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墩舆情课】案例篇之水灾舆情如何处置?
图片来自网络,与正文无关联
编者按:邢台水灾舆情从微信群、朋友圈一段“官员下跪,泄洪未及时通知”视频开始,迅速在微博微信等互动平台引爆、发酵,成为全网热点。其中,舆论焦点多次转换,从最初“质疑未通知泄洪”、“灾情瞒报”到之后“情绪化解”逐步转为正面,对浙江、福建等同样可能面临台风水灾舆情的众多沿海省份来讲,也具有很强的舆情参考借鉴意义。作者汇总了一些网上信息,进行了一些分析,形成此篇舆情案例,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7月19日开始,河北邢台遭遇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多个村庄惨遭水淹,引发网络关注,网民就“天灾还是人祸”、“是否隐瞒救灾”、“是否有力救灾”等焦点展开激烈争辩,舆情热度急剧升温,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互动环节出现大量有关“官员下跪”视频及质疑当地“预警失职”、“事后瞒报”的帖文和图片,讨论出现“偏激”苗头、观点表达掺杂大量“情绪化”倾向。之后,随着河北省委省政府工作组入驻、邢台市委副书记、市长董晓宇公开鞠躬道歉及当地线下措施有序进行,紧张态势趋于缓和,舆情逐步趋于平稳。
二、舆情传播
水灾发生后,网上舆情迅速引爆,舆论焦点多次转换,大致经历“引爆”、“对冲”、“缓和”、“平息”四个阶段。
1.引爆。7月22日晚,一段录有“官员与群众互跪”的视频在当地微信群、朋友圈等半封闭互动环节大量流传,视频中有人称,是因为泄洪事先未通知才导致人员伤亡,这一爆料迅速引爆舆情,加上“官员”、“互跪”等本就具有天然关注度,立即引发网民对当地灾情瞒报、维稳截访等情绪化联想,舆情开始引爆、升温。
2.对冲。引爆后,舆情走势受多重信息爆料“交错繁杂”、舆论观点表达“情绪难控”等众多不稳定因素影响,呈现热度急剧攀升的同时,也为舆情的应急处置留下了路径矫正的“良机”。7月23日晚,邢台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邢台市委副书记、市长董晓宇在发布会现场公开鞠躬道歉,这一情况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等各大媒体网站转发扩散后,对舆情中的“情绪化盲从”形成了有效对冲,获得了一部分“认可”,舆情进入了相对缓慢升温的阶段,但仍存在不少风险。
3.缓和。7月24日,邢台市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段小勇、邢台市经济开发区东汪镇党委书记张国伟等一批官员问责消息传出,舆论情绪开始得到对冲抚慰,加上网下救灾行动的有序开展,网民讨论趋于理性,开始围绕“救援救灾”发表理性观点,舆情逐步趋于缓和。
4.化解。随着@邢台发布 用官微持续发布第一线救灾场景,部分正义网民就“如何为线下救援提供良好氛围”、“如何发动群众一起参与救援”等焦点在微博、微信等互动环节发表客观、理性观点,成功赢得共识,引领网上舆论走向理性。
三、舆情分析
从舆情总体发展情况看,微信群、朋友圈“半闭环式”的传播特点赋予视频、音频等直观性、可视化媒介非常强的传播生命力,而公众对水灾造成极端自然灾害天然的压抑心理、消极情绪有充当引爆舆情“第一把火”的可能,在部分热点营销账号、媒体的后期作用下,是官方在处置类似舆情中的主要隐患和风险,需引起关注。
1.舆情持续发酵兼有情感表达、情绪宣泄的双重诱因。随着受灾画面被频繁曝出,网民视觉感官不断被“灾情”的负面印象冲击,蓄积了大量压抑消极情绪,而19日网民曝出的“官员下跪”视频中称该水灾涉嫌人祸,恰恰提供了一个极为有效的情绪宣泄途径,作用舆论开始围绕“是否人为泄洪”“有否事先通知”展开激烈争辩。经观察,网民对视频中的说法表现出了很强的信任感,并在舆情发酵中不断掺入“带入情感”、释放主观联想,可以说,情感与情绪的双重效应得到了充分体现。
2.之前,长江、湖北等地接连发生暴雨天灾,形成了舆论关注度、敏感度的定向叠加,无形中放大了此次舆情。之前,江苏、湖北、湖南等地均因暴雨持续发生水灾,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24小时不间断播报,微博微信等互动环节持续“刷屏”,在舆论中拥有了大量的关注基础及敏感度。网民很容易将对湖北、湖南等地的水灾关注转嫁到此次邢台水灾上,形成热度搭车、舆情串联,加剧舆情发酵,放大舆论影响。
3.当地官员接连被问责,与情绪舆论权重过量增加有一定关联。网络占据主流媒介的今天,舆论将更加借助于网络的“平民属性”来表现它影响现实的能力,与传统纸媒、电视不同,情绪在网络舆论发展中占有相当权重,也有很强的传播感召力及广泛的传播基础,一旦情绪大量增加,很容易通过网络的“互联”影响网下,并随着情绪舆论的“蝴蝶效应”逐步放大,从这点来看,当地官员接连被问责除了现实工作原因外,舆情的持续发酵也有一定关联。
4.虽然舆情最后得到成功处置,但邢台官方最初表现出的“舆情意识不足”“反应不及时”等部分瑕疵也需引起注意。舆情最初出现大量失真信息及煽动性攻击言论,一度导致舆情处置可能失控,这与最初当地对舆情的处置意识不足、不够迅速有关,所幸邢台市长及时公开鞠躬道歉,当地也及时处理了多名在水灾中存在失职行为的干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舆论偏激势头,并在河北省委省政府工作组及时入驻后,巩固了舆情处置成效。特别是,面对此类极端自然灾害造成的重大灾难,官方微博除了要及时采取突发舆情应急发布措施,还要避免发布“早安晚安”等内容较为轻松话题,以免引发舆论情绪反感。
四、舆情借鉴
江浙、福建等沿海地区同样可能面临水灾的舆情压力,当我们面对网上声音纷繁交错,理性与偏激并存博弈,视频、图片真伪难辨,讨论逐步升级演变成情绪对骂时,该如何处置才能排除干扰、化解戾气,确保舆情平稳有序。
一是认清舆情本质,抓住对冲先机。遇到这类水灾,民众心中势必产生消极、悲伤情绪,需要“泄”,需要“疏”。从此次舆情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情绪要在网上对舆情发展产生实质性影响,除了要有大量的情绪燃点外,还需要时间的定向积累,这就要求官方发布要把“争分夺秒”放在首位,此外还需在其中加入大量对冲、化解舆论情绪的语言与情感。以此次邢台为例,面对灾难形成的消极情绪大量累积,要在其还没形成“雪球效应”前,通过“及时播报灾情”、“抚慰压抑情绪”及“表明对可能存在‘渎职’‘失职’行为的追查态度”来对冲掉舆论中的部分抵触情绪,获得处置先机。
二是排除有害干扰,不断矫正曲线。这类舆情中,谣言总是此起彼伏,在时间、空间上形成传播“串联”,非常顽固,很久以前的视频、图片会不断涌现,不是受灾地区的也会集中出现,具有很强的蛊惑性、煽动性,很容易形成恐慌、抵触等负面社会心理,不断干扰舆情正常路径发展走向。这时,网上辟谣、网下打击就显得极为重要,不仅网上发布要“及时”,网下打击更要“给力”,要形成在舆论中形成一种对“借谣言煽动”的强力震慑。
三是获得舆论认同,形成处置合力。在前期大量工作有效中和舆论的情绪抵触后,接下来就需要搭建情感共识,逐步将关注度、注意力转移到最需要关注的“救灾”上,通过“灾情实时播报”、“救灾线索提供”、“救援网上互动”等议题设置,不断凝聚网上共识,与网民形成广泛的社会处置认同,由此形成合力,为网下救灾救援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更多舆情文章尽在@墩墩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