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作者 |堤坝漫语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乡土赊旗》平台是孕育人才的一方沃土,自由、丰富,汇聚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灵魂,也写就了一篇又一篇出彩的乐章,刘尚钞作为平台创作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以主创者、编辑者、写作者的三重身份用心尽力地服务平台,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和其他主创人员联袂领衔,永葆平台创立的初心,铭记公众号服务的宗旨,深悟平台安身立命的意义,除了负责平台的日常运营,编辑诸多来稿,他身先士卒创作许多宝贵的作品,对北京对家乡的倾情讴歌,那朴实而又饱满的笔墨,引领并唤起许多家乡的亲人对写作的热爱,几乎公众号推送的文章后都有他中肯的点评,极大地鼓舞着一群对文字敏感、对文学爱好的家乡人拿起笔,远离浮躁、默默耕耘,书写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自己心中的故事,读写编之间交流往来热情洋溢,精彩纷呈,让众多家乡亲人们感觉乡土社旗撑起的一片蓝天,营造的一处温馨家园,就是他们心中一直心仪和向往的精神圣地、心灵乐土,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追溯一名出生于大冯营刘庄的70后,通过刻苦读书鲤鱼跃龙门的历练成长,他从偏远乡村到繁华大都市难以复制的奋斗历程令人赞叹。如今,他生活、工作在美丽的首都,工作之余,不仅回忆记录上世纪70、80年代的乡村故事,以及90年代外出求学的成长历练,也为众多读者了解皇城根下的美丽风景、历史故事和人文精神提供了多篇珍贵纪述。
点击公众号里属于他的作品橱窗,从一串串生动的目录中,已经感受到秋收时节,庄稼成熟时蓊蓊郁郁的繁盛,抚摸沉甸甸的谷穗、朵朵洁白的棉花、密密麻麻层层如塔爬满了秸秆的芝麻蒴;仰望高高耸立着的旗帜一般迎风招展的高粱,嗅到了那粒粒饱满的金黄的玉米的香甜;还有隐藏在黄叶丛中,那一串串豆荚里的滚圆的大豆、豇豆、绿豆们;潜伏于松软泥土里的红薯、芋头、萝卜、花生们。
就文体而言,这些成方成阵的“仪仗队”里有随笔、评论、游记,这应该都是散文文体。那些小标题仿佛是一群即将登台的演员,沐浴在一片金色的朝阳下,手牵手、肩并肩,你连着我,我连着他,神采奕奕、笑容可掬;文本里隐藏的一行行文字,如同跳跃着的一串串音符,那轻轻飘逸着的旋律,是那样悠然舒适,开始一点点充盈每一位读者的心间。这种对生活的真实书写,篇篇看似得心应手,实则是作者日复一日的付出,作者行走歌吟于皇城和乡土,以丰富和精湛的书写描绘自己无比热爱的两个故乡,景语皆情语,妙笔抒真意,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自己内心的主观色彩十分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以情写景,以景显情,情与景浑然交融,景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景的映像。
皇城风景系列漫笔,简朴随意,漫而随情,篇篇精进、臻至完美。以《至美玉渊潭,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诗情画意道不尽,人间大美颐和园》等十余篇以皇城根下的风景为主题的游记,有自然风景、有历史故事、有人文景观、这种高远的视野,宏阔的构思,颇有当代游记散文的韵味和精致,可谓等闲话语,入妙文章,以《北京的秋天》为例,作者不只是在赏秋色,更是在体验秋韵,也是在感受首都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珍爱着与首都有关的赏秋文字和赏秋文化,珍爱着祖国首都平静悠闲诗意的生活,一篇写景随笔能够这样自然地连通历史人文,实属宝贵。“藻鉴堂周边是大片大片的荷塘,早已失去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夏日风采,整个荷塘在这一刻显得有些杂乱无章,残枝败叶布满整个荷塘。一片片荷叶虽已褪色,但形状不改,有的独立、有的比肩、有的成片,每一片残荷都可以入画,每一个枝叶都仿佛是有故事有情节似的,就像战场上倒下的不屈战士,风骨犹在,精神永存。”这幅秋日里的枯荷照片,富有情趣,可谓“残枝枯叶立池塘,千年一梦夏韵藏”,刘老师把超越视觉形象的局限性,用语言艺术的全感官的优越性发挥出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切题——作者要表达的意象与拍摄的图片主题统一,且水乳交融、情景交融,图片所展示的只是视觉直观,在时间上为瞬息,在空间上为尺幅,局限大,用语言艺术的精绝把图片里难以体会的意蕴用文字表达出来,“广而大之”突破图片视觉,彰显着作者怀着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积极的人生态势去欣赏生活、去记录生活,把首都北京美丽富饶的自然景观和五彩缤纷的人文景观熔铸一炉,真挚地抒发着作者对第二故乡的人情风物、历史人文的热爱与赞美、眷恋和神往,以及作者对淡泊、恬静、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表现作者的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字气质和人生体验。
故乡风土系列琐忆,温和亲切,情谊绵长,娓娓道来、生动感人。其笔下的《小娃和小白娃》,对人物的生活遭际、穷困病痛写得淋漓尽致,令人唏嘘。平静的叙述,倾注着真挚的情感,引而不发,哀而不伤。这是一种大境界。《秋风秋雨秋相思》,有人物,有故事,有习俗,有风景,叙事沉稳,娓娓道来,笔墨散逸,不蔓不枝。表面看,写的是人事过往,家长亲情,艰苦欢乐,内在里,却辐射出作者“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忆苦思甜,也展现出时代变迁和历史风貌。在《故乡忆,最忆是红薯》里叙述是诱人的,蒸红薯叶就蒜汁、红薯叶蒜汁捞面条这些字眼让人想到那种席卷残云、一扫而光、大快朵颐的贪婪饱食时刻,红薯新苗,生机盎然;陇上种苗,刨坑浇水,栽苗埋土,更是活灵活现,像说家常话一般给读者述说红薯育苗、种苗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语言质朴,接地气……那蕴含着汗水与希冀,苦涩与甜蜜的过往生活,写得喜气,写得美气,写得情义绵长,写得难以释怀。可谓大巧如拙,妙造自然。在《生活的幸福,就在于一碗美味的生日面》文章里,把一份普通的面条侍弄成美味的细节写得有声有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谓以小见大,联通今昔,让读者在一碗生日面里体味浓浓的幸福滋味。老家刘庄18年的成长经历成为作者生命的底色。乡情,乡愁,乡思,是潜藏在作者心底的一个个宝库,它们是作者心底最柔软、最温暖的,甚至是最隐秘的那一部分,是作者倾情书写的重心。
【“豫是乎”丛谈】系列评论深入浅出、语言质朴、流畅生动、主旨不凡从谋篇布局、立意构思上看,作者智慧深邃、博学慎思,熟谙理趣散文的精髓,举例论证说理深入浅出,语言质朴流畅,上下逻辑性强,文本里总是嵌入了警示、启迪、教化和激励的元素,总是给人一种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正能量的鼓励,其评述反映现实生活,把生活事例加以提炼、加工、引伸和发挥,有理有据论证论述,特别是一些具有风向标意义的言论,启迪智慧、引人深思,令人服膺。例如:永远不要考验人性,因为人性根本就经不起考验。考验别人本来就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没有人喜欢被别人考验。人们常说,从一个人的文章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可以看出他的修养和内心的情感世界。诚哉斯言,此刻,想起作者曾书写的一幅对联:删繁就简,去伪存真,半世风雨已远去,管他春夏秋冬季;闹中取静,忙里偷闲,一把单车任我行,不信东西南北风。这种自然而然真实的生活表达,如同作者65篇作品一样,记录着他每一个生活瞬间的真切回忆和用心思考,这也是作者性格最本真的写照!
堤坝漫语,女,社旗县人,自主创业者,乡土赊旗公众号忠实粉丝。喜欢乡土文学,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古人情趣,想要打捞那些“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