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1~你我都是土生土长的“土人”【读书人】

本书内容是费孝通在西南联大时的讲稿,是还没有定论的观点,这种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做法是我所最为敬仰的。

Reading Notes

我们说“土气”,原本指乡下人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大概是几百号人物中唯一土得掉渣的,但又是几百号人物中格外亮丽的,于我来说还是在几百号人物中鹤立鸡群的。

她说自己的女婿狗儿拉硬屎,自己没钱还不肯去跑关系求城里的亲戚;

说凤姐腰上一根汗毛比她们庄稼人的腰还粗;

第二次来荣国府,凤姐给她横三竖四满头插花,一个滑稽老土的老太婆形象跃然纸上。

没有比“土气”更能形容乡里人的气质和乡里人的来龙去脉的了。

之所以叫乡里人,无非在乡下以农耕为主要职业。回顾农耕的历史,可以发现农耕让人们可以不必到处游走,土地给予人们“母亲”的形象,提供赖以生存的五谷杂粮。但农作物生长周期长,土地带不走,农耕将人们固定在土地上,又使其不方便游走。

只是由于人口繁殖得多了,不得不到别处去找土地,扩展空间。因此,一定的时空之内,人粘附在土地上,土地对人的生存至关重要,不可或缺;土地是唯一的生存来源,甚至是致富的唯一资本。

或许因几千年来的安土重迁,很多跟随子女来到城市生活的老人,他们依然习惯与土地打交道。

他们看到河滩,于是开垦出来种菜,还积累很多人的粪便去施肥,那不是脏,那是难得的有机肥料;他们看到隔壁工地还没有动静,便拿了锄头刨出几垄地种上菜;

他们看到小区有块空地,便插了几根棍子围出一块地盘,要么种菜,要么种花;

实在没有地,用泡沫盒子装点土,种点香葱,一日看过几多回。

我还曾看到小区里的老人为多占点地种菜吵得不可开交。

我生我长的农村,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更不用说了。

邻里常常为了田埂上的一寸土地骂爹娘甚至动锄头用砖头闹出人命,也都是稀松平常的事。

六尺巷对于乡亲们都只是传说。

除了农忙时期要争分夺秒,他们很难体会一寸光阴一寸金,相反,他们似乎有的是时间。

在他们看来,不是光阴,而是土地如金子般珍贵,一寸土地一寸金。

时代进步了,乡里人对土地似乎依旧执迷。

尤其是城市化的今天,城郊的乡里人为争地灭了亲情,也是有的。

只不过这时对土地的挚爱,更多的不是因为土地可以播种与栽培,而是土地可以直接换成钞票的预期。

时代进步了,乡里的伢子姑娘们都奔涌去了城市,他们对土地开始陌生。

同时,曾经拼命逃离土地的城市移民,现在又在拼命地希望回到回不去的乡土。

今年清明回老家,看到犁耙得平整的稻田,还有葱郁的菜地,

不禁忆起三十年前碗里只有自家种的白菜萝卜,那时连做梦都想离开乡土。

没想到三十年后却开始眷念它,以及长在它之上的茄子和豆角。

大概越是有“土气”的茄子豆角越是受人挚爱。

贾母就对刘姥姥直白了说“我正想个地里现摘的瓜儿菜儿。外头买的不像你们田地里的好吃”。

外头买的当然也是田地里长出来的,没有那么好吃,无非是多经过了一些环节,“土气”淡了一些而已。

我曾想,为什么从钢筋水泥来到空旷的绿树青草之间会神清气爽?

为什么疗养院一般都远离尘嚣?

无非是回归人的生物和历史本源罢了!

人原本与花草树木,大地土壤归一,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也在这个意义上诠释了“常无,欲以观其妙”的深刻含义;

想想大地母亲,其怀抱是何等温馨、美好和安定的记忆!

难怪“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难怪无论你祖宗几代都是城里人,你都要说“我是土生土长的长沙人”

如果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剑指个人,

那么乡土与城市,也应是质与文在现代社会的相得益彰。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与其说乡下人土气,还不如说他们质朴。

万历十五年:能用法律和技术解决的问题,别扯上道德【读书人】

人们为什么喜欢游戏不喜欢工作【读书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