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故事:盐坨村的由来天津市河北区中环线...
天津故事:盐坨村的由来
天津市河北区中环线上有一汽车站——“盐坨村”,盐坨村又称盐坨,泛指今宁园后门以北至新开河以东一带,东起泗阳路,西至京山铁路线,南为育红路建北里小区,北临思源路。
盐坨是露天堆放官盐的场地。历史上河北区曾有两处盐坨,一在海河东岸,即今光复道街道办事处境内的海河东路一带。一处呢即此处,也称北坨。北坨那里过去是垛盐的地方,存放的是供应皇家的食盐,故称为皇盐场。据《天津县志》记载,此地为明代贮存贡盐之处,系堆积御用的白盐的皇盐场。皇家吃的盐称作贡盐,皇盐要比老百姓吃的盐白很多,因此也叫白盐。这盐是贡奉的,所以是贡,免税。明代每年皇家需用贡盐20多万斤。到康熙年间,内廷仅用10万斤,把剩下的盐折算成白银充兵饷用。当时的贡盐就在皇盐场堆贮,然后转运京师。这里所说的皇盐场的地点就是今天北宁花园之后现称为盐坨村。
盐坨村有人定居已近350年。早在明朝初期,尽管这里是皇盐场,但却没人居住。清顺治12年,有穷苦人于此搭盖草棚居住。康熙八年,附近居民相继筑草房120间。几年后那里便成为人口稠密的大居民区了。这个盐坨村从明、清以来一直作为盐场使用,中间有一段时期,因此地与盐关相隔甚远,卸运不便,“凡运到贡盐,本司捐资就近贮存,此地遂废”。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海河东岸光复道沿海河地带的盐坨被占据,辟为奥国、意国租界。于是天津存放盐的地点一部分改挂甲寺,称为南坨;还有一部分再次移到原来存盐的那个地方就是现在的盐坨村这地方。当时的旧盐坨是比较大片的地带,后来缩小到一个地方,曾是皇盐场,所以就把这一带称为盐坨。中环线直出盐坨村,然后架桥过新开河,向北斜穿张兴庄及马庄,沿京山铁路平行向前直穿仓联庄北区,这三庄的历史不过百年。
1893年以前,从宜兴埠到锦衣卫桥的荒地连成一片,地势低洼、荒冢成片,没有人烟。1893年清政府开挖了新开河,1897年北京到山海关铁路通车,这样进入天津市就必须走下位道即今天的张兴庄大道,或者沿堤自东向西过铁路进市。所以30年后的1923年铁道外坡堤下开始有人居住。最早定居的是一户姓张的人家,所以叫张兴庄。马庄出现比张兴庄略晚,当初仅指倚河东坡下边最早的几间草房,是看坟冢兼种菜的姓马的老人所盖,堤上行人有时歇歇脚,为便于记忆称它为马庄,直到1958年才大规模横向南盖宿舍,供转盘村迁来的居民居住,现在是工厂林立、宿舍成片的大居民区了。
“仓联庄”出现在解放后,1951年盖第一批铁路宿舍,因其与南仓火车站相接,起名“仓联庄”,后来发展很快,目前是三庄中最大的。中环线开通后,盐坨村、张兴庄、马庄和仓联庄已经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