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诗病举隅(19):骈拇

骈拇又叫骈句。是指两句同叙一事,同表一意,句意近同,语意重复,好像拇指上长出一个无用的骈指一样,故名骈拇。骈拇典出《庄子·外篇·骈拇》:“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是指人足上大趾拇与二趾拇连在一起了,形成了畸形的趾拇。畸形的趾拇自是不美,被诗评家运用在诗评领域,自然成为一病。骈拇病是从赋体铺陈中遗传下来的,赋讲究骈俪和铺陈,但对于诗而言,则是一场“灾难”。

骈拇与合掌让人感觉是同一病,但还是有区别的。合掌两句意同,其中又有两个同义词互对;骈拇两句意同,句中没有同义词互举,有时还会出现反义词互对的情况。根据骈拇病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两种:同时骈拇和同义骈拇。下面便分别述之。

第一,同时骈拇。上下句同说一件事,内容重复累赘。譬如唐代诗僧释处默《圣果寺》:

路自中峰上,盘回出薜萝。

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

古木丛青霭,遥天浸白波。

下方城郭近,钟磬杂笙歌。

本诗首联写圣果寺的位置,从位置中见庙宇的高峻崎岖。第二联写望中山水,到江而吴地已尽,过江而去则为古越国地界。第三联写古木隐现于青霭之间,远水则与长天一色。末联从反面衬托首联,因俯瞰山脚而西湖笙舞与庙内的钟磬夹杂传来。全诗境界开阔,描摹细腻,声色参杂,情景俱佳。明·唐汝询《唐诗解》:“唐人探物之作,惟右丞最深,他皆影响,独此出比丘之口,无一语及禅,落句又俗,人所不屑道。”清·屈复《唐诗成法》云:“一二圣果寺。中四皆所见景。结尘市暄闹,是言寺之所嫌在此,而语气浑然不露。较“吴越到江分”各有好处,又无一语及禅。结句俗人亦不肯道。”明清以来,众诗评家对此诗评介皆不是很高。另外,颔联“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两句都是一个意思:“吴越两国为一江而分。” 故是同说一事,犯了“骈拇”之病。若改为“一江吴越尽,数日雾云多。”画面增加,诗的意境亦更进一层了。

又比如李商隐《鄠杜马上念汉书》:

世上苍龙种,人间武帝孙。

小来惟射猎,兴罢得乾坤。

渭水天开苑,咸阳地献原。

英灵殊未已,丁傅渐华轩。

此诗写汉宣帝刘询的一生,生动地表现出这位“布衣皇帝”的风神面貌。首联写汉宣帝出身高贵,是汉武帝曾孙,但从小流落民间;颔联写宣帝从小爱好射猎,仿佛是在无意中做了皇帝;颈联写他开放乐游苑,营建杜陵;尾联写他尊崇外戚,将会给国家带来厄运。诗中讽托,有说讽唐武宗,有说讽唐宣宗,而都无确证。清·姚培谦《李义山诗笺注》:“盖世英灵,当其时,则天地为之转旋;时既过,则狐鼠不免潜伏。四十字中,具有排山倒海气势。”不过,首联“世上苍龙种,人间武帝孙。”俱是一个意思,此处犯了“骈拇”之病。

第二,同时骈拇。指上下句描绘同一意境,表达相同意思,前后絮说,语意相复。譬如王籍《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本诗是写诗人泛舟若耶溪的所见所闻,并寓含长久羁留他乡的思归之念。诗开头两句写诗人乘小船入溪游玩,三四句写眺望远山时所见到的景色,五六句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最后两句写诗人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全诗因景启情而抒怀,十分自然和谐。此诗文辞清婉,音律谐美,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本诗颈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出句写蝉鸣而林静,对句写鸟叫而山静,同以鸟虫鸣叫显示山林幽静,手法单调若一,是同绘一个意境,也犯了“骈拇”病。若单从词意来说,“静”“幽”二字则犯了“合掌”之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