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40万赵军被坑杀,秦国为什么不趁势灭赵?力不能及!

长平之战,赵军40万被坑杀!对于赵国而言,这个消息仿佛就像是天塌下来一般!为什么?因为这一战是秦赵两国的倾国之战,双方都是卯足了全力,谁也输不起这场战争!赵国一败,几乎将国内所有的青壮都搭了进去,剩下的只有老弱妇孺……

此时此刻,赵国已经虚弱到了极点,而秦国挟大胜之威岂不正好趁势一鼓作气直接灭亡赵国。然而在如此绝佳的机会面前秦国并没有这样做,两国反而相持了30年后,赵国才最终为秦国所灭。为什么秦国会放弃长平之战后灭赵的绝佳机会呢?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的盘点一下!

一、秦国本身也损失惨重

长平之战起于上党郡之争,实际上双方都没有做好全面决战的准备。但是上党郡就像一个漩涡,裹挟着秦赵两国把无数的兵员和物资尽数投放到了长平之战的战场。“雪球”越滚越大,最终在双方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变成了战略决战。

像这样的决战,双方前后相持长达三年,双方总数近百万的大军对峙,这样的物质消耗可谓是惊人的!最终,赵国固然是输得连内库都当掉了,秦国获胜也仅仅只是惨胜。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当时秦国撑到后期实际上也快不行了,还是秦昭王亲自到赶到河内郡,许诺当地百姓全部晋爵一级,然后征调郡内十五岁以上的全部青壮年支援长平战场。

打完长平之战,秦国大胜之下固然士气如虹,但是这长达三年的鏖战又何尝不是把秦军拖得疲敝到了极致?此时此刻,宜将剩勇追穷寇固然没错,但是选择平稳的消化战果也未尝不是稳妥之策。

二、赵国打了“鸡血”

长平之战后半年多的时间,秦国似乎回过味儿来了,秦昭王大手一挥开始实施灭赵战略。此时的赵国才在半年前的大战中丧失了大部分的青壮男丁,尤其是秦国坑杀40万赵国降军,几乎使得赵国境内家家戴孝。而此时秦军又来,对于赵国的老百姓而言简直就是国仇家恨集于一身,战斗意志空前高涨。

当时平原君赵胜变卖家产,甚至把妻妾都编制到军队中;名将廉颇组织了10万新军日夜训练,只等秦军来战!此时的赵国可谓是具备了玉石俱焚的勇气!

不得不说,老百姓一旦动员起来,甚至比正规军更可怕!赵国依靠着残余的军队和老幼妇孺齐上阵,硬是靠着这七拼八凑的队伍在“邯郸之战”中对秦军进行了迎头痛击。秦昭王不死心,接下来又连续两次出兵赵国,均是惨败而归。其间更是搞得其余诸国感到了秦国的威胁,直接来了个五国伐秦直接打到了函谷关前。

三、秦国动荡

秦国后续一连三次灭赵失败,秦昭王更是接连丢城失地,几乎把秦国多年来东出的成果全部丧失。而这个时候,秦国内部的权力传承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是秦昭王册立的储君嬴悼在出使魏国时突然病逝,然后只能由嬴柱仓促继位,也就是秦孝文王。但是秦孝文王继位不到三个月随即病逝,只得让从赵国回来的赢异人继位。赢异人在位仅仅只有三年也病逝,只能由还是一个小孩子的嬴政继位。

看看秦国自秦昭王之后的三代君王吧,试问在这样动荡的政治局势下,能够稳定朝局确保王位传承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哪里还有多余的精力针对赵国去发动灭国之战?

四、关键人物:信陵君

最后要说的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信陵君!信陵君虽然是魏国人,但是他却非常明智的从秦赵两国的战争中嗅到了危险,正是因为他的纽带作用才能将魏、赵、韩、楚、燕五国团结在一起,连续发动了两次“五国伐秦”。

不得不说,信陵君魏无忌完美的继承了苏秦的“合纵”之策,几乎是凭着一己之力将秦国东出的时间向后推延了几十年。当然,这也是因为长平之战让所有的国家都看到了秦国的恐怖,大家彼此之间都形成了对抗秦国的共识,而信陵君恰好赶上了这个时期。

信陵君一死,山东六国便再也不能形成统一的抗秦力量,最终被秦国逐一攻灭!

图/来源于网络

文/华夏问长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