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便利店之殇!想想这半年,无人便利店吹过的那些牛逼。。

作者:楚不留香

来源:灵兽 ID:lingshouke

这是灵兽第433篇原创文章

几乎销声匿迹半年多时间的无人便利店,最近又走入人们的视野。

2018年1月,缤果盒子已经完成B轮5.1亿元人民币约融资;随后,简24宣布获千万美元级A轮融资。

更关键的消息是: Amazon Go西雅图店1月23日正式对外营业。

其中,有很多对国内无人便利店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是,商店入口的一排电子大门,只允许拥有Amazon Go手机应用的人进入;
二是结账的时候直接离开即可,手机中Amazon Go程序会自动结账,并把电子账单发到你的手机上;
三是,天花板上的数以百计的相机,可以捕捉购物者的动作;
四是,商品上包含一部分自有品牌商品和鲜食。有现成的沙拉和三明治,以及冷冻食品和晚餐套餐等。

此外,商店内有专门的厨师,现场30分钟就能做出两人份的一顿饭。

当然,目前国内无人便利店还不做不到,虽然Amazon Go的无人便利店规模化推广还很难,但却给无人便利店的未来描绘了一个“形象化”的场景。

1

1

国内无人便利店被市场寄予厚望的主因是,其看上去好像解决了实体门店面临的两大难题:一是高租金和高人力成本的问题;二是让消费者购物更便捷。

但在资本的推动下,无人便利店的发展却背离了“初衷”, 似乎都在遵循这样一条逻辑:开店+吹牛逼——扩大规模+吹牛逼——融资+吹牛逼——继续开店、再融资+吹牛逼。。。

至于销售额、盈利情况、是否能满足消费需求等方面都不作为最重要的因素被考量,甚至被忽略,因为在他们眼中,只要规模上来了,未来盈利自然不是大问题。

也许在投资人的眼里这个逻辑没错,因为资本要求投资回报,自然推动被投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占领市场;然后继续融资继续扩大规模,不断地滚动,直至成为头部企业或半垄断性质企业。

不过,有一点不容忽视,资本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离场。

更关键的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适合这样的逻辑,尤其对于零售行业而言,无论通过何种方式何种技术,零售的本质是提供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商品和服务,满足“人”的需求才是核心。

但国内大多无人便利店既没有解决高成本的问题,也没有解决购物便捷的问题。

目前,国内无人便利店目前主流的方式是,在扫码进门,选好心仪的商品后,需要将商品集中放置到收银台检测区,再进行扫码支付,继而离店。

但在这个过程中却暴露出一些问题,诸如设备或故障、程序繁琐,对于一个不熟悉手机支付的消费者来说,花费的时间并不短。

同时,无人便利店的现场管理和隐性成本也不低,更关键的问题是,销售额很难与有人便利店相比。

无人便利店内人工管理、理货、配送、补货等都需要人来完成,但这些人都在后台。

有业内人士曾算过一笔账,如果算上系统监控和后台操作运维人员,每10家左右无人便利店就需要至少4-5个后台监控维护人员,而且他们如果发现异常,也需要出动和巡店。

同时,无人便利店需要更多的物业配套,而物流成本和商品管理等后台成本并没有因此减少,同时灯光、温度、设备等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一家无人便利店的内部人员告诉《灵兽》,他们公司的无人便利店一次性投入成本是传统便利店的1/4,而运营成本是他们的1/6,如果做得好会更低。

但问题是,销售效果却并不理想。

1

1

最近又曝出明星公司“小麦铺”位于北京回龙观霍营地区的智能便利店已关门。

据铅笔道的文章,霍营店仅营业一个多月。文章分析称,小麦铺对面是一家夫妻店,距离地铁700米的途中,还有一家小超市和一家24小时的无人便利店。

这是否反映出在与传统便利店的竞争中,在一些区域,无人便利店处于劣势呢?

小麦铺对此的回应是:所有店铺正逐步升级中,春节升级后陆续开业。

在2017年9月,小麦铺发布了4.0版本门店概念产品,同时宣布面向大众开启合伙人创业计划;小麦铺计划以300个家庭拥有一家店的密度做透单点区域和城市,从北京开始辐射周边,预计2020年,小麦铺将服务10000个社区,累计铺设30000家店。

这意味着在未来三年多的时间里,小麦铺将要以一年近10000家的速度拓展。

算下来,一个月开800多家门店,即便是“加盟”,要完成这样的计划,恐怕也不容易吧?

刚刚完成B轮融资的缤果盒子野心同样不小。 缤果盒子创始人兼CEO陈子林在2017年11月举办的“2017凤凰网科技峰会”上表示,计划未来3年缤果盒子要建起10万家店,覆盖25%的市场。

这是什么概念?一年要开3.3万家,一个月要开2750家,平均每天开91.6家,这个难度是不是有点大?

在2017年7月公布A轮融资时,陈子林曾公开表示:一年内要铺设5000家缤果盒子。

当然,现在缤果盒子又发布了新一代的无人收银解决方案BingoBox Mini,帮助传统便利店实现无人化自助收银。

此外,还有简24将在今年上半年完成30—50家的开店目标,在直营店彻底跑通这一商业模式之后,会启动加盟计划。

换个角度看,国内一些无人便利店企业已经变成了“无人便利店解决方案提供商”,成为一个类似于“软件商”的角色,或为传统便利店“赋能”或发展加盟。

1

1

目前,一些传统的实体零售企业已经开始涉足无人便利店市场。

今年2月,36524便利店试水无人便利店,将在河北省开设50家,除了全程“无人”的便利店,同时还推出了自助支付等功能的“半无人”便利店,计划今年在河北省开设100家。

此外,联姻阿里的大润发推出的无人便利店已经试水图像识别收银技术。在不久的将来,发到家的人体特征识别技术、动作追踪技术、智能货架技术、极速动态盘点技术、远程3D虚拟实景管理系统等也将会在此进行上线及测试。

在灵兽君看来,实体零售店做无人便利店有着天然的优势。

类似于亚马逊提供的“更为流畅的购物体验”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和技术进步去解决,而其他更关键的诸如商品、供应链、物流等,本就是实体零售门店所擅长的。

更关键的是很多实体零售门店在无人便利店上的尝试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商品和购物更便利的需求,也会花更多精力在商品和服务上。

实际上,灵兽君一直认为,无人便利店无法取代传统便利店,只能起到补充的作用。但未来,有人和无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还是商品和服务。

而无人便利店的盈利前景更在于标准化和规模化,只有密集布点,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更好的降低成本,这样的无人便利店也才更具优势。“输血式”的拓展并不适合传统零售门店,因为这需要巨额资本的支持。

当然,“提供基础设施”的阿里不在此列。其很早推出的“淘咖啡”更像是实验室,只是阿里一套可以应用于线下实体店的各类技术集中展示的“样板间”。其最终目的是去为诸多的线下实体零售商去提供成套的技术解决方案。

与阿里相比,那些提供“赋能”的无人便利店解决方案提供商,似乎并无什么大的竞争优势吧?

希望无人便利店最终的结局,不要成为一个技术的噱头,而是成为便利店市场中的一个重要单元,但这还需要很长的时间。(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