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城独大、房价高,合肥距离“新能源汽车之都”还有多远?
本文仅以客观事实提出真诚建议,非喜勿喷,欢迎拍砖!当然要提意见,还得首先肯定成绩。
刚刚过去的2020年,合肥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把,不仅由此前的二线城市晋升为新一线城市,荣膺“中国最牛风投机构”,从“谁看都是屁”华丽转身成“后面好多都是屁”,还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再次豪赌,意欲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
作为21世纪以来全球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合肥近年来确实就像坐火箭一样一发不可收拾,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牛”!大写的牛!繁体的牛!但是,笔者以为,以合肥的实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虽有底气和相对优势,但可能受制于城市的发展格局。
在“工业立市”的方针下,合肥已经拥有了家电、汽车、面板、存储、智能语音、动力电池等产业链,现在在“芯屏器合”的基础上又加了“集终生智”四个字。毫无疑问,引入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就是壮大产业脊梁,是绝对的龙头,为此安徽省和合肥市近年来大力引入了大众、蔚来、吉利、威马、零跑等车企。按照相关规划,合肥市预计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超过千亿,整车产能达到100万辆,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众所周知,政策历来是市场的先行兵,有政策的支持就是“豪横”,千亿级产业集群呼之欲出,看得让人热血沸腾。不过,冷静下来,笔者还是要泼盆冷水,那就是合肥的城市化水平有“严重不足”,必须客观面对,“十四五”期间应当大力补短。
从“十五”期间开始,通过数场豪赌,合肥获得了跨越式发展,江湖虽已沸腾起来,奈何路还长,故事还没完,但基础仍然相对薄弱,这里说的“薄弱”指的不仅仅是合肥本土的新能源汽车不够强势,更有合肥的城市发展水平。多年前合肥还被戴着“最大县城”的帽子,如今,合肥恍如坠崖的屌丝少年捡到一部《九阳真经》,开挂的不止是工业,中心城区也不断扩大,也有不少人陷入了自嗨模式,但合肥的城市化水平总体来相对滞后的。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合肥虽然近年来发展较快,城市规模逐年增大,人口回流明显(约10万人/年),但城市规划却一直偏向保守,比较典型的“摊大饼”,重建设,轻规划。南京都市圈的光环渗透作用之下,合肥对省内的辐射作用有限,相对辐射坐拥较强的只有六安、巢湖、安庆、淮南等紧邻城市,而且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便是,合肥周边特别缺少有实力的区县、小城镇、卫星城,“断层”比较严重,这跟南方不少省会城市形成强烈反差,十来年前,长丰县甚至还是国家级贫困县,这是典型的“灯下黑”,近年来虽跻身百强之列,也难怪有人说合肥就是典型的“暴发户”。从卫星地图上看,特别是主城20km以外的地区,几乎是“大农村”,这就使得合肥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和周边县城,高价居高不下,周边居民谈不上安居乐业,唯一指望的就是拆迁,经过几轮房价暴涨之后,对人才的吸引力大大削弱,而周边卫星城镇产业发展不足,梯次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很弱。
对于“工业立市”战略,长期来说,有比较突出的负面影响。房价和收入比失衡比较明显,为此,我们也关注到了一个现象,合肥虽然凭借GDP跻身“新一线城市”之列,但是居民消费能力偏弱,以宜居的城市吸引年轻人,合肥明显弱于成都、武汉和长沙。再者,有人说娱乐圈乱,我想说那是因为他没来过合肥。为何呢?因为在不少人、甚至是本地人眼中,合肥有九个区,比如蜀山区、庐阳区、包河区、瑶海区、高新区、经开区、新站区、政务区、滨湖新区。但事实上,合肥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只有蜀山区、庐阳区、包河区、瑶海区,其他的只是“功能区”。除了主城区的四大区和五大功能区之外,肥东、肥西已经和主城区高度融合,竟然,除此之外,周边方圆50公里以内,再也没有强有力的卫星城,寡头现象突出。
过去十多年,合肥虽然一直在尝试突破,无论是东部新中心还是运河新城,依旧是在主城区上做“加法”,而且是忽东忽西、城区主干路网已拉开架势,但环线快速路网(含地铁)不发达,周边路网不发达,绕城高速“不南不北”,第二绕城及城际铁路建设严重滞后......通过招商引资,合肥市近年来在引入大项目方面可谓是不遗余力,但是目前高涨的地价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作用已经在增强,从市场的机制作用来看,对于中小企业并不友好。
(图片仅供参考)
以合肥绕城高速为例,受制于董铺水库、巢湖,不能算是真正的绕城高速,长期无法为市内车辆高效通行提供便利。目前,合肥市已经同意省政协委员靳素华提出的“关于实施环城高速免费通行缓解城内交通压力”的提案,将加快合肥绕城高速相关互通改造,为实施合肥本籍7座以下小型客车免收绕城高速通行费创造条件。但是,笔者以为,在新的绕城环线竣工前,此提案只会是提案。
为什么一定要提这个呢?因为这种合肥这种城市发展水平已经严重制约未来产业的发展和人口回流。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接下来我们就横向对比一下。
相比之下,无论是南京、郑州、武汉、长沙、南昌,还是成都、重庆、广州,周边都聚集了一大批区、县级市、卫星城。以成都为例,主城20km圈(第一绕城高速周边)聚集了天府新区、双流区、温江区、郫都区、新都区、龙泉驿区等“卫星城”,主城40km圈(第二绕城高速周边)聚集了都江堰市、新津区、崇州市、简阳市、青白江区、彭州区、广汉市(属德阳,不属于成都),广阔的土地工业、多中心组团的发展模式,较低的房价可以吸纳大批产业入驻和人口聚集,并疏解中心城区压力,也不奇怪,网上有“成都省”的说法。作为一个拥有近两千万人口的国家中心城市,房价整体上甚至低于合肥,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毫无疑问,汽车产业链作为仅次于房地产的第二大产业链,是产业发展、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笔者认为,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可将新项目、新基地与新的卫星城建设有机结合,比如绕城高速以北的下塘工业区、与寿县接壤的蜀山现代产业园、肥西花岗、肥东桥头集、或者以三河/同大/航埠为核区域的南部开发区。据悉,吉利汽车总部研发基地及生产基地项目将选址合肥北城以及下塘镇,具体地址在龙湖路或下塘风麟路附近。威马汽车也在下塘成立了威马智能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另外,零跑汽车也将在合肥建设第二工厂。未来,伴随着区划改革和“新能源汽车之都”发展的进程,合肥的卫星城将茁壮成长,也将带动更多区域的发展,吸纳更多的人口。
总之,合肥定位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2020年经济总量逼近万亿,意味着合肥的社会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台阶,这对合肥、安徽乃至长三角地区都是大事。合肥绝不是“合一省而肥一城”,而是“发展一城为全省”,否则人口、资金外流更加严重。但是,合肥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主城独大、房价高、周边羸弱、交通基础依然薄弱的现状亟待改善,这将极不利于人口聚集和产业发展,容易遭遇发展的瓶颈。
换句话说,一向开明开放的合肥如今需要一场大变革,行政区划改革方面已经严重滞后,以武汉、成都为例,下辖县已经全部撤销,而肥西肥东已经与主城相连,却在撤县设区的问题上却始终犹豫不决。面向2030年,甚至是2050年的发展目标,对东、西、南、北的区划进行调整,不仅使得主城区得到扩大,卫星城得以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合肥整体的经济发展,容纳更多产业、更多人口。换一个角度来看,调整带来的实效,远比“百强县”的虚名来得实在。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写在最后:
从建国时期仅5万人口的小县城到成功逆袭跻身新一线,合肥手握一把烂牌,却打出了王炸,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的信仰。这一切不是“豪赌”、“最牛风投机构”就能说得通的,其背后是勇气、眼光、格局以及前瞻性的布局、坚定地执行。眼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正如火如荼,合肥面临巨大的发展机会,正剑指“新能源汽车之都”,需要发挥一如既往的“合肥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然而产业经济与城市规划互相影响,合肥还需要拿出改革的魄力与铁腕,打破城市发展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