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解“干”与“旱”的区别

甲骨文至小篆“干”字,《说文解字》解释:“犯也。从反入,从一。”说犯有一定道理,反入,难解!

古代狩猎或捕鱼,最初只是一些自制的简单工具。甲骨文、金文给出的干,象两股叉。从树上选好树杈,砍下来晒干或阴干,将两杈磨尖,下面再绑一根横杆(见甲骨文),或用树皮缠个结(见金文),这就形成叉挡,叉挡的作用一是防止插入过深而拔不出来,二是防止猎物反咬伤人。笔者小时候做过这种叉,主要用来叉鱼。当然,这种叉也可用来作武器。故干的字相:两股叉。如干活、干部、干扰等,应是本义。引申出意思:

1、 干是杆的本字,杆状物:如躯干、骨干、干支等。

2、 砍下来的树杈会自然脱水,故干表示没有水分或水分少:干柴、干枯、肉干等。

繁体“幹”比“干”出现的要晚,除了“幹”,“干”的异体还有榦、乾、亁、乹、倝等,其共同的特点是与十、日、十有关,上下十夹日。“双十夹日”是太阳在窝里的相,故“幹”字相:日未出人即作(捕鱼、打猎),如干事、干活、干仗等。

因此,“幹”与“干”古时并不完全同义,“幹”只表示干旱,不能表示干活。

简体“干”发生蜕变,从二、丨。二是坤、地、上,丨是贯通,故这是个自上开始向下贯通的相,费力、难、烈。比如钻井,人类现代的科学技术,能登上38万公里远的月球,而对地则是望地兴叹!号称世界上钻深最深的油井(俄罗斯远东萨哈林岛Z-44 Chayvo油井),钻深40,000英尺(12.345公里),而地球直径是12742公里!“干”地难啊!

“旱”字从日、从干,《说文解字》:“旱,不雨也。从日干声。”许慎认为这是个形声字,但实际上这是个形声兼会意的字。日和干放到一起,使人联想到的是“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此诗入木三分,凡出身农村人,对旱印象深刻。但来到巴西,才知道古人诗里描写的情景还真不能叫做旱!巴西东北部大部分地区几乎年年受旱灾,热带高温太阳直射,蒸发量极大,三天不下雨小旱,五天不下雨大旱,想一想两三个月不下雨是个什么概念?!所有的河道全部干涸,所有的植物全部干枯,没有绿色,到处躺着渴死的动物尸体,几乎都成尸干!笔者读过一首葡文的诗,描写那个地区的干旱“满地飞白鹅”,开始不解其意,看到才知大地在太阳的暴晒下蒸腾冒白气,飘飘渺渺看不清东西,的确是满地飞白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