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课丨我认为这种能力你应该具备

处置舆情最需要拥有一种对具体舆情的感知力,因时而动、顺势而为,用充满智慧和技巧的方式将事实和真相解释到位,在持续沟通中充分感知社会民意,在不断对话中有效化解分歧冲突。

感知舆情,我们需要同时身处职能部门、涉事方、围观群众等多方社会角色,用不同的审视视角去分析和揣摩各方在舆情讨论中的心理倾向和观点判断,哪些意见可能存在分歧,哪些观点会造成冲突,又有哪些建议可以通过进一步沟通而达成共识。

比如,城管队员在整治小区门口“随意摆摊”问题时与小贩有了肢体冲突,被人拍照拍视频上了网,引发了负面舆情。

处置这样的舆情,涉事部门不能仅从管理视角考虑问题,在得出“随意摆摊破坏市容市貌”“小贩聚集抗法在先”这类事实性判断后,就匆匆公开回应,以显示自己的“正确”。我认为,要及时进行“角色互换”和“语境转换”,多从小贩角度出发,会不会得出类似“劝导语气生硬”“口气蛮横”等执法方式欠妥的判断,将两个判断进行对比,把其中易造成争吵、引发冲突、加剧矛盾的部分剔除,剩下的便是我认为可以作为公开回应的发布口径。

毕竟,执法人员执法目的的合法性并不代表所采取的执法方式就一定合理合法。

如果仅从管理视角回应,即便说的都对,也很可能给人以“缺少人情味”“少了人性化”这类消极的心理观感,产生的舆论效果和社会效果不一定好,还有可能反向增加围观群众的站队心理,反而引发次生舆情灾害,甚至出现“我弱我有理”“你强你流氓”这样的对峙状态,不利于舆情风波的平息。

感知舆情,还表现在阐述事实、发布信息时选择的语气和语态。我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我们细读一篇文章、一个帖子,都能读出作者、发帖人在撰文或发帖时有着怎样的心理状态。

所以,我们所要工作的对象究竟从我们的回应帖文中读出怎样的姿态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涉事方、吃瓜群众在读取发布信息时感受到的是一种充满“商量”和“沟通”的善意,那么舆情讨论就会进入一种良性的对话氛围,有利于线下问题的解决和共识的达成;但如果公众读到的是满是“我即正义”“趾高气扬”的高高在上,那么就会无形之中制造出许多沟通障碍,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还有可能被人恶意带节奏,大大加剧对立情绪。

纵观当下多起全网性负面舆情事件,很大一部分都是源于舆情最初反映的问题A得不到良性沟通和妥善解决,涉事方选择了极不明智的“关闭对话渠道”方式应对,结果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反感和反弹;之后便有人趁着舆论反感和抵触情绪的不断增加,捏造细节、渲染情绪引出了所谓的“问题B”,引发了舆情的急剧发酵,而涉事部门发布后续进展时又恰恰选择了高高在上的“强硬语态”,便再次加剧了围观群众的不满情绪,对峙性牵出了“问题C”,有人趁机使用“阴谋论”“比较级”诱导舆论,让整个舆情陷入了一种“越扒越粪”的恶循环,最终损害了社会公信力,教训极其深刻。

近期,连续爆发多个全网性负面舆情,引爆路径、发酵原因、舆论心理、围观心态几乎呈现一致性,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我想,我们在处置舆情时是不是缺少了对具体舆情事件的感知力。

一杯咖啡,一堂舆情


(0)

相关推荐

  • 防治中小学生欺凌,要读懂这些舆论关切

    --学生欺凌与防治舆情分析报告(2017年11月-2018年10月) 2018年秋学期开学以来,已经有8起中小学生欺凌事件进入公众视野,相关话题倍受关注.中教传媒智库以新浪微博转载量过20次和被主流媒 ...

  • 青记独家丨舆情分析师如何培养“态势感知”能力

    导  读 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舆情分析师迫切需要从全局视角洞悉.感知.研判网络治理风险,培养基于网络环境的.动态演绎的.服务决策的"态势感知能力". "态势感知&qu ...

  • 面试三大热词解析

    面试三大热词解析 面试中经常有一些关键词,一旦出现,就意味着一个答题点,纵观这几年的试题,有三个高频词汇,屡次出现在面试当中,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就要"深挖洞.广积粮",打有准备之仗, ...

  • 舆情课丨“猪队友”离你可能只有这个能力的距离

    在如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形势下,领导干部的一个细节.某个瞬间.几个动作很会引发外界联想讨论,存在网上舆情负面风险.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约见什么人,跟什么人合影,与什么人谈合作,都要树立极强的舆情风 ...

  • 周末的舆情课丨如何解开“目的”与“方式”的舆论困局

    本周,墩爸略忙,一堆事实在压得有点喘不过气来,导致对舆情课的思考出现偷懒苗头,更新不及时.思考不到位,对读者极度不负责,诚恳接受各位留言的批评. 赶着周末,必须补上. 这次,我们讲讲因混淆" ...

  • 舆情课丨利己,原罪?

    这两天,我在朋友圈刷到了许多狠批"利己主义"的文章,大多用词激烈,不由让人产生一种"利己即是原罪"的情绪错觉,发人深思. 分析文章后发现,这些文章大多引用一些& ...

  • 舆情课丨“算法误导”可能是至今仍被忽视的严重问题

    "算法误导"可能是一个至今仍被忽视的问题.新闻客户端.搜索平台.媒体网站乃至购物平台,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各种针对用户"浏览习惯""关注倾向"& ...

  • 舆情课丨“汤兰兰”案风波已起,如何才能回归理性平息?

    前言:因个别媒体盲目追求轰动效应,随意外泄新闻当事人真实户籍信息,引发社会强烈不满,导致网上争论对峙态势不断加剧."汤兰兰"案在经历连续多日占据舆论风口浪尖后,热点走势.话题讨论均 ...

  • 舆情课丨有些部门常常陷入“经常性背锅”“习惯性躺枪”

    与企业打交道较频繁的政府部门,在应对一些负面舆情时,一定要善于传导网上舆情压力,否则很容易陷入"经常性背锅""习惯性躺枪"的舆论怪圈,白白折损自身公信力. 观察 ...

  • 舆情课丨从江歌案、保姆纵火案中读懂舆论的“补偿”规律

    社会的共识性判断一旦与现实存在差距,就会通过舆论的方式进行针对性反馈,这就是舆论的"补偿".今天这堂舆情课,我们用案例来详细讲讲舆论的这一规律. 前段时间,江歌案连续引发全网争论, ...

  • 舆情课丨“反制性举例”也会存在弊端

    今天的这堂舆情课,是我基于对近年来互联网舆论形势观察和分析后得出的个人判断,我认为十分重要,非常希望能引起各位的注意. 前些年,每逢全网性热点舆情,尤其是涉警.涉医.涉军.涉司法这类带有强烈政权影射暗 ...

  • 舆情课丨圣诞节要来了

    下周日就是西方节日-圣诞节.从近年来相关舆情总体情况判断,我认为随着相关话题逐步趋热,网上很可能会出现一批以"国人骨气"之名,集中借助社交新媒体强烈的"非黑即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