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耗研究」之一:心理康复的三大谎言 || 渡过
于德志/文
在咨询和训练中,一旦与来访者建立了信任关系,并开始训练后,他们经常会提出一些质疑,比如——
很多人说猫狗等小动物有疗愈效果,为什么你却说养猫养狗帮不到我?
医生建议我休学,我自己也觉得休学后就不那么紧张了,为什么你反而说休学有害无益?
我不想让自己痛苦,我想一切尽在掌控,这样才有安全感。为什么你却告诉我控制会让我更痛苦?
……类似这种质疑很多。原因在于,我为来访者指导的康复路径——心理灵活性训练——与流行的、常见的科普路径相去甚远。
故此,我打算用三篇文章,来简单阐释心理痛苦中几乎每个人都会忽略的一些事实,以及心理痛苦真正的根源是什么,走出心理痛苦的核心过程是什么。
要走出心理痛苦(无论它是抑郁、焦虑、失眠、社恐抑或创伤后遗障碍),首先我们要了解痛苦的真相。但在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会急于行动,而不愿真的去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
所以,在痛苦的处理中,我们至少会遭遇这三种谎言。
谎言一:摆脱痛苦,要远离刺激
远离刺激,在当下是政治正确的建议。不管是权威的教授、医生或资深心理咨询师,很多人在面对来访者时,都会给出远离刺激、避免情绪激动之类的忠告。
比如数学让一个孩子困扰,那就先不要学数学;与父母冲突剧烈,那父母先不要管孩子;一到学校就头疼,那就先不要上学……
几十年来,这些建议反复在各种陷入心理困境的来访者身上实践。但真实的效果怎样?每一个来访者实际上最有发言权。
我见过的来访者,几乎人人都会习惯性地远离各种刺激源,结果如何?他们依然常年在心理痛苦的境地挣扎而无法自拔。
为什么说远离刺激就能摆脱痛苦不过是种谎言?原因在于,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刺激的来源。
刺激源自什么?我们通常认为,刺激源于现实。比如创业失败、考试失败、婚姻失败、与父母冲突……
在事情发生的当时,每个人面临的刺激都是现实的。但现实刺激是转瞬即逝的,每个生活在痛苦中的来访者,都习惯于使用一个句型:在我小时候/当时/过去/曾经……
他们不曾注意到,这一句型的使用,意味着刺激已经从现实刺激,转移到了思维层面——以记忆唤醒、分析评判为核心的思维诱发的刺激。
所以,刺激是什么?在几秒钟或者几分钟内,它可能是现实刺激;但在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十几年的时间跨度内,它一直都是思维刺激。
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的身体,无法区分事实和想像,它会把头脑中想像的体验,变成身体真实的反应。
二十多年前,英国一家医学杂志报道了一个案例:一位年轻的建筑工人,从高处跃下时惊恐的发现一颗长钉扎穿了自己的靴子。在送医途中,一点点颠簸都让他痛到无法忍受。到了医院,当医生想尽办法取下靴子想要查看他的伤势时,所有人都被呆住了:那颗钉子,完全没有伤到他的脚!
所以,他强烈的痛苦体验,并非源于伤害刺激,完全诞生于思维预测诱发的想象刺激。
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思维是不可控的活动。这就意味着,来访者通常所习惯的远离刺激源,根本就是一个谎言:因为让他们痛苦的,更多是记忆唤醒所诱发的刺激。
同时,这种刺激最核心的特点,就是完全无法控制、无法远离!
谎言二:给我自由我就能摆脱痛苦
在心理困境中,很多年轻的来访者会告诉父母:“我痛苦都是因为你们,你们老是跟我争,老是想管着我。如果你们真的什么都听我的,那么我一定能好起来。”
我见过很多为了保护孩子而屈服的父母,与他们的预期相反,无条件满足孩子的种种期望和要求,带来的只是孩子更多的要求以及更深的困境。
这些父母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很多专业人士都曾建议过:不要与困境中的孩子冲突,要减少对他们的刺激。
在困境中,每个人都想要自由,都认为自由是痛苦的解药。但自由真的存在吗?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概念的学习以及概念间的联想学习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知世界;但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个弊端:让我们受到概念的束缚。
比如我讲一个词:愚蠢;再讲一个词:聪明。作为读者,看到这两个词,你有什么感受?是不是会厌恶第一个而喜欢第二个?
在这种厌恶与喜欢的反应中,我们的行为,就受到了过去经验的束缚。如果过去曾经有人说过你愚蠢,或者夸过你聪明,你很有可能会因此而产生羞愧感或自豪。这种身体体验的变化,同样反应了概念对我们的束缚。
在一项心理学研究中,研究人员为被试呈现了一系列反应衰老的词汇,比如老态龙钟、拐杖、银发、老年痴呆症等等。然后,他们对比观察了被试从电梯进入实验室的时间,以及从实验室走回电梯的时间。结果,那些在实验室里看过这些暗示着衰老词汇的年轻学生,返回所用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来时;且其身体姿态,也都呈现出衰老的特征。
生活中,束缚我们的不仅是概念,还有身体体验。任何人的痛苦,都离不开两种活动:一是不愉快的身体体验,比如呼吸急促、心跳加速、手脚出汗等等;二是高速运转无法自控的思维,或迟缓、停滞的思维,如“她说我很蠢,我这么信任她,我真是失败,怎么会瞎了眼爱上了她”……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一直都是感受或思维的奴隶,我们从没真正获得过自由。对陷入心理痛苦的来访者而言,控制他们的,一直都是感受,都是思维。无法摆脱它们的控制,“给我自由”永远只是幻想。
“给我自由我就能走出困境”,这是心理康复中的第二种谎言。
事实的真相是:自由无法被他人给予,它只能依靠来访者自己获得——在看到自己被感受、思维所控制,并停止这种控制的同时,自由会不请自来。
谎言三:我可以做出对自己负责的抉择
面对陷入心理困境的来访者,很多专家会说: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如何对自己负责。所以,不要逼迫他们,让他们自己决定该做什么,让他们快乐一些!
这里,我从两个层面,揭示这一彻头彻尾的谎言。
第一个层面,是生理层面。
大脑成像研究表明:在心理困境中,我们大脑负责判断、决策的脑区活动水平会下降,而负责奖赏回报的脑区则会变得更活跃。
这种大脑的变化,使得困境中的来访者会更多的选择短时刺激行为,而忽略自己的长远价值发展。因此,当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时,会更多追求能带来即时反馈的活动,比如抽烟、喝酒、玩游戏、娱乐。
有一项心理学实验,是研究追求短时刺激和追逐长远价值对个人生理变化的影响。该研究发现,追求短时刺激和长远价值,都会带来幸福感。不同的是,短时刺激的幸福感,伴随着身体的炎症反应——这意味着我们的身体在享受快乐的同时,也在默默承受真实的伤害;而追求长远价值的行动,则会让身体的炎症反应下降。
所以,短时快乐更多意味着伤害而非支持。
第二个层面,是行为层面。
生活中,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有时候,我明明知道该如何做,但就是无法做到!比如我知道该早睡,但我就是会熬到夜里一点才上床;我知道玩过游戏会更难受,但仍然会忍不住玩游戏;我知道吵架无助于彼此的关系,但就是忍不住内心的暴脾气……
为什么会这样?
这源于另一个事实:日常主导我们行动的,不是理智,而是感受和习惯!研究表明,生活中超过90%的时间,我们都是感受和习惯驱动的动物。
所以,来访者知道该如何做,也能够对自己负责的说法,是第三种心理康复中的谎言。
生活中,类似的谎言和事实还有很多。要真正走出心理痛苦,我们需要透彻了解痛苦中的事实,否则,我们的行动,很可能是南辕北撤。(待续)
作者简介:于德志,心理学研习者。著有《反内耗》一书。该书为读者提供了几十种不同的练习方案,可用于处理多思、不安、自责、悲伤、愤怒等多种常见的情绪问题和心理困扰。
关于“渡过”
心理障碍患者互助康复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