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至,俗语“二庚出末伏,逢丙见秋风”,啥意思?还会热多久?
时间过得很快,马上就要到8月中旬了。从节气上看,现在立秋节气已过,从这个角度上看,夏季已经过去了,时间已到了秋季。不过现在各地天气依然很热,很多地方白天的最高气温依然超过了30摄氏度,甚至还有超过35摄氏度的。
这是因为,虽然立秋已过,但正所谓“秋后一伏”,今年立秋之后也还有一伏,即末伏。今年三伏中的末伏是从8月10日到8月20日,立秋是在8月7日,即立秋处在中伏后期,立秋之后紧跟着就是末伏。因此即便秋天到了,天气依然比较热。
这样热的天气,要持续到啥时候才能结束呢?其实还有一句俗语,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提示,这句俗语是这样说的“二庚出末伏,逢丙见秋风”。这是什么意思呢?
二庚出末伏
三伏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天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传统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即由夏至来确定三伏天的开始和结束。从夏至开始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在干支纪日法中,庚日每隔10天出现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今年立秋,正处于中伏期间,末伏第一天是一个庚日,出伏当天是又一个庚日,即立秋节气到出伏之间,还要经历两个庚日,所以就属于“二庚出末伏”。
逢丙见秋风
这句话的意思是,立秋之后要到第一个“丙日”,才能见到真正的“秋风”。我们知道,秋风都是比较凉爽的,所以“逢丙见秋风”的含义就是,到了立秋后的第一个“丙日”,天气才会真正由热转凉。那么,今年立秋后,第一个丙日是哪一天呢?
从干支纪日来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8月10日是末伏,即“庚日”,那么下一个“丙日”,就在8月16日。也就是说,今年到了8月16日,很可能就会比较凉快了。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干支纪日还是三伏、二十四节气等等,都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因为众所周知,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像“二庚出末伏,逢丙见秋风”这些俗语,反映的也多半都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情况。
而现在我国地域辽阔,各地之间气候差异很大,像南方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差异明显,南方很热的时候,东北、西北可能就下雪了。因此,古代流传至今的一些俗语,包括这句“二庚出末伏,逢丙见秋风”可能就不适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