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奉献精神,不过是自我成全

如果不能获得某一方面的满足和幸福,没有人可以无怨无悔地干一件事,一直干下去。

必须认识到,当我们谈论自我发展的时候,一定别忘了,把自己置身于人生阶段这个大背景。

12-25岁之前青春期

对他们来说这个阶段,最重要的课题是寻找身份认同。这个阶段的年轻人,全部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在意自己的形象、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其实,他们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只是关注自我的一种方式。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评价自己,只能通过他人的评价来拼凑自己的形象。当他们得到反馈,则很可能会努力成为他人评价中的样子。

青少年对父母的叛逆,一方面是他们对自由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群体强化的结果。他们集体对成年人的习惯、观念和行为进行讨伐,或者对自己所处的社会体系进行口诛笔伐,不满足、看不惯、不理解?处处表现出与众不同,个性十足,也只是群体认同的方式而已。

直至 ,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在哪一方面得到认可,并信心十足;同时还有一群和他价值观一样的小伙伴,并为他们的目标一起奋斗的时候,他不再需要通过标新立异的形象或者另类夸张的言论引起他人注意。

写到这儿,想到“择邻而处”,从这个角度出发也是有道理的,那么当今的“择校风”的理论依据难道也是心理学吗?还有那些“精明”的父母,要求孩子不要和这个玩,和那个保持良好关系,也是吗?

那么我们心理学上要求父母和子女保持“边界感”又当如何理解。现实中,“精明”的父母总是不遗余力加参与到孩子的世界中,指手划脚,管东管西,唯恐孩子受半点委屈 。可现实是,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他们有自己的潜规则,这些规则也深深打上“成人世界”的烙印,学会与这些不那么理想的世界相处,容纳各种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父母该放手,则放手。

换个角度,强势的父母介入孩子的世界,也只是缓解自己对教育的“焦虑”。声称为孩子付出,实则自己都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认同,将孩子的生命强行纳入到自己的成长中来,或者利用孩子弥补自己人生的缺憾。这只能说家长尚且生活在“关注自我 ,寻求认同”的阶段 ,又如何实现家庭中和家庭外的“繁衍”功能?

25岁-35岁是青年时期

这个时期,我们已经建立起稳定的自我认知,完成了对自我的探索,可并不满足于独自一人,本能地需要一个他人与我们分享,这就是青年时期的“建立亲密感”。

这时候,进入恋爱季,以前以自我为中心,从此我们的世界里多了一个人,有了“别人”,同时也能学着开始关心他人、关爱他人、心疼他人。学着妥协自我,成全他人。也学会与他人分享我们的脆弱的时刻、遗憾的往事、自卑的情结,当这些曾经我们认为一辈子都不会说的小秘密吐露出来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过程既有疗愈自我的功能,又有拉近我们与爱人距离的神奇效果。

你看,当我们建立起稳定的亲密关系的时候,内心是平静而又安全的,解决了我们向内探索的冲突。甚至我们还会感谢当初那个“前男友”,是他们成全了现在的你。

转眼,我们来到了35-60岁

可说到了中年期,这是人生中的动荡时期,类似青春期,对感情又有了新的认知。这次动荡的原因不是成长,不是“ 荷尔蒙”,而是衰老,是“心理”的恐惧。

如果说青春期是对未知的迷茫,那么中年确是对人生一眼万年的恐惧。这个年龄的人开始近距离接触人的生老病死,开始转而寻找或者的意义。

因此,有的人在这个阶段死守钱财、名声,人变得俗不可耐、斤斤计较,成为了少年时期最不喜欢的人;有的人,到中年,反而世事洞察、思维开阔、变得成熟而富有魅力,反而活出了自我的新境界。

中年人对人爱、尊重、和安慰有需求,而年轻人有培养、照顾和教导的渴望。身处中年,如果能跳出小小的“自我”,利用自己的的优势,如学识、经验、观念等培育、教导年轻人,在奉献自己的同时,得到内心的宁静,会得到来自年轻人的“尊重和爱”,这正是互惠互利的事情,而这也不仅仅是'奉献',更是不断成就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认同这样一句话“付出是刚需”,付出不仅充盈接受者, 也是滋养付出者。

人生最后烟消云散,不会留下什么痕迹,但在消失之前,我们要让一切先发生。

------王小波

(0)

相关推荐

  • 人到中年,会变得和父母一模一样

    如果问医师什么是中年,他们大概会说起更年期.如果问社会学家,他们可能提到空巢期和容忍青少年.如果问经济学家,他会解释生涯高峰.女性二次就业,还有为老年所做的准备.如果问朋友,他可能会告诉你,中年是他看 ...

  • 家庭教育中感觉痛苦,那是因为家长自身没有完成某个阶段成长的任务

    各位朋友,我是涛声依旧,今天的课题是关于家长自身成长的问题.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我们在人生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心理危机,换句话说,都有需要面对的矛盾冲突,这决定了我们每个阶段都有需要完成 ...

  • 年轻人都不想生娃,到底为什么?

    2020年年底,一个#专家建议放开三胎#话题,登上了热议榜单.随着我国出生率持续下降,生孩子这件事已经上升到了关系国计民生高度.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16年-2019年,中国新生儿数量连续4年下降. ...

  • 自立的人生

    友谊.事业,爱情构成人生的正三角形,每一面都需要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变得完美. 合作,奉献才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性格不合群,也就不会奉献.没有了奉献也就没有友谊,友谊不顺事业也不会成功,而爱情比友谊更 ...

  • 淡定看人生,宁静做自我。

    ▌一花一叶一如来,每个人都是一朵花,每朵花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人都是一片叶,每片叶都有自己的绿意.世界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比进入他人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打开自己的世界,认识真正的自我. ▌一切因缘而起 ...

  • 壳牌、美孚,谁更强?—— 换个角度看!

    昨天的<大虎悠有话说>栏目[有奖]大吐槽!那些让你愤怒的"不合理"交规!的有奖分享活动仍在继续!读者们可以前往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还有,大虎悠也想知道大家喜欢啥样的文 ...

  • ​换个角度看西藏: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西藏的历史和教派

    原创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2021-05-11 08:02:00 这篇文章是由四川大学人类学教授陈波老师的讲座触发而来,讲座可以在b站看到,名为<人类学家眼中的西藏>共9讲,虽然由于内容庞杂略 ...

  • 转个弯,换个角度看问题,人生大有不同

    <伊索寓言>里有这么一则故事. 狮子老了,再也无力捕猎,于是躺在山洞里装病呻吟. 只要有动物进来探视,狮子便趁其不备,狠狠咬住探访者的脖子. 百兽路过洞口,听到狮子的呻吟,想都没想便进去探 ...

  • 换个角度看世界,你拍的照片也会不一样!

    在使用手机进行摄影创作时,手机对主体进行不同角度的拍摄,也会给画面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 我们通常把拍摄角度分为仰视.平视和俯视,下面就介绍一下这三种不同的拍摄角度. 仰视 仰视角度很好理解,我们抬头仰 ...

  • 换个角度看世界

    20190616 22: 30 摄于中大南校操场 -01- 九点的时候,出门夜跑.最近疲累,事情也多,身体开始预警:你要运动了. 在所有的运动里,我最喜欢慢跑.不需设备,不需陪同,不需任何心理建设. ...

  • 换个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并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马上去做

  • 换个角度看基金代销机构保有数据

    本周有个事,基本在圈内刷屏了,那就是基金业协会首次公布了前100名基金代销机构截止今年一季度末的保有存量数据,完整的数据可以看这里:网页链接 先说几点不一样的观察: 1.榜单以外的还有319家代销机构 ...

  • 换个角度看游泳难在哪里!

    很多朋友会问一些很具体的技术问题,比如我 打腿不好,怎么改善,呼吸不顺畅怎么办,今天聊聊这个问题. 各种练习方法,其实都是有效的,坚持做就会有好的效果.今天用另一角度去讲讲一些技术难点的理解,理解了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