了许多外地人来村里收古董,一件古董从5块、50、100甚至几百不等,在那个穷困的年代,一心想脱贫的姚玉忠意识到,这是一个来钱快的门路。

就这样,姚玉忠开始走上了盗墓之路。

盗墓尝甜头,收益不匪

没想到第一次下墓,就成功了,他从墓里拿到一块造型奇特的玉器,这块玉器倒手后,卖了2000多,这那个年代绝对是一笔巨款。

首盗就成功,让姚玉忠信心大增。

红山文化遗址的墓葬不同于中原其他墓葬群,他们一般埋的都很浅,挖几十厘米就能挖到文物,但最难的是如何在荒山野岭中准确地找到挖掘点。

姚玉忠特别舍得下功夫,再加上姚玉忠喜欢墓葬、风水一类的书籍,随着知识的增多,他慢慢地也能从中看出些名堂。

他一改以前的农民装扮,开始穿长衫、大褂、戴眼镜,看起来更像一个风水先生,他的谈吐也更文雅了。

为了增加自己对古墓位置的识别能力,他开始喜欢爬山,整日在山上转悠,去验证自己从墓葬书上所学的知识。

盗墓这个行业,从来没有所谓家传的说法,盗墓一直被认为是缺德的行业,大多都靠自学成才,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姚玉忠开始频繁出没于赤峰博物馆,听里面的工作人员讲解红山文化、墓葬特点等,故宫、清东陵也是他喜欢去的地方。

见得多、学得多之后,姚玉忠找墓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他能根据星象、地图、地形准确地找到古墓的位置。

名气渐渐地在行业里也大了起来,有了“关外盗墓第一人”之称。

每一地方的墓葬都有他的特点,姚玉忠已经吃透了红山墓葬的特点,一般的盗墓者来这,能在山上找到位置就已经是高手了,而姚玉忠不仅能找到位置,还能判断下面埋的人的身份和地位。

不仅如此,姚玉忠每次盗墓,都是不挖到东西不罢休,他经常垂直挖下去,然后再横向挖掘,因为一块风水宝地,经常都是层层埋葬的,所以姚玉忠下墓所挖到的东西总是比别人的更多、更值钱。

现代人盗墓多会使用一些高科技工作,如:三维立体成像仪、金属探测仪等。但姚玉忠特别看不起这些人,他的工具非常简单就是:扎子、强光手电。

扎子是姚玉忠自制的一种工具,类似于洛阳铲,但又比洛阳铲性能更高,扎进土里拔出后,通过观察扎尖的颜色变化,来判断下面是否有墓葬。

每年6-10月,是姚玉忠盗墓的高频时期,那时庄稼茂盛,夏季多雨,草木易生长,这些都是他掩盖盗墓的天然帮手。

他们白天踩点、晚上作业,完成盗墓回填后,姚玉忠会在墓上洒上一把草籽,几天之后就能长出新草,盗墓的痕迹就很难被人发现。

不仅如此,下雨天也是他们最喜欢的盗墓时机,依靠雨水冲刷盗墓痕迹。

在谨慎而稳妥的盗墓手段下,再加上红山文化受重视程度不高,以及独特的墓葬特点,姚玉忠在红山文化遗址活动多年,竟然都安然无事。

“祖师爷”嗜赌如命,穿戴奢华

穷人发横财,必然挥霍无度,姚玉忠也是如此,有钱之后,他开始置办豪宅,穿戴奢华,经常出入高级酒店。

上世纪正是80年代,正是满地黄金的时期,即使做一门正经小生意,也能改变生活,显然姚玉忠不是这种安于平凡靠积累改变命运的人,他会选择盗墓这条邪路,也就意味着,他的人品并不高尚。

姚玉忠在盗墓这种邪事上非常谨慎,会用草籽掩盖痕迹,但在花钱这事上,却从没想过要“洗钱”,让自己的钱看起来干净。

姚玉忠喜欢赌,而且嗜赌如命,经常输赢都是几百万元,甚至达千万,因此他还有一个外号叫“老败家”。

从这个外号就可以看出,姚玉忠赌技不行,十赌九输,输急了的时候,他会直接把从古墓里拿出来的东西抵押在赌场,而且基本上都是有当不赎的。

仅在河北一家地下赌场,就欠了7000多万的赌债,没钱还的时候,他会直接拿文物抵押,经常一件100万的文物,他可能50万甚至10万就抵押了。

没钱了,姚玉忠就会找“地下的老祖宗”讨要,因此他的作案频率非常高,据他的同伙交待,仅2013-2014年一年间,他们做案就有200多次。

尽管姚玉忠在行业中被称为祖师爷,但是这位祖师爷却并不受人尊敬。

他经常在快要挖出文物时,就把一起的人支开,让他们喝水、休息。自己独自挖开最后一层土,悄悄取走文物,一起下墓的人自然也不知道都挖出了什么东西,最后分钱时,也能只是姚玉忠说分多少就分多少。

对外人如此,对自己的亲弟弟也是如此。

姚玉忠的弟弟姚玉飞,跟在他身边多年,虽没有得到姚玉忠的真传,但也从中学了不少本事,两兄弟多次因为分赃问题而争吵,最终分道扬镳。

散伙后的姚玉飞和一个姓冯的人重新组了团队。

冯某在城里开了一个古玩店,两人一边盗墓,一边利用古玩店进行销赃,短时间内也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同行是冤家,尽管这个人是自己的亲弟弟,但姚玉忠仍不能忍受,毕竟红山文化遗址就那么大,自己的地盘怎么能让他人踏入。

2014年11月,姚玉忠派人绑架了冯某,从他的古董店中搜出11件价值高昂的玉器。

盗墓者的末路时光

2014年底,朝阳市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保护区建控地带外周边现大批盗墓痕迹,多处古墓葬群、古文化遗址遭到严重破坏,大量珍贵文物被盗。

公安部立即组织成立专案组,进行调查。

办案人员在摸排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姚玉忠经常穿戴整齐地在附近的山上转悠,有时一转就是一整天。

这个奇怪的动作引起了办案人员的注意。

果然,警方在姚玉忠的家里搜出了许多文物,还在他儿子家里一个摆满生活用品的隔断中发现了隐藏的保险柜,而柜中放着价值不菲的青铜器和扳指等文物。

随后又在姚玉忠老家的一口枯井中搜出了4串红玛瑙,经鉴定,这4串珠串都属于辽代文物。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曾在赌场上出手阔绰的大佬,身边除了那些还没有出手的文物外,银行账户里竟然一分钱没有。

这个昔日的大盗团伙终于悉数落网,抓捕嫌疑犯225名,追回涉案文物2063件,其中一级文物248件,二级文物142件,三级文物262件,一般文物1411件。

这个案件也成了新中国自成立以来,追回文物最多、抓捕案犯最多的一起盗墓案。

2016年4月14日,辽宁省朝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姚玉忠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2017年10月17日,辽宁高院对该案作出终审判决:维持一审判决,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每个人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摆脱贫穷,这本没有错,但是,“君子爱财,应该取之有道”。

在姚玉忠那个年代,改变命运的方式和机会与今天的我们相比,应该是更容易的,有人选择南下淘金,有人选择外出打工,有人做起了小生意,尽管这种原始的财富积累需要更长的时间、经历更多的磨砺。

但是堂堂正正地挣钱,才能受益更长久。

显然,姚玉忠的行为就违背了道义,是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最终的结果也不过那句戏词: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