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湘华:陈年报纸《难忘的回忆》
【总第089902期】
文/刘湘华
难忘的回忆
龙云起
1955年6月,我作为筹建双鸭山选煤厂选派的赴苏学习人员之一,在苏联顿巴斯选煤厂等地学习了一年,于1956年6月回国。这段学习生活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1952年中央煤炭部决定在双鸭山建一座现代化的选煤厂。这是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煤炭部根据这个厂生产需要,决定从全国煤炭系统选送36名人员到苏联学习。从厂长、总工程师及各类技术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定向培养。当时我正在鹤岗矿务局化验室做技术员工作。一天下班前,室领导找我谈话,当听到组织决定让我去苏联学习选煤化验技术决定的消息时,那种激动和兴奋的心情真是难以表述的。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正处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能有这样一个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贡献的机会能不令人欣喜若狂!
记得是1954年9月14日从鹤岗乘车到北京煤炭部干校参加培训。我们这批出国人员组长是张玉山,副组长是刘万铣。按出国培训的专业还分了十几个学习小组,在煤炭部学习了14个月。主要任务是学习俄文,要求达到能够熟悉用一般生活上的会话和生产专业上的词汇。这对于我们这些连一个普通的俄文字母都不认识的学员来说,用10个月时间完成这一学业真比攀登珠穆朗雅峰还难哪。但是,大家一想起组织的信任和学习后所投身新中国的选煤事业浑身真有使不完的劲。为了能攻下俄语这一关,学员们真是手不离单词本,走路、吃饭、睡觉,甚至上厕所都在背单词,有的人睡觉说梦话也在念单词。用当时我们大家的话说:"一个个都是要入魔了”
1955年6月中旬,我们从北京乘直达莫斯科的国际列车踏上了赴苏联的旅程。凭窗远眺,祖国大地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一幢幢楼房,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学员们还触景生情,进行激烈的争论。有的说:”我们选煤厂的主厂房一定比这座楼高大”。有的说:“我们选煤厂的规模一定超过这个工厂”。几天几夜的旅途生活一直是在这样兴奋的激情中渡过的,没有感觉到一点疲劳。火车在夜幕下急驰,前方突然出现了一片灯海,大家不约而同地说:“看莫斯科就要到了”。我们一致意见到莫斯科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红场谒列宁、斯大林墓。不巧到的这一天不是开放日,红场没去成,扫兴地住了一宿。翌日由我国驻苏使馆一名同志陪同乘火车前往学习地点——乌克兰加盟共和国顿巴斯矿区的乌兹洛夫中央选煤厂。我们去实习的那个选煤厂在车站组织了迎接队伍,在一片鼓乐和欢呼声中把我们送到住地。乌兹洛夫中央选煤厂是一个有四十多年历史的老厂,年入洗能力150万吨,有职工1100多人。陪同我们的使馆同志说:“之所以没选一个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选煤厂,主要是因为这个老厂历史较长,积累了很多生产和管理方面经验,我们能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根据煤炭部和驻苏使馆的安排,学习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习理论,第二阶段工厂实习。
理论学习在斯大林诺城的一所选煤专科学校进行。按我们编排的专业组配上教师负责进行教课。教材编选和教学方法都非常得当,能够从我们这些学员的实际出发,做到通俗易懂,便于接受。晚上每个住宿房间学校都指定一名大学生进行辅导,当天课程必须当天消化。为了记得扎实,我们还坚持把俄文译成汉语,连学带译,几乎每天都得弄到深夜。煤质化验组我和何永太两个人。教师勃得马廖夫,他四十多岁,性格温柔,和蔼可亲,讲课发音清晰,语音流畅。在短短三个月时间他给我们讲完了普通高等化学、煤化学,指导我们搞了百余次试验。有的试验一次不成功,两次、三次,直到成功为止,从不厌烦。有一次做氢离子反应,反复做了五次才取得成功。勃得马廖夫老师高兴地说:“中国同志真有毅力”。
理论学习结束后,我们回到了乌兹洛夫中央选煤厂开始了实习阶段的生活。实习采取定向培养的方法,兵对兵将对将地进行。我们一些人在老师指导下熟悉现场情况。白天每人到现场实习,晚间作心得笔记。
过了一段时间,我和何永太两人进入了化验室的实习阶段。这个室的主任叫波力扬科夫斯基,有六十多岁。自我介绍说,他21岁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化工系,长期从事这项工作。经过一段接触,我们发现他学识渊博,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向我们讲了实习计划。要求我们在实习阶段要达到熟知煤质化验规程(按苏联国家标准),试验仪器性能、安装、调整及保管方法,化验室位置选定、设计及管理方法等。由于我们学习刻苦,接受能力较快,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让我们参加实际操作,顶岗承担化验任务,化验结果也很少出现误差。使我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是,化验室主任毫不保留地把他发明的用氧化助燃灰化的方法教给我们。在准备工作时,我要把5000CC的细口烧瓶做成氧气罩。可连割三次,底部都成凹型,全报废了。室主任又细致地给做了一次示范动作,并在实际操作中对我进行耐心指导,使我第四次切割取得了成功。在化验室的实习期间使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掌握煤质化验新本领。为了感谢波力扬科夫斯基主任,我们从国内带去的杭州刺绣的列宁像、西湖风景赠送给他,留作永久的纪念。
我驻苏使馆非常关心我们的学习生活情况,经常派人来看望我们。每月发给我们600卢布生活费,要求伙食费不得少于400卢布,唯恐因营养跟不上影响我们的学习和身体健康。
该厂领导见我们学习过于艰苦、紧张,用一天时间组织我们去离厂200多公里的亚速海海滨游览。迎着徐徐的海风,沐浴在兰黑色的海水之中,放眼一望无际的辽阔的海面,浑身的疲劳一扫而光。在海滨我们还参观了“五一”集体农庄。这个农庄只有十几名职工,却饲养了几万只鸡,上百头猪、牛,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与当时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一比较,我们真是感慨万分。
我驻苏使馆对我们在苏联的学习成果很满意,批准全体学员到莫斯科游览两周。听到这一消息大家高兴极了,这一盼望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莫斯科是美丽的城市,街道错落有致,建筑物造型各异,既有现代化的磅礴气势,又有典雅古朴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在莫斯科逗留期间,我们到红场拜谒了列宁斯大林墓,游览了列宁山,参观了列宁图书馆、各加盟共和国工农业展览馆。这个展览馆的建筑体现了各国的民族风味,馆内展出的产品新颖,很多都是当时世界尖端水平的。特别是原子反应堆模型吸引了大批游人。最后,我们乘地铁绕城一周。
1956年6月下旬,我们结束了在苏联的学习生活,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
煤炭部为了在国内推广苏联的经验,把我们这批人员送到辽宁本溪选煤厂搞推广苏联先进经验试点。从加强全厂生产指挥到设备的定时检修,工艺流程合理化建设,强化生产班组,加强产品质量检查等方面都吸取了苏联不少先进经验。我们化验组成功地将苏联氧气助燃灰化快速的方法运用生产,并在煤炭部召开的全国煤质化验会上介绍了经验。总之,在短短三个月中,推广苏联先进经验试点工作取得比较满意的成果……
赴苏学习至今已33载了。每当我回忆起在苏联学习生活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回想在建厂初期自己能用当时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化验室的建设,服务于生产做了一点贡献,还多少能有一点自我安慰。目睹我们厂飞速发展变化的现实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在这建厂三十周年之际,我作为双鸭山选煤厂的一名老职工,祝愿我们选煤厂在新的历史时期锐意改革,努力开拓,勇于创新,以崭新的姿态,巨人的步伐向新高度、新水平迈进,为祖国的选煤事业继续做出更大贡献。
注:此文曾经于1988年9月6日发表在《黑龙江省双鸭山矿工报》第三版上。
作者刘湘华,生于1953年,黑龙江省双鸭山矿务局退休。作品曾在《今日头条》、《东坡赤壁诗词微刊》、《千古诗词聚贤庄》、《诗海选粹》、《上海文坛》、《凤凰诗社》等63家平台发表。诗歌散文曾在《东方文学》杂志发表,格律诗曾在《九州诗词》杂志发表。现为黑土文学社社员、《诗海选粹》会员、《北大荒文学社》会员、《九州诗词诗社》会员、《大片时代摄影》会员。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本期编辑:学英微 信 号:shaiwangnv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在场文学主编明桦感谢您支持原创作品
赏,是一种情怀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