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

你好,欢迎来到小帮听书。

今天为你分享的书是《正面管教》。

提起正面管教这本书,相信大多数父母都是耳熟能详的,因为它真的太经典了,自1981年这本书第一次出版以来,就成为了管教孩子的“黄金法则”,随后它被翻译成16种语言畅销全球,仅在美国就销量400多万册,让数百万孩子、父母和老师都受益终身。

这本书的作者简·尼尔森是位了不起的女性,她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美国“正面管教协会”的创始人。除此之外,她还是7个孩子的母亲,22个孩子的奶奶或外祖母,拥有非常丰富的育儿经验。

在书中,简·尼尔森倡导的是一种“既不严厉也不骄纵”的管教方式,她认为,孩子只有在和善、坚定的气氛里,才能培养出健康的人格和各种能力。

通过学习本书,你能够纠正自己教育孩子的错误思想和错误行为,并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进一步增进你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

接下来,为了更好地让大家理解“正面管教”的方法,我们把这本书梳理成了四个重点内容:

1.什么是正面管教?

2.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3.正视孩子的“不良”行为

4.帮助孩子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

一、什么是正面管教?

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什么是正面管教?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两种传统的管教方式。

第一种,是严厉型管教。

这种管教方式很常见,比如我们经常在地铁、饭店等公众场合,看见或者听见父母大声训斥孩子:“我叫你不要乱跑你听不懂吗?!” “你给我老老实实地坐着别动!”“告诉你多少遍不要摸你为什么不听?!”

严厉型管教的特点,就是孩子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家长、遵守规则,一旦违反规则就会受到惩罚。

很多父母总觉得,跟孩子好好说理他不听,大吼和举巴掌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答案是否定的。

严厉式管教的问题就在于,不良行为可能一遭到惩罚就会暂时停止,但不久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我们应该深有体会,小时候被父母训斥后,自己真的改了吗?并没有。

除此之外,严厉型管教还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作者简·尼尔森经过研究总结出,长期的惩罚会导致孩子产生四种反应:愤恨、报复、反叛和退缩。

孩子虽然自己意识不到,但是他们会用这四种反应中的一种或几种来回应家长。比如,一个孩子在遭到批评之后,他可能会在潜意识中认定自己是一个坏孩子,并会继续扮演“坏”角色,或者,他也有可能会变成一个总是寻求别人认可的讨好者。因此,家长们需要清楚,传统管教方式里的惩罚,从长期来看是有很大危害的。

说完了严厉式管教,我们再来聊聊与之完全相反的骄纵型管教。

这种管教方式也很常见,尤其是在隔代监护人,也就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身上体现得更明显。骄纵型教育方式的特点,就是孩子在家里没有任何规则限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家长放任孩子的一切不良行为。

这和棍棒教育相比,则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味地迁就和娇惯孩子,只会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那就是整个世界都要围着他转,他可以肆意要求别人满足自己的需求,很多“熊孩子”、“小霸王”就是用这种方法塑造出来的。

很明显,严厉型管教和骄纵型管教都不可取,这两种教育方式比较极端,一个过度控制,一个没有限制。

当然,很多父母也知道不能对孩子太严厉,或者太娇纵,但又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的管教方法,所以他们就经常会在这两种管教方式之间来回摇摆,一开始可能太严厉,然后觉得对不起孩子,就又会变得太娇纵,孩子被宠坏之后又变回太严厉。总之,很多家长为管教孩子的问题伤透了脑筋。

那到底有没有一种合适的管教方式呢?有,那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倡导的是一种既不严厉也不骄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和传统管教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正面管教会让你和孩子共同制定一项规则,而这种规则对你和孩子都有利,这样,你和孩子都会有动力执行下去。

同时,正面管教还强调和善和坚定并行,这里的“和善”是指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尊重孩子。而“坚定”是指我们要尊重自己,不能因为孩子生气或抵抗就向孩子妥协,要坚守我们的原则和底线。

怎么做到和善和坚定并行呢?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比如说孩子跟你顶嘴,吵得很凶,甚至言辞激烈,已经不太尊重你了,这时候怎么办?很多父母会暴跳如雷,先打服了再说,但就像我们之前说的,惩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孩子只是单纯的出于对责骂的恐惧,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和善而坚定”的方式是怎么处理的呢?是你先走开,到另一间屋里去。这里首先用了坚定,虽然这时候你不能迫使孩子用尊重的态度对待你,但你可以以尊重的态度对待自己。走开就是你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你自己。

等到你和孩子都冷静下来以后,再去找孩子谈,你可以很和善得地对孩子说:“宝贝儿,很抱歉你生这么大的气。我尊重你的感受,但不能接受你刚才的做法。今后,每当你不尊重我时,我都会暂时走开一下。我爱你,愿意和你在一起,因此,当你觉得你能够做到尊重我时,就来告诉我,我会很乐意和你一起找出处理你的怒气的其他方法。”

这就是最典型的和善而坚定的表达,自始至终,都让孩子知道你是爱他的,是尊重他的,但同时,也告诉孩子,任何事情都可以谈,但是是有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你要尊重我,我们在互相尊重,彼此平等的基础上对话。

这样,当你维护孩子尊严、尊重孩子并且态度坚定时,孩子很快就会明白,他的不良行为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慢慢地他们就会改善自己的行为了。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他们可能还不能领会尊重的意思,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试试“抱抱法”,比如孩子发脾气大声哭闹时,你可以蹲下来下来,对孩子说:“我需要一个拥抱。”如果孩子不愿意,你可以说:“等你感觉好些再说吧,我真的想抱抱你。”然后转身走开。通常,当你这么做时,孩子就会立即跟过来,要求抱一抱了。

也许你会问:“拥抱以后怎么办呢?”通常,拥抱足以中断孩子的不良行为,因而也就不需要再做什么了。另外有些时候,拥抱能营造出一种鼓励的气氛,从而使孩子变得愿意且能够接受指正。这可以成为很好的时机,用来告诉孩子,他的做法是不对的,并帮助孩子改善行为。

所以你看,管教孩子并不需要大吼大叫,当你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时候,你就能很容易做到不生气,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这里要注意的是,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当你刚开始使用正面管教方法时,孩子的不良行为或许反而会加剧,比如他会发脾气,或者比之前哭闹得更厉害等等。但你要知道,这些都是正常现象。

孩子们习惯于成年人惯有的回应,当我们改变回应方式时,孩子们可能会用更夸张或者更糟糕的行为来试图得到他们习惯的回应。这就是“踢饮料自动售货机效应”,当我们把钱塞进去而饮料不出来时,我们就会又踢又打,指望机器能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把饮料送出来。

面对正面管教,孩子的过激反应其实只是为了试探自己的方法是否真的不管用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使用正面管教方法,孩子的不良行为的强度就会逐渐减弱,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学着接受正面管教的方法,并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

二、“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知道了什么是正面管教,我们下面来看第二个重点:“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这也是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之一。

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那就是试图用控制、惩罚的手段“赢了”孩子,即使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无所谓。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赢了”孩子,看似自己成功了,实则却失去了孩子对父母的坦诚与信任,最终不仅亲子关系有了隔阂,还有可能将孩子推向叛逆、破罐子破摔等严重后果。

要进行一场成功的教育,我们必须让孩子和我们共同合作,这样才能起到效果。所以,身为家长,我们不要试图去“赢了”孩子,而是要“赢得”孩子。“赢得”意味着我们要表达出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从而赢得孩子的信任,让孩子能够与我们通力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来“赢得”孩子呢?

在本书中,作者在书给出了“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分别是: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和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这么说听起来有点抽象,下面我用一个例子来给你讲讲,具体该怎么做。

比如某天孩子放学回家,委屈地跟你说自己在课堂上被老师批评了,这时候你会怎么做?

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批评孩子,因为你觉得一定是孩子上课捣乱了,所以才会被老师批评。而孩子呢,则会因为你的误解而变得更加委屈和难过,甚至还会和你发生争吵。时间长了,孩子可能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愿意和你沟通,你们之间也会产生隔阂。这肯定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这个时候,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前面说的“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一步步引导孩子,让孩子愿意和你合作,和你一起解决问题。

首先,你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我知道,老师当着同学的面批评你,你肯定觉得非常丢脸”。这是四个步骤里的第一步,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接着,你可以说“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因为没按时完成作业,也被老师批评了,所以我知道你的感受。”这就是第二步和第三步,表达出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时也告诉了孩子你的感受。

这里要注意的是,同情和宽恕不一样,在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时,如果你表示宽恕,那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做法没有错,而只有同情,才能既让孩子知道错了,又表现出了你的理解。

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三个步骤,孩子就会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理解,这时候他可能就会向你吐露心声:“我不过是向同学借支铅笔而已,我觉得老师为这么点小事批评我很不公平。”

当孩子终于敞开心扉的时候,你就要抓紧机会,进行第四个步骤,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你可以说:“我理解你会这么想,你看能不能想一个办法,避免以后再出现这种情况呢?”

孩子可能就会仔细想想,给出一个办法,比如自己以后可以多准备几支铅笔,这样就不用找别人借了。如果孩子没什么想法,你也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总之,要引导孩子思考问题的对策。

就这样,四个步骤之后,孩子发泄了心里的不舒服,也学会了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为自己的问题想办法,同时,你们之间的距离也更近了,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三、正视孩子的“不良”行为

好了,现在我们清楚了正面管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寻求孩子的合作。

但要想做到这点其实很不容易,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犯错就马上发火了,所以对父母来说,要想运用好正面管教,还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正视孩子的“不良”行为,这也是我们要说第三个重点。

很多父母并不知道,有些时候,孩子们的“不良”行为比如哭闹、争吵、摔东西等,其实都只是他们那个年龄段很正常的行为。比如还在学走路的小孩因为淘气而被妈妈责骂,其实就很无辜,因为这个年龄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到能领会大人要求的程度,他们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更不会理解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对于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很多孩子的“不良”行为,其实并不是他们故意想要搞破坏。

在本书中,简·尼尔森讲到,其实在孩子“不良”行为的背后,隐藏四个真正的目的和需求,而你只要根据这个四个目的对症下药,就能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的不良行为得到改善。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四个目的是什么,以及应该如何应对。

先来看第一种目的,寻求过度关注。

举个例子,有些妈妈自从生了二胎之后,发现比较大的孩子开始变得越来越不懂事了,经常哭闹发脾气,就像变了一个样子,而自己也就慢慢对大孩子越来越没耐心了。

这时候,其实大孩子就是在寻求你的关注。想一想,家里来了个新成员,你整天都把注意力放在小宝宝身上,大孩子自然就感觉你不关心她了,所以为了引起你的注意,她只能通过不停的吵闹来寻求关注。

而你要做的不应该是责骂孩子,而是在照顾小宝宝的同时,也应该多关心一下大孩子。比如,你可以邀请他共同照顾弟弟,或者让她参与一些有用的任务,比如做家务等,总之,要让他感觉到你还是需要和重视他的。

我们再来看孩子不良行为的第二个目的,寻求权利。

孩子也有自我意识,他们也就会重视自己的权利。很多时候,孩子会因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权力,不能说了算而感到生气。比如晚饭时间到了,孩子说现在还不想吃饭,你告诉孩子,不吃饭不行,待会儿会饿,可是孩子却生气地把筷子扔在地上。你急了,严厉地命令他把筷子捡起来,孩子哇哇大哭起来,怎么也不肯坐到饭桌前。

这其实就是孩子在寻求自己的权利。这时候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是,不去强迫孩子,而是给孩子提供选择,并在选择之后加上“你来决定”,这会让孩子感到自己被赋予了权利。比如你可以跟孩子这样说:“你想现在吃饭还是等5分钟后?你来决定。”或者“你想用粉色的勺子还是蓝色的?你来决定。”当你给孩子提供的是选择,而不是要求时,他们往往会更愿意回应。

要想避免和孩子陷入权力之争,还有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多用“你一......我们就......”句式。比如“你一收拾好玩具,我们就去公园。”而不是“如果你收拾好玩具,我们就去公园。”前者在孩子听来是和善而坚定的描述,表明了在规定的条件下你愿意去做什么。后者在孩子听来却是对权利竞争的一个挑战。当“你一.....我们就......”不附带任何主动性时,会更有效,也就是说,你去不去公园对你无所谓。你知道孩子想去,因此是否满足去公园的条件取决于孩子。如果孩子为了逃避收拾玩具,而选择不去公园。你可以试试启发式问题,比如:“有谁想去公园吗?”“去之前我们应该把什么做好?”通常运用这个办法,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下面再来说说孩子不良行为的第三个目的,报复。

这里的报复指的是,当孩子受到伤害的时候,就想让父母也受到同样的伤害,也就是俗话说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比如你因为孩子考试没考好,狠狠地批评孩子,并告诉他,你要没收他的手机和零用钱。孩子听了以后,可能就会反击你:“在你心里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吗?我真的不想和你说话了”,然后转身进自己房间并狠狠地摔上了门。而你站在原地,觉得很受伤,你想不到孩子居然这样叛逆。

其实你要理解的是,这种报复行为并不是说孩子有多么暗黑,或是多么坏,他只是在掩盖自己受到的伤害。

当你的语言或者行为对孩子造成伤害,并引起孩子的报复行为以后,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坦诚地向孩子承认错误,然后再和孩子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就拿刚刚的例子来说,你可以在双方都冷静下来以后,主动找孩子沟通,你可以这样说:“孩子,现在妈妈意识到,刚才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我郑重地向你道歉,对不起,妈妈不应该向你大喊大叫,更不应该说出那些伤害你的话”。然后,表达出你的真实感受,你可以说:“无论你考什么成绩,妈妈都是爱你的。我想要你考得好,只是因为我觉得这对你未来有帮助,是想你未来能有更多更好的机会。”最后,邀请孩子一起解决问题,你可以说:“等你感觉好点了,我们再来谈谈,看能否找到个解决办法。”

这样,以良好的态度来关心孩子的情绪,并表达出你对孩子的爱,孩子自然会感受到,也会愿意和你和解。

最后,再来说说孩子不良行为的第四个目的,自暴自弃。

自暴自弃,是孩子在成长后期比较容易出现的一种行为模式。到此时,他们充满了失望和绝望,觉得放弃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够格。

这时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安慰孩子,告诉他你理解他的感受,因为你自己也有灰心丧气的时候。然后,要表达出你对孩子能力的信心,你可以对孩子说“我知道你不相信你能,但我知道你能,而且我愿意尽我一切所能帮你成功”。同时,你还要有足够的耐心,最好制定一个能确保孩子成功的分步骤的小计划,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从而一点一点建立起自信。

以上就是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真实目的,以及家长的应对方法。听完之后,你是不是觉得豁然开朗,变得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了呢?

四、帮助孩子寻找价值感和归属感

好,了解完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目的,下面我们再来看最后一个重点:帮助孩子寻找价值感和归属感。

我们一直强调,正面管教不提倡以惩罚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是因为惩罚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优秀,什么都做不好,感受不到自我的价值。而归属感和价值感一是我们所有人的首要目标,孩子尤其如此。

什么是归属感?

归属感就是——我是属于其中的一部分,我和别人有连接,我是被接纳的,我是安全的。

什么是价值感?

价值感就是——我在群体中是重要的、是被需要的,我是有意义的存在。

当孩子丧失了归属感和价值感时,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获取。但孩子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他们往往会用错方式。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德雷克斯解释说:“孩子们的觉察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

比如我们前面说的,妈妈生二胎的例子,当大孩子发现妈妈对小宝宝更加关注的时候,他就会将此解释为,这意味着妈妈爱小宝宝胜过爱他。而当他看到小宝宝一哭妈妈就会抱着哄着时,他就会认为哭是最有用的,只要自己表现得跟小宝宝一样,什么都不会做,就能重新获得妈妈的爱和关注。基于这个想法,大孩子就会做出决定,变得爱哭、任性、无理取闹起来。

正如这个案例所表明的,很多时候,孩子不良行为的背后,是归属感和价值感的缺失。而作为家长,我们主要的职责就是帮助孩子找到这个核心,帮助他们建立这样的信念——我是有所归属的,有能力的并且能够做出有意义的贡献。当孩子找到了归属感和价值感,他们的“不良”行为就会得到改善。

那家长该怎样帮孩子获得价值感和归属感呢?这里教你三个小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给孩子安排一些简单的“工作”。

比如吃饭的时候让孩子帮忙盛饭,或者购物的时候让孩子帮忙拿一些力所能及的东西等等。

很多人会认为,这种简单的工作,我捎带手就做了,交给孩子反而有搞砸的风险,想省去这些麻烦,或者等孩子再大一点的时候再说。

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父母给孩子安排工作,目的并不是向孩子寻求帮助,而是让孩子成为“工作链”中的一环,从而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有时候我们对孩子太好,什么都不让他做,反而会剥夺了他的价值感。相反地,我们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己的“弱”,让孩子做一些他可以承担的事情,从而给予孩子创造价值的机会。当一个孩子被大需要时,他就会感受到自己幼小生命的伟大。

当然,当孩子完成了你交给他的“工作”以后,也别忘了及时鼓励孩子,告诉孩子,他做得很好,你很感谢他的帮助。这样的鼓励会让孩子充满成就感,也会让孩子变得更积极主动,更有责任感。

第二个方法是安排与孩子的“特别时光”。

这个特别时光指的是,你专门为孩子定期留出来的具体时间,这段时间只是属于你们两个人,和我们平时不得已陪伴孩子、照顾孩子的时间是完全不同的。

特别时光可以是每天睡前的亲子阅读,也可以是每天接孩子放学路上的轻松聊天,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这段时间是特别为他而设立的。

当孩子知道特别时光是你专门为他设定的,并且你很享受和他待在一起的时间时,他就会感觉到他对你很重要,从而体验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至于特别时光的时段和时间长短,你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以及自己的时间来安排。

比如,对于两岁以下的孩子来说,他们还没到能理解“特别时光”的年龄,所以没必要安排。对于2~6岁的孩子,则需要保证每天至少10分钟的特别时光。对于6~12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不需要每天都有特别时光,那你可以每周抽出半小时作为你们的特别时光。

在确定好特别时光的时间和频率以后,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头脑风暴,把你们在特别时光想做的事情列一个清单,然后逐一评估,找出适合在特别时光里做的事情。

最后一个方法,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向孩子表达我们无条件的爱。

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他们本身比他们做的任何事都重要,比任何物质财产都重要。

这话听起来可能会让你有所疑惑:“难道我们做的不足以让孩子感受到我们有多么爱他吗?”

事实上,还真不一定。孩子们常常不知道自己多么重要,不知道父母多么爱他,因为父母有时候过度关注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以至于他们觉得父母只是喜欢自己的优点,而不是我这个人。

下面这些情景是不是很熟悉?

一位妈妈若问自己3岁的孩子:“你知道妈妈真的爱你吗?”孩子的回答是:“是的,如果我乖乖的,你就爱我。”

假如用这个问题去问十几岁的孩子,他们的回答可能是:“我知道你爱我,如果我得了好分数。”

你看,我们的表达常常会让孩子误解,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在他们做了我们认为正确事情的时候,我们才会爱他们,即使我们的本意并非如此。

这就体现了表达的重要性。其实表达意味着你要和孩子多交流,要向孩子分享你的真实感受,包括你的打算、你的担忧,以及你的爱。只有充分的交流,才能让孩子明白,父母的爱是坦荡的,是无条件的。

我们知道现在很多父母,时间已经被繁重的工作压榨到了极限,就连每天与孩子的陪伴都变得有些奢侈,更别说跟孩子谈心。但即使这样,也不要忘记用身体语言告诉孩子“妈妈是爱你的”或者“爸爸在关注着你”。每天早上出门亲一下,下午回家抱一抱,或是一个赞赏的眼神都是孩子需要的,孩子能通过这种方式感觉到你在关心他,这也会让他们产生归属感和价值感。

好,以上就是《正面管教》这本书中的重点内容,相信听完本书以后,你对管教孩子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和体会。如果你正好对如何管教孩子感到束手无策,不妨试试今天学到的正面管教,或者找来这本书读一读,相信未来你们的亲子关系会越来越融洽,而你的孩子,也会在和善而坚定的环境中,充满爱和快乐的长大。

积沙成塔,每天进步一点点,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打开小帮规划APP,点击“精选专栏”中的“会员听书”,还有更多精彩书籍等着你。我们下期再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