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拓展】冬季污染天气为何频繁?---“静稳天气”在作祟
【樊勇地理工作室】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地理组教师樊勇创办的公众平台,面向全体地理爱好者和地理教师提供优质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和新高考资讯的平台。
如果你是在读高中学生,置顶樊勇地理工作室!如果你高三毕业了把老师的工作室公众号传给你的师弟师妹们!名师点睛,学法指导,全部是“地理干货”。
不知不觉中
已是2021年的元月下旬
留意天气的伙伴们
可能也注意到了
最近
“天气君”的脾气
似乎变得越来越暴躁
一言不合就“出大招”
这不
超级冷空气刚走
天空就又被雾、霾所笼罩
雾或霾天气持续叨扰华北、黄淮等地。
25日至27日,华北、黄淮等地有轻至中度霾,黄淮中西部等地有重度霾。其中,26日受弱冷空气影响,华北中北部、黄淮东部的霾天气有所减弱。
28日起,受较强冷空气影响,上述地区霾天气自北向南减弱消散。
30日前后,华北中南部、黄淮等地大气扩散条件再次转差。
25日早晨至上午,吉林中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等地有大雾天气。此外,25日白天,山东半岛沿岸海域、江苏北部沿岸海域将有大雾,能见度不足1公里。为此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大雾预报。
大家是不是觉得到处都是雾蒙蒙的?
霾
霾,也称灰霾(烟霞)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或灰霾,香港天文台称烟霞 。
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
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雾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
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而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
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 (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
一般雾的厚度比较小,常见的辐射雾的厚度大约从几十米到一至两百米左右。雾和云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有明显的边界,雾滴浓度分布不均匀,而且雾滴的尺度比较大,从几微米到10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0-20微米左右,肉眼可以看到空中飘浮的雾滴。
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那么,冬天为何雾、霾容易形成?
原来静稳天气才是最大的推手
最后小编再次提醒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