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迫使北大、上交、华西等医学准博士生面临失学或转行?
近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成绩出炉,一时间引起网络热议。
首先,介绍一下规培考试,考试作为通过性考试,硕士三年只有一次考试机会。在理论和技能的大框架下,分为五到六个项目。采取多项考核,单次单项一票否决,末位淘汰制。举例,下方这位同学,一道病例分析题判定为不合格,其余项目都合格。总成绩被判定为不合格。导致:今年以专业第一名成绩考取的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医学博士名额被作废,次年,身份变为往届生,没有学位证无法取得报名资格。第三年,由于规培证下发时间在十二月月底到一月份,将错过多数院校报名时间。没有学位证,也很难就业。可谓“一题定终身”。
(附:官方给出末位淘汰音频录音: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7935863)
以下是这位同学的自述:“我出身农村家庭,自己通过努力学习,终于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的医学博士,但我的规培理论考试合格,技能考试显示不合格。最让我心有不甘的,是我技能考试五个项目中,其中四个,我的考分都在90分以上,只有一个项目惊奇的只有29分”。既然这样,暂且不看主观打分的过程,只看结果,难道就要因为病例分析一道题,就要“一题定终身”,全盘否定我的整个规培考试结果吗?更何况,我病例分析诊断是正确的,和同学讨论,答案基本都差不多,反而有的同学诊断错误,最后通过了考试。知道成绩后,我要求复核成绩,对方说没有视频、没有录音,只知道你那道题考了29分,简直是死无对证。既然这样,我的其余四个项目在结果上和考了0分没有任何区别。还有我的理论成绩不管合格或者不合格,我都要承担相同的代价,难道就因为技能考试的一道题,被主观人为判定为不合格,就要否定我三年来为了考博作出的所有努力吗?次年我失去应届生身份,没有博士报名资格。第三年规培证发的晚,会错过很多学校的博士报名时间。我想找工作,但没有学位证寸步难行。如此一刀切剥夺我的受教育权利,我大写的不服气!我不甘心!!还记得成绩刚出来的时候,我真的不敢相信,我不敢面对大家的眼光,我辜负了所有人的期望,我一个人去了青海,想着就这样行尸走肉的一直走着吧,等什么时候走不动了,我就停下了,后来同学告诉我,不到最后关头,我们还有希望,考虑到家人,看到了希望,我回家了,可这过去了一个多月,我依旧很痛苦,我不知道怎么面对自己遭遇的不公平待遇”。
另一位同学的自述“我来自于河南省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我的父母都在家务农,父亲遭遇过重大车祸,且患有脑梗塞,母亲患有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每天都需要吃药治疗,他们却还是坚持下地干活,以微薄的收入维持着整个家庭的运转。我从小学业还算比较顺利,一直算是家里的希望,后来顺利读高中,升大学,再到考到医学研究生。上学期间,我始终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骄傲,因为我知道,身上的担子有多重,自己又被寄予了多少期望。就在今年,我报考了本校的医学博士,历尽艰辛,最终被录取。在得知录取的那一刻,我知道我对得起正在家里下地干农活的父母了,对得起对我寄予厚望的亲戚朋友,父亲说,我是我们村的博士第一人,是家里,村子里,乃至乡里的骄傲,听到父亲的肯定,我心里十分开心。然而,在出规培成绩的那一刻,一切都变了,由于这次规培技能没过,按照国家的政策,将没有规培证与学位证,只有毕业证和执医证,这意味着今年的博士录取将被作废,并且在未来的两年无法升学,也很难就业。学医八年,因为一场考试,一切都没有了。现在,我回到了家里,跟着父母下地干农活,每天虽然累点但远比在城市里活的开心,但一闲下来,就又会想这件事,就会很难过。不知道如何面对年迈的父母,更想不通在我们这个国家昌盛,政治清明,重视人才培养的国家,怎么会因为一场技能考试,一下子就把我判了两年的'有期徒刑’,一下子把我这个寒门子弟打回了原型。我深知,只要考试不过,不管过程怎么样,肯定很大原因都是我自己,我一定知耻而后勇,好好背病例分析题,下次争取在技能考试时候,通过考试,但我现在真的好迷茫,好想上学,希望国家能再给我这个犯了错的孩子一次机会,给我升学或者保留一年入学资格的机会,我会好好弥补自己的过失,争取做一个对国家有点用的人。”
像他们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考上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等等院校医学博士的全国几百名同学。也有入职中日友好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院等国内龙头三甲医院的准医生。在这疫情下规则变动的盲点上,所有人的身下是深渊,他们的人生轨迹,因为一次考试失败彻底改变,人生遭受灾难性打击。
具体来说,考试的失败,导致规培证不能发放,但规培证与学位证挂钩,而学位证与升学,就业的关系盘根错节,涉及教育、卫生、人事等多个部门,打断一环,就会引发一系列的边缘蝴蝶效应。其中,由于学位证未能如期发放,将会带来以下附带效果:其一、已考取的博士生名额作废,博导本年度招不到学生,打乱研究计划,浪费学校年度博士名额。其二、无学位证,作为往届生次年仍无法取得博士报名资格。第三年,因规培证发放一般在12月底到1月份,将错过很多学校的博士报名时间。其三、没有学位证,找工作极为困难。凡此种种,考虑到医学硕士毕业生年龄与家庭等各种压力,可能彻底阻断学子求学之路。
凡此种种,实际上并不是这场考试的初衷,我们一同来看看各方态度。
国家卫健委:2021年7月23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众号发文“规培考试是一考定终身吗”的文章。关于是否影响升学、就业的答复,引用了2014年的条文规定,指出规培考试并不影响升学,言下之意,规培考试的初衷并非筛选升学或就业的二次选拔考试。此外,知道成绩后,很多学生迫于无奈,去了国家卫健委。同学说:“谈话中,如此空前并不绝后的严重后果,影响升学与就业,绝非领导的初衷,领导还主动提出,大家都在协商,看能否解决大家的后路问题,让大家先上学或保留一年学籍,并帮助大家协商就业问题”。
国家教育部:根据上图中,《2014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第六条明文规定,硕士研究生毕业或获得硕士学位人员,具有符合博士报考的基本条件。知道成绩后,也有同学去了北京,向教育部领导表达了自己想继续升学的强烈愿望,领导对学生的境况表示充分理解,考虑到今年因为疫情取消了补考、也取消了去年规培证与学位证脱钩的规定,以及复旦、协和等学校规定,有毕业证即可入学,华西等高校,往年也有规培考试没通过,暂时入学的先例。教育部领导根据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十条规定,“新生可以申请保留入学资格。保留入学资格期间不具有学籍。保留入学资格的条件、期限等由学校规定。”,向自己所属博士拟录取高校转达了学生诉求。
各大高校: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招生简章明文指出,博士生报到时,只需携带毕业证。少数高校,规培考试不通过,并不影响专业型博士入学。这些重点高校所采取的方案何尝不是一种可借鉴、可参考的方案呢。多数高校在收到国家教育部转发的学生诉求后,表示“没有接收正式函件之前,高校不宜擅自做主”。在没有教育部批准的情况下,大部分高校无法擅自做主,因此,希望教育部能从国家目前形势出发,出台补救措施让这些拟录取的博士群体能顺利入学或保留一年入学资格。国家培养医学生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时间,学校教育不能过分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的,评价人才应该综合评价,不能唯分数论。因此,不能因一场考试的某个考站的分数决定一位医学生的命运,尤其不能让这个分数阻碍国家人才的发展道路。
光明日报:2021年7月12日,光明日报连续发表题为“规培考试不应成为阻碍医师成长的绊脚石”与“规培考试不应成为一锤子买卖”的文章,指出“医生是一个很体现综合能力的职业,规培考试并不能完全代替医疗人才的评价体系,本不应将规培考试提到如此高规格的地位。把规培考试这样重要的工作做成“一锤子买卖”,很容易增加结果的偶然性,让一些本来具有从事医疗工作潜质的人才失去机会,这显然不是当初设立规培考试的初衷。相关部门理应为此有一些应对政策,而不应该把属于医学生的补考机会轻易剥夺。这对于个人和这个行业都是不负责的。我国目前上百万的医疗人才缺口,需要尽快有新鲜血液补充,如今,经过了8年专业培训的准医生,因为一次考试就被拒之门外,岂不是在加剧职业医师荒?”。
不禁令人反思,既然各方都希望学生能顺利升学,规培考试本质上并不是二次选拔考试,借此淘汰已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准博士生实非各方初衷。那为何唯独今年后果空前严重,思来想去,各方症结都归于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目前国内高校的学位授予至少为一年两次,部分高校甚至享有一年四次学位申请的机会,2019年之前,虽四证合一,但第二次学位授予前可组织一次补考;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相关部门精诚合作,虽然只组织了一次考试,但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提出“四证不合一”,将学位证与规培证脱钩,保障了所有毕业生继续升学或就业。而今年,除上海市规培技能考试组织补考,广东省规培证与学位证脱钩外,其余地区既取消了2019年之前的一年两试,又取消了2020年学位证与规培证脱钩的政策,导致学位授予与考核工作不同步,未考虑补救措施造成一众研究生无法取得学位证,且失去了一年两次学位申请的机会,同样在新冠疫情期间,在家待命八月之久的准博士生陷入绝境。而在疫情期间的特殊时期,是否也应该酌情完善相应辅助配套措施,今年毕业的研究生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一届毕业生,此特殊情况甚至比去年更应该被酌情特殊处理。他们并不奢望能受到同等待遇,只求能够有相应的补救措施让他们能够顺利入学。
时代漫不经心的掉下一粒灰,落在每个同我们一样的人身上,足以像一座山,压断每个人的脊梁,压垮每个家庭的栋梁。
这空前的影响:
于个人而言,而立之年,或另谋生计,或悲守穷庐,不接医事,年与时弛,意与日去,终成枯落;
于家庭而言,倾一家之力,耗费八年光阴,供养一名医学硕士,而今待业两年,学子荒废所学,不能回报家庭,以慰父母之德;
于社会而言,意味着在我国卫生人才稀缺的国情背景下,却有万千毕业学子学成而不能任事,苦无报效社会之门;
于国家而言,时至今日,培养一名医学硕士至少已有二十载,其间,耗费了巨额国帑,自七岁入学之日算起,他们的每一次成长,都离不开共和国人民,所有纳税人的血汗支撑。
赠子之韶华,俾以青年纯洁之躬,饫尝青春之甘美,浹浴青春之恩泽,永续青春之生涯,致我为青春之我,我之家庭为青春之家庭,我之国家为青春之国家,我之民族为青春之民族。而值此七月毕业季,多数青年人怀着“忆往昔,格物致新,多少风雨话沧桑。看今朝,厚德泽人,更续辉煌誉五洲。”的心情学成而任事,准备倾其所学,回报祖国。
这些学子也多希望能同他们一样,怀揣着少年时燃起的白衣天使梦想,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矢志成为一名学问渊博的内科医生,或医术精湛的外科医师,悬壶济世,橘井泉香,在科研上有所建树。为实现我们共同的共产主义理想出一份绵薄之力。
| 撰文:秋风起
| 编辑:医科研
投稿请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