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的天花板到底有多高?(三)

我们需要看到很多数字背后的东西,一些现象的出现,往往意味着经济内部出现了问题。我们看到股市的变化,不管是08年、15年、还是18年,它肯定是有内在原因的。这个内在原因是真正的核心动力,是决定性因素,这些决定性因素,才能够把我们看到的成果真正推动下去,或者改变成其它方向。
2008年年底的时候,团队裁了那么多人,缩编了整个业务线。但就像在2018年12月底开始割肉的股民一样,我们把业务压缩了,却很快就迎来了楼市的爆发,而且是全面复苏。楼市跟股市真的是太像了,很多起伏的规律,包括一些对从业者、购房者或者投资人心理上的影响,真是太像了。
2009年2月份到8月份,这半年在全国都出现了楼市的爆发,就跟我们看到的从1664点到3478点那个过程是一模一样的。很多地方的房价从谷底直接翻倍,绝大部分城市均价至少有50%左右的增幅,增长的特别迅速。那个时候的政策,把在2007年发布的那些限制条件全解除了。
当时有韩国人遇到危机,纷纷给国家捐献黄金的故事,但中国太大了,靠黄金是不够的,大家捐点钱也不够,只有靠买房。拉动数万亿的成交,才能从当时的经济环境中迅速走出来。老百姓也都很听话,事实证明,只要紧跟大方向,收获从来都是非常大的,不管股市还是楼市。
那一轮房价涨得确实有点太快,跟股市是一样的,我们在3478点之后迎来了长期的下滑,好几年时间就那么一直滑下去,跌的差不多快回到原点了。楼市也是这样,2010年开始又重新进入调控周期。楼市的调控就是根据房价或者是投资的热度来匹配的,太热了就泼点凉水,太冷了肯定不会见死不救,最好是把价格上涨控制在一个箱体内,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稳稳往上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慢牛行情,楼市也希望是这样的。
楼市虽然在暴起时跟股市相似,但下跌的速度却比股市慢很多。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楼市长期形成的价格上涨趋势,让购房者有了心理上的优势,只要买,赚钱只是早晚的问题,大家不用担心跌得太多,只是早赚晚赚、赚多赚少的问题;另外一点,房子的流动性没有股市那么好,不能一点鼠标就把房子卖掉了,有时候行情不好,挂牌一年多都卖不出去也是正常的。
凭借长期形成的赚钱心理,和房屋流动性比较差这个事实,中国楼市相对而言还算是一个慢牛吧,只是这个慢牛总是出现一些脱缰的过程。譬如在2016年,就是稍微一放松,它就翻倍涨了上去,然后再慢慢走慢牛。而股市是稍微一放松,它就会跌下去,然后再慢慢地沉底,楼市与股市在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房地产有着非常强的领先性,在我看来,楼市是类似于领先指数这样的指标,地产好的时候,股市只是什么时候跟上的问题;地产要是不好的时候,股市肯定也好不了。不管这些年怎么评价房地产,或者说愿不愿意继续把“支柱性产业”这几个字加到房地产身上,它都是事实上的支柱,是任何产业都无法替代的。
去年的商品房销售额达到了16万亿,占到GDP的比例超过16%,加上二手房就有20多万亿的总成交额,占GDP总额超过20%,举足轻重。地产不景气,谁也好不了。
2010年开始,地产进入了沉默期,房价跌的也不是特别多,但各家开发商现金流问题都比较严重。这段时间,是大开发商并购小开发商最好的一个阶段,很多小开发商对市场的认识充满了悲观,觉得这个行业已经没法再走下去。他们最开始做地产的时候,手里资金并不丰厚,有很多都是借来的,银行贷款利息比较低,还好一些,而很多私人借款利息是非常高的。
这段时间,小开发商很难在资本市场上融到资,他们在跟大公司的竞争中是完败的,没有任何还手力量。可以说每一轮调控,都是一个洗盘的过程,都会把整个地产行业的秩序进行重新排列。万科还是很优秀的,这么多年屹立不倒,虽然现在不是头名,仍然能排在前三,但其他企业就免不了起起落落。我们看到很多在过去20年里排名前列的开发商,尤其是一些有国企背景的开发商,在2010年开始的那轮调控中,被民企不断超越了。
从2010年到2013年,有的地方到2014年,地产都是在谷底状态,价格和成交量都受到很大影响,但全国的总量仍然是保持上升的,因为这个时候很多三、四线城市的发展特别快。中国毕竟是在一个高速发展过程中,尤其是2000年之后的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
老百姓有钱了,都肯定要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我们在过去,包括90年代建造的房子,现在看起来真的是太差了。有的不封闭,有的即使封闭了也没有园林、没有物业,甚至一些房屋的质量都有问题。
很多人在经历了无房到有房的过程之后,他们需要更好的住宅,他们需要更好的物业。即使不考虑彰显身份,他们也愿意和那些跟自己比较相近的人住在一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边开着大奔,那边住的人每天挤公交车上班,这两个人彼此都看着都不舒服。所以说,中国的住宅还将发生很大的、本质上的变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