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当年给我女儿加20分,竟因为面试的时候她聊的是昆虫
我女儿小若老师当年是香港大学和北大同时录取的,她后来选择了北大。因为她太喜欢北大而且港大录取的专业也不是她心仪的,不过她当年拒绝港大的时候,是一个非常暖心的理由,就是港大学费太高,她不想让爸爸妈妈压力太大。
话说小若被香港大学加20分的时候还在高三的第一学期,那时她的成绩也就是班级20来名,这个排名上港大和北大都无望的。不过这些加分给了小若极大的信心,后来几个月她简直是废寝忘食地发奋学习。然后学习成绩就一次比一次好,最后冲进了北大。
香港大学当年在女儿的学校有校长推荐计划,小若竟然被校长推荐了,而且没有任何准备就参加了港大的面试。她在面试的时候聊的是她和昆虫的故事,以至于那位金发碧眼的美女面试老师对她印象特别好,就给了20分的加分。
我这些年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的孩子不想上学,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我一边跟他们工作,一边探索着这些孩子为什么会如此。
我发现孩子的好奇心总是很强烈,且在某方面会特别突出,这是天赋的部分。如果家长不能跟孩子天赋的部分建立联结,不允许孩子或者掐掉孩子在此发展,很多孩子就像小苗被掐了尖似的,开始旁逸斜出或者萎靡不振。他们就生病了,要么身体出问题,要么心理出问题。
家庭治疗的先驱萨提亚提出了等级模式和成长模式的概念。如果我们家长认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孩子应该做什么,这就是等级模式的表现。家长高高在上,以为自己懂得的多,有资格安排孩子。这正如老子在《道德经》里所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当我们有“应该”的时候,我们就忽略了孩子本来的样子,而要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成长。孩子像橘子似的,本来适应南方的气候,你非得把他种在淮河以北,他自然就变成了枳。
成长的模式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对孩子没有先入为主的观点,而是撒下种子,静待花开。
所以,在孩子小时候家长如果看到孩子在某方面有特别的兴趣,不妨允许他深入探索,给机会让他研究。也许这个兴趣爱好无关当下的学习成绩,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世界的认识会比较深入,因为那都是他自己体验到的。而且深入和世界联结,他会充满敬畏之心,也会谦卑。这说到底就是那股真正的生命能量。
孩子只有和真正的生命能量联结上,他才会打心底里感受到美好——世间万物的美好,自我的美好。而美好的感觉就是一个人积极阳光地应对事物的最根本动力。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人的智慧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教会的。所谓教育不过是发现和支持人家原本的智慧,使之发扬光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