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有种思念叫“年糕”,还有各种粄,这就是故乡的味道

随着春节临近,思念故乡的味道。客家春节的“年味小吃”很多,像煎粄、酿粄、炸萝卜粄等油炸小吃,这些粄类平时也是常见的,然而,最具年味的粄类代表还是甜粄。客家人过年,有“不蒸甜粄不过年”之说。

甜粄在客家地区以外被称为年糕。年糕“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会比一年高,祈求来年更幸福、甜蜜。

按照传统习俗,甜粄在“入年架”之后才开始制作,逢年二十七、八蒸甜粄。

制作方法也颇为讲究:用七成糯米渗三成籼米在水裹浸泡一天一夜,浸泡膨胀后用石磨磨成米浆,过滤去除水分后成为糯米面团,接着把黄糖熬成糖浆倒入糯米面团,不断搅匀,用双手揉搓半个小时左右,这样做出的甜粄才有韧性,也更好吃。

随后将搓好的生甜粄摊在圆形的竹制品上,底层铺上樵叶,生甜粄铺好后,要在上面用巴掌或锅铲不断柏打,让生甜粮更加坚实,最后抬上大锅内,盖上锅盖,用柴火慢慢蒸上三四个小时。

当闻到甜糖的香味时,可用竹快插入甜糖内不再粘快子时即可。由于一般蒸甜粄的蒸笼都有30多厘米高,所以,传统的客家甜粄就如同厚砖一样厚。

刚出炉的甜粄清香扑鼻。如果把它切成小块放进油锅里煎成金黄色,那味道就更美了。特别是用柴火一点一点蒸出来的甜粄更是香甜、美味,韧味十足令人赞不绝口。

除了年糕,客家还有好多粄,这些美食是把大米加工成粉面后做成的食物。主要以糯米为主,也会用籼米、大禾米,一般把浸软的大米磨成浆,再压干水即为米薤(粄脆),它可加工成各种各样的粄。在许多场合,客家人喜欢做粄、食粄来表达他们的心情以及渲染当时的气氛。粄类食品在客家人心中是吉祥的象征,也是客家美食文化的传承。
无论是婚、丧、喜、庆生等客家人都喜欢食粄来表现它独特的意义。结婚生子、做大寿等喜庆的事客家人喜欢吃红粄,红粄是喜庆长寿的象征;生子后为了要庆贺家中有新添的男丁要做添丁红粄,以感谢上天赐男丁之福;新房落成要红粄,期望万载兴隆;做大寿要红粄,祈祷长命百岁;新建的坟,也必须做红粄,祭祀山神祈福。有时候在喜庆的日子客家人也喜欢食红桃粄,以糯米粉加上粄红揉成面团之后包上馅料,印上红桃印,桃粄寓意吉祥。

客家人遇办丧事或扫墓时则喜欢用发粄。做法是把酵粉放在粄浆里,使它发酵后再蒸,蒸到粄面隆起而分裂,称之为“笑”,蒸发粄要蒸笑了才好,越“笑”越讨喜,因为暗喻“开运、发福、发财”等大吉大利、去除霉运的意思。

逢年过节,客家人都要做粄、食粄。元宵节,要吃粄籽圆(汤圆)。每年清明节,客家人的习俗是祭祀、踏青,顺便采摘些鲜嫩的艾叶来制作艾粄。端午节流行“包粽子”,不打粄,但有些乡村也会吃发酵粄、笼粄。农历六月收获了早稻米,会做新米粄过食“新”节。农历入伏吃“仙人粄”是客家人的习俗,“仙人粄”有降温解暑之功,食之清甜爽口,沁人心脾。据说这天吃了“仙人粄”,整个盛夏都不会长痱子。
农历七月十五过七月节(中元节),吃粄是肯定的,汁浸米,磨成米浆,入油锅加热搅拌黏稠成粄,在簸箕内揣到韧性十足后,用粄印印出美丽的花纹,一个个小圆粄,金灿灿,香喷喷,蘸漏水糖,吃起来香味十足。九月重阳吃九层粄祝福老人,九层粄是白糖米浆和红糖米浆逐层添加、蒸制的。

所谓冬至吃萝卜赛过小人参,萝卜粄是最具客家风味的冬至食品,在客家人的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冬至来临,家家都会用糯米和萝卜丝等做成萝卜粄,然后用香蕉叶垫住放在锅里蒸。

新年到,家家户户浸糯米,磨米薤,煎煎堆,做油果。

平时过日子也会做粄、食粄,花样还挺多。芋头粄、萝卜粄、南瓜粄、番薯粄,此外还有发粄、捆粄、笋粄、草粄、雪圆粄、忆子粄、簸箕粄、算盘籽粄、味酵粄、老鼠粄、米豆粄。这些粄大多造型古朴、大方,或条、或块、或圆、或方、或菱、或薄片或饺子形,手工制作为多,个别用模具压成形的。口味则甜、咸均有,各种味道、馅料交织融合,真个叫人回味无穷。而粄的吃法也多。或蘸吃、或炸吃、或炒吃、或汤吃、或蒸吃、或热吃、或凉吃、或加馅做包子饺子吃。各有特色,风味别致。

客家人为何爱吃粄?据悉,客家先民从中原迁徙到南方山区时,把中原饮食文化也随之带来,中原以面粉为主食,到南方后没有面粉,聪明的客家人就以当地盛产淀粉类原料为主食,创造性地发明以大米、淀粉为主要原料的饮食文化;其次因为粄食中的糯米含有较多的直链淀粉,黏性强,不易消化,耐饱,其制品入胃后能维持较长的时间而不感到饥饿,所以客家人常用糯米制作粄,作为餐与餐之间的点心,以支撑繁重的劳动。

如今,社会的发达以及物资的充裕,使人们对粄类的食品愈来愈没有兴趣,加上粄食的工序比较繁琐,客家人渐渐不做粄,不食粄了。虽然如此,逢年过节时客家人还是会到街上买一两块粄来应应景。

作者:故乡的味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