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天疱疮】
天疱疮
天疱疮是由心火脾湿内蕴,外感风热毒邪,阻于肌肤所致的以皮肤燎浆水疱,小如芡实,大如棋子,皮破流津,缠绵不愈为特征的一类大疱型皮肤病。本病多发于中年之后,男女均可罹患。常先起于口腔,渐延及头面、胸背、腋下及阴部。病程较久,可反复发作。
诊断依据
1、多见于中年及老年人。
2、皮肤上突然出现燎浆水疱,小若芡实梅李,大若核桃鸡卵,可孤立散在,亦能攒集成群。疱壁菲薄松弛,未破不坚,鼓起无力,周边不红。疱液初清,逐渐色黄或浑浊,甚则内含血水。以手压之,则向四围扩展。触之即破或未触已破,破后糜烂而不易愈合或覆痂屑。常伴有黏膜损害。
3、尼氏征阳性。
4、水疱涂片见天疱疮细胞,组织病理学显示表皮内有棘层松解。
鉴别要点
1、大疱性类天疱疮
多见于老年人,偶可见于儿童,水疱紧张,疱壁较厚,不易破裂,破后疮面易愈合。尼氏征阴性,极少黏膜损害,组织病理学显示表皮下水疱。
2、疱疹样皮炎
多见于青壮年,皮损呈多形性,水疱环状排列,不易溃破,常伴风团、红斑、丘疹,好发于躯干、腰背,自觉剧烈瘙痒。尼氏征阴性,组织病理学显示表皮下水疱。
3、大疱性
多形红斑多见于儿童与青年,大疱周围有红斑,易破,疱液多浑浊、血性,好发于四肢、躯干部位。尼氏征阴性。
4、大疱性
表皮松解症幼年发病,为遗传性疾病,水疱多发生在易摩擦部位如手、肘、足、膝等处。水疱松弛,破后可留瘢痕,疱液清或血性。尼氏征阴性或呈阳性。
辨证论治
1、热毒炽盛证
【证候】起病急骤,燎浆水疱,扩展迅速,糜烂色红或有血疱,伴口舌糜烂,烦躁不安,壮热口渴,灼热痛,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治法】清热凉血,利湿解毒。
【方药】清瘟败毒饮化裁。水牛角粉6g(冲服),生薏苡仁60g,冬瓜皮60g,丹皮10g,莲子心6g,生地黄30g,黄连6g,栀子10g,黄芩10g,白茅根15g,生石膏30g(先下),地丁10g,生甘草10g.
2、心火炽盛证
【证候】病情较稳定,主要表现为疮面色红,口腔黏膜糜烂较重。伴心烦口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心泻火。
【方药】清热泻脾散加减。栀子15g,石膏30g(先下),黄连12g,生地黄20g,黄芩12g,茯苓12g.
3、湿热蕴结证
【证候】皮疹为红斑、水疱,此起彼伏,糜烂渗出,流滋较多,糜烂面大或湿烂成片,伴胸闷纳呆,口渴不欲饮,腹胀便溏,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清脾除湿饮加减。茯苓皮12g,苍术、白术各10g,生薏苡仁15g,六一散10g,丹皮10g,生地黄30g,栀子10g,赤芍10g,茵陈15g.
4、脾虚湿蕴证
【证候】皮损主要为水疱、结痂,厚且不易脱落或疱壁紧张,潮红。伴面色无华,倦怠乏力,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健运脾阳,除湿驱邪。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0g,黄芪12g,茯苓10g,白术12g,陈皮6g,冬瓜皮12g,炒山药15g,白扁豆15g,炒薏苡仁20g.
5、气阴两伤证
【证候】病程日久,壮热已退,并无水疱出现。伴气短懒言,神疲乏力,食不甘味,小溲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清解余毒
【方药】养阴解毒汤加减。生地黄30g,五味子10g,太子参15g,玄参12g,麦冬10g,石斛12g,天花粉10g,连翘10g,丹皮10g,知母10g,生甘草10g,金银花6g。
其他疗法
1、金银花、地榆各30g,野菊花、秦皮各15g,水煎取汁,外擦患处。
2、疱破糜烂处用黄柏15g,青黛3g,冰片1g,研细和匀,撒于患处。
3、青黛30g,蛤粉10g,黄柏15g,冰片3g,研细和匀。渗水多时,干撒患处;结痂多时,麻油调涂患处。
4、六一散30g,枯矾15g,冰片2g,分别研细和匀,纱布包扑患处。
5、青黛散麻油调涂患处或祛毒油膏外搽。
6、黏膜糜烂处,可选用锡类散、养阴生肌散外洗或外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