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懂了虎性、马性,也就基本上读懂了人性

文章作者:琢磨君

人属于一种高级动物,所以人性当中有很多地方与动物性相似。某种意义上来说,当我们读懂了动物的属性,也就可以读懂很多关于人性的规律。

比如说,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而人也懂得孝顺、感恩父母。把几只螃蟹装在竹篓中,没有一只能爬出来了,因为它们之间相互扯后腿;而人类也是如此,由于嫉妒心理做怪,见不得身边人好。杜鹃鸟的鸠占鹊巢,与人类的忘恩天性也是高度相似的。

庄子在《人世间》中通过对虎和马的描述,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了人性的特征。国学大师南怀瑾更是在《庄子南华》中说道:人性里头有兽性,兽里头也有人性。所以说,当我们读懂了虎性、马性,也就基本上读懂了人性。

先看虎的特性;‍

庄子说:养虎之人,从不敢用活物去喂养老虎,而是用死的动物去喂老虎,因为担心扑杀活物会激起老虎凶残的怒气;也从不敢用整个的动物去喂养老虎,而是用碎块肉去喂老虎,因为担心撕裂动物会诱发老虎凶残的怒气。

养虎之人,知道老虎饥饱的时刻,然后顺应满足老虎;通晓老虎暴戾凶残的秉性,然后尽量疏导。

老虎虽不同于人类,却顺从喂养它的人,这是因为顺应了它的天性。而那些被老虎咬死的人,是因为违背了老虎的天性。

人性如虎性,我们常说对人要“顺着毛摸”,不可“逆着毛摸”,就是这个道理。老虎的脾气很坏,人类一旦发起了嗔恨之心,也是很可怕的,也是要“吃人”的。

为什么很多佛像,多半不似人样,而像动物的样子?比如说,密宗的佛像,有时候是人的身体,野兽的脑袋,或者脸,又有爪子。南怀瑾的解释就是:人性里头就有兽性,兽性里头就有人性,究竟是人性善良,还是兽性善良,不可知。

每个人的骨子里面都存在着兽性的一面,就看外界刺激的条件是非成熟:顺着自己就开心,逆着自己就发怒,这一点和老虎是一模一样的。

所以我们会发现,古代的帝王大都喜欢讨好恭维自己的臣子,而讨厌那些跟自己唱反调、提建议的臣子,正可谓是“伴君如伴虎”。

人与人之间关系也是如此: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当利益一致的时候,敌人可以变成朋友;当利益冲突的时候,好朋友之间也会反目成仇。

实际上,一切关系都是利益关系,你伤害了谁的利益就是谁的敌人;你符合了谁的利益,就是谁的朋友。

如果我们读懂了“虎性”,再结合人性,就会明白真正的处世之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如果对方像个天真的孩子一样,你也姑且跟他一样像个无知无识的孩子;如果对你同你不分界线,那你也就跟他不分界线。如果对方跟你无拘无束,那么你也姑且跟他一样无拘无束。慢慢地,你将他的思想疏通,引入正轨,便可进一步达到没有过错的地步。而这才是真正聪明的处世之道!

再看马的特性;‍

庄子说:爱马的人,以精细的竹筐装马粪,用珍贵的蛤壳接马尿。刚巧一只牛虻叮在马屁股上,爱马之人出于爱惜,便随手拍击,没想到马儿受到了惊吓,咬断勒口、挣断辔头、弄坏胸络,一脚把马主人给踢踢死了。养马人,本意是爱马,没想到弄巧成拙,好心没有好报,真是不够谨慎啊!

养马人,比爱自己的爱人还爱马,但是最后却被自己的马伤害了。到底是因为马本性不懂得感恩,还是因为马主人对马太好呢?其实,两者都有,马的本性也是属于人的本性。

俗话说:斗米恩,担米仇;小恩养个贵人,大恩养个仇人,你对他人太好,他人就会认为是理所当然,丝毫不懂得感恩。将来某一天,一旦你没有满足他人的要求,他人就会马上翻脸不认人,对你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而把你之前所有的好统统忘记。

人与人相处,切忌对人太好,因为大恩如大仇,物极必反,祸患都是从恩宠中得来的。父母若是对孩子过分溺爱,最后往往会养出不懂得感恩的“白眼狼”;情侣之间,一方对另一方过分好,也会爱之深恨之切,等等。

如果我们读懂了马性,也会更好地了解人性:与任何人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对任何人过分好,继而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不纵容他人的恶,也保护好自身。

夫妇之间,父子之间,兄弟朋友之间,人与人之间,真的很难相处。人跟马跟老虎,其实没有什么两样,因为“人性里头就有兽性,兽性里头就有人性”:当老虎、马温顺的时候,充满着人性的善;当人变坏的时候,充满着兽性的恶。

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起了意念,而矛盾和爱恨也就生出了,就如庄子所说:“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真正聪明的人,懂得揣摩人心与人性,喜欢揣摩他人的心思,因此总能够趋利避害。当我们读懂了庄子笔下所说的虎性、马性,也就读懂了人性。朋友们,您觉得呢?


关注“国学新导航”,用国学开启属于你的人生新导航!

和琢磨君一起,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