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煮出来的茶汤是枣红色的?

《1》

阳光明媚的冬日午后,正在喝茶。

放了桌子椅子在阳台,放了一盆正在盛放的水仙在阳光下,就着它的幽香,准备喝一泡2019年的辞秋。

冬天,干燥,就想喝一些温润一点的茶。

喝了四冲,阳光晒得正舒服,有同学来聊天。

她说,我们来煮茶吧,冬天煮茶正好。去年冬天我去林阳寺,在梅花树底下煮茶,别有一番风致,改天我们约了一起去。

想起林阳寺,想起那一树又一树的梅花,想起那冷得像刀的山风,想起那些不可言说的往事。

有一些人,有一些景,只适合留在心里,不适合每一年都拿出来反刍一次。

伤身又伤心。

煮好的白茶,汤色美丽,是晶莹的浅琥珀色,倒在锤纹的玻璃杯中,映在四点钟的夕阳下,光影晃动间,美丽极了。

就着这斑驳的阳光,就着这美好的氛围,喝一杯香气四溢的煮白茶,只觉得心情舒畅已极。

"偷得浮生半日闲"。

然而,同学说,为什么我在家里煮的老白茶,颜色跟你煮出来的不一样。

哪里不一样?我一边眯着眼抿了一口香醇的茶汤,一边舒展着手臂,在阳光下慵懒地调整个舒服的姿势。

同学端起茶杯,对着日光,轻轻晃动了半晌,疑惑地转头:"你煮出来的茶汤,是金黄的,光闪闪的,而我煮的是枣红色的,还闷闷的,没这么亮。"

李麻花在一边捂着嘴偷笑。

我直起身,重新给这位疑惑的同学倒满了一杯香汤,缓缓地,给她分析起煮茶汤的颜色来。

《2》

白茶汤煮出来是枣红色,第一个可能性,是因为投茶量太多。

投茶量,这可是粗心者煮茶的硬伤。

比如李麻花,在我没在场的时候,从来煮茶是不用秤的。

她嫌麻烦。

拿过一块老白茶饼,随便掰一块下来(是的,她都不用茶刀撬),目测一下差不多有2.5克左右,就扔进煮茶壶里去了。

好几次我把手指头摁在她脑门上,质问她,你干嘛不用秤?

她揉了揉被我弄乱的刘海,不耐烦地说,称来称去好麻烦。

"不称一下,茶投不准,煮出来多难喝啊?"我气得很想揍她。

她狡黠地笑,没事,我测得出来大概的投茶量,本姑娘的眼睛准着呢。

于是我叫她重新掰一块,然后用克秤去称量,咦,这小子还真有两下子,那块她随手掰下来的茶饼,误差果然极小,2.6克,只多了0.1克。

不过,列位看官可不要学她。

李麻花是有丰富的煮(喝)茶经验的。

她天天跟着我喝茶,眼见着我每煮必称,眼见过我称过无数次茶,那些标准重量茶饼有多大块头,散茶大约多少根条索,天长日久地下来,她是记得清清楚楚的。

2.5克干茶,究竟有多少量,有多重,她闭上眼都能知道。正是如此,才有自信随手掰。

然而,不是长期擅长此道、极有经验的茶友,是不建议尝试的。

随便掰一块,有可能超重1克,更有甚者,超重2、3克,这t般的超重,超量投茶,煮出来的茶汤,自然极度浓郁,呈现在颜色上,就变成了枣红色——大量茶红素汇集在一起,一锅艳红。

《3》

白茶汤煮出来是枣红色,第二个可能性,是因为茶叶品质问题。

白茶的品质,大致与三个因素相关:一是产区,先天的内质含量决定白茶品质;二是工艺,良好的工艺能保留下更多的养分;三是储存,优秀的储存条件,能让一款白茶转化出更多的有益物质。

如果一款白茶,上述三个条件都很符合,那它一定品质卓绝。

而如果一款白茶,上述三个条件都不具备,或者只具备其中一到两个,那它的品质,就不怎么好。

尤其是工艺不好的白茶,比如那些做旧老白茶,在加工的时候,制茶师就是奔着要把它做成"老白茶"去的。

故而,在加工的时候,要领就是要把它变成旧茶,陈茶,变得不像新白茶。

而要让一款新白茶看起来不像是新白茶,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渥堆!

渥堆,就是把茶青大量堆积在一起,长时间堆积在一起。

在这个过程中,茶叶过度受热、过度发酵,导致叶绿素大量挥发——从而茶青颜色变红,等干了之后,再又由红转褐。

于是做旧老白茶的颜色,就是咖啡色、黑褐色的样子。

看起来跟新白茶的绿白、五彩,完全不一样的样子。

这种渥堆做旧法,过度发酵,让叶绿素大量挥发,把白茶茶青变红,从而大量生成了茶红素,接着又大量生成茶褐素。

于是,如果煮的是一茶壶做旧老白茶,那必然,茶汤里煮出来的,是大量的茶红素和茶褐素。

那茶汤呈现出枣红色,便是理所当然的了。

《4》

白茶汤煮出来是枣红色,第三个可能性,是煮茶的时间太长。

有些茶友,喜欢买一只养生壶来煮白茶。

或者,家里原本就有一只养生壶,想煮茶的时候,顺手便拿来煮了。

养生壶大家觉得方便,是因为它有很多丰富的功能。

比如养生茶功能,花草茶功能,这些功能,看上去都很适合用于煮老白茶,尤其还特别简单,一按就开启,到时间自动会结束,特别适合工作繁忙的人。

只需要加水和投茶,再静待一会儿,就能喝到一杯热腾腾的茶汤。

于是它就成为了部分茶友的最爱。

一到冬天,必定频繁启用它。

然而,养生壶,甚至另外一些具备了自动煮茶功能的壶,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弊端,那就是,过于机械,不够灵活。

比如,煮茶炒茶,系统设定的时间长度,是三分钟,那么,这茶在壶里,就必定要煮足三分钟,才会发出蜂鸣声,提醒你这茶煮好了。

这个三分钟,是恒定的时间,不管投茶量多还是少,都是同样的时间。这就会出现问题,那就是有的茶,煮太长时间了。

像银针牡丹,芽头多而厚,比较耐煮,只要茶水比例均衡,多煮一小会儿,差别不会太大。

但寿眉这种大叶粗梗的茶,就惨了。

万一煮的时间超过了,煮久了,就会煮老了,让叶片当中的大量苦涩味物质浸出于汤中,煮出一锅中药来。

这锅中药,汤水太浓,颜色自然就呈现出浓郁的枣红色。

所以,还是建议大家,手动煮茶。用一只煮茶壶,用电陶炉,自己盯着煮,水沸投茶,再沸关火。

简单,亦有好茶喝。

《5》

煮茶,是个技术活。

但其实,也并不难。

至少比炒牛肉简单多了,牛肉可难炒,火大了炒老,火小了炒不熟,粉挂多了粘锅,粉少了肉老.....

煮茶只需要手动煮,盯着水,开了,再开,就好了。

简单,并且能放空大脑。

煮开一壶茶的过程,便如同在做行为艺术。

这个行为艺术的名字,叫做,偷得浮生,半日闲。

看完这篇文章

您或许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

点击下面文字即可阅读

2020年,小陈茶事“白茶春茶笔记”

完结篇:这一年,太姥山的改变

第36篇:今年白茶总体产量如何?

第35篇:水润万物,雨生百谷,谷雨茶归来

第34篇:太姥山高山茶园的鸟语花香,不想下山了

第33篇:天气对今年白茶的品质有什么影响?

第32篇:春茶季,村姑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第31篇:春茶季,我犯了一种病,看到白茶就想采

第30篇:直播选茶,一天试了30多款毛茶!

第29篇:在茶园写稿是种什么感受?

第28篇:亲民冠军春寿眉来啦

第27篇:没有烘干的白茶有什么特征?

第26篇:太姥山版《石头记》

第25篇:春茶季的一天(内含彩蛋故事)

第24篇:今年春白茶品质有哪些变化?

第23篇:茶农的鸟枪换炮

第22篇:白茶里的花香,来自茶园边上的野花吗?

第21篇:那明星般的清明白牡丹

第20篇:疯狂的古树茶

第19篇:几张图教你分清白牡丹的等级

第18篇:特级、一级、二级白牡丹的区别

第17篇:为什么白牡丹比牡丹王更招人喜爱

第16篇:下雨天,试毛茶正当时

第15篇:白毫银针进入尾期,白牡丹正式出场

第14篇:春茶季,茶山上的那些过客们

第13篇:春茶季,太姥山高山上的雾

第12篇:捉急,春白茶还在采就急着催上市

第11篇:缘何牡丹王成为新茶友的挚爱

第10篇:半山已经采牡丹王,山顶还在采银针

第9篇:茶农们的笑脸

第8篇:茶界出名的套路

第7篇:福鼎茶农的未来之路

第6篇:春茶季伊始,茶农一天赚多少钱?

第5篇:白毫银针里的中庸之道

第4篇:试毛茶是一场与饥饿的战斗

第3篇:日光萎凋了两天的毛茶白毫银针什么滋味?

第2篇:白茶里头采的都是米针么?非也!

第1篇:喜大普奔,太姥山的白茶开始少量采摘了!

……

「喜欢文章就点个赞」
作者  | 村姑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