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得失

孔子得失

《韩诗外传》第·二

(峻岫)

(原文)

孔子抱圣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城,逍遥乎无形之乡。倚天理,观人情,明终始,知得失,故兴仁义,厌势利,以持养之。于是周室微,王道绝,诸侯力政,强劫弱,众暴寡,百姓靡安,莫之纪纲,礼仪废坏,人伦不理,于是孔子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匍匐救之。

这一段说:“孔子抱圣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城,逍遥乎无形之乡。孔子抱有圣人的心肠,彷徨在道德之城,逍遥在无形之乡。所谓“圣人之心”就是有唐尧、虞舜那样的圣人的心肠;所谓“彷徨乎道德之城”,就是秉持道德至上,提倡仁义道德的说法。为什么说彷徨?因为孔子还要与不仁义,不道德行为作斗争;所谓“逍遥在无形之乡”,就是形容生活在无拘无束之中。这句话值得商榷,因为虚无缥缈的事情与孔子无干,孔子干的事情,都是实实在在的。孔子做人是实实在在地,办学是实实在在地,做官是实实在在的,做学问更是实实在在地。“倚天理,观人情,明终始,知得失,孔子,依照天理,观察人情,明白始终,知道得失。“故兴仁义,厌势利,以持养之。因此孔子大兴仁义,厌恶势力,修养自身。“持养”就是修养。于是周室微,王道绝,诸侯力政,强劫弱,众暴寡,孔子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此时,周朝慢慢地走向衰落,“王道”渐渐断绝,诸侯乘势而起,人多的欺负人少的,国强的欺负国弱的。百姓靡安,莫之纪纲,礼仪废坏,人伦不理,老百姓没有办法平安,社会没有了纲纪,周朝的礼仪被废除,人伦遭到极大地破坏。于是孔子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匍匐救之。于是孔子率领弟子四处游学,努力地宣扬“克己复礼”,以求回复周朝的辉煌。

孔子是圣人,是儒家文化的开创者,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发扬贡献极大,无人能比。但是孔子提倡“克己复礼”,提倡仁义道德,挽救不了周朝的衰落。腐朽没落的东周社会,不能适应科学文化的发展,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必定走向衰亡。什么是圣人?代表时代潮流的人才是圣人;代表先进阶级的人才是圣人,代表人民意愿,实现人民愿望的人才是圣人。(署名 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