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天路忠魂》天路驿站

青藏线老兵之家

青藏线上的军人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和特别能战斗”的三个特别精神。关注“青藏线老兵之家”分享我们曾经在军营中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些回忆和我们今天与明天的成长经历。。。

温馨提示: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春寒料峭,冰天雪地。 一支奉命从兰州出发的队伍,千里迢迢来到昆仑山下。白天,他们抡起铁锤,把支撑帐篷的铁桩打进千年的冻土;晚上,肆虐的狂风又把刚刚支起的帐篷连根拔起。他们只好爬起来重新捆扎,用牛粪烧化雪水浇在铁桩四周,使帐篷和大地冻在一起。几个炊事员用石块支起锅灶,铺开瓢、盆、碗、筷之类的杂用物品,青藏线的第一批帐篷兵站就这样建起来了。

贾新华:第一代青藏线军人慕生忠将军,他们进驻青藏高原的时候,都住的是帐篷。

谭涤夫:刚开始我们去的时候,那地方还是比较艰苦,像我们住的房子是平房,我问过他们,那时候到过好多兵站,他们甚至住的是帐篷。

王宗仁:格尔木当时没树啊,有几句话,几句顺口溜是这样讲的,什么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遍地是黄羊,风吹汽车跑。

梅门造:青藏线困难的克服不是一次性的,其他的困难一次克服就完了,它这个不是,它是常年的,你比如说空气稀薄,在高山顶上,一般的讲空气当中氧的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50%。

这里是风暴的巢穴,冰雪的故乡。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7度左右,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多度。这里的鸟不会做窝,却会打洞。鸟洞,就是高原鸟类度过严寒的避难所。就同高原鸟类一样,兵站的第二代住房就是像鸟洞一样的地窝子。

贾新华:再后来住上了干打垒,窑洞房。

翟振发:室内外基本上是一个温度,房屋八面透风,所以官兵们只能穿着三皮,皮帽、皮鞋、皮大衣睡觉,有时候呢,冻的受不了了,就半夜起来跑步取暖。

王宗仁:到兵站上我们自己带的那个行李,窝窝囊囊的,背个行李卷,晚上盖上大衣,被子也打不开,拿个背包绳把那下面一捆,坐在里面,半天也暖不热。

王洪双:住的条件比较差,因为沿线的条件相对来讲要落后一些,战士们住得都是那些平房,没有暖气的房子。

葛显刚:兵站是很苦的,所以那个时候,人家说你们,就是汽车兵苦了,兵站领导讲话,你们住在格尔木还嫌苦,你看兵站那些同志。像昆仑山上,五道梁,温泉这些兵站同志,到了一次格尔木就等于到了一次小上海。

金霞:在给他们查体的过程中,因为要给他们抽血化验嘛,在抽血的时候,无论我们护士再怎么抽,再怎么挤,再怎么拍,这个血抽不出来,为啥,她自己因为学过医疗知识以后,她就知道这就因为高原缺氧以后,导致这个血液粘稠,血抽不出来。  这里是五道梁兵站。当年,慕生忠将军率领筑路大军来到可可西里这荒无人烟的旷野。他指着远处横卧着的五道山梁说:“可可西里这个名字挺怪的,就叫五道梁吧。”于是“五道梁”这个颇具内陆色彩的地名,一直延用至今。将军也许不会想到,他改变了这里的地名,却改变不了这里恶劣的自然环境。五道梁并不是青藏公路全线的最高点,然而,它却像一个魔域,人到了这里就会有头重脚轻、昏昏欲睡的感觉。

孟大雁:我当时采访过一个五道梁的一个站长,当时我们上去的时候,我还陪上去的我军的一个著名诗人,所以到五道梁,五道梁是青藏线上比较艰苦的一个地方,战士们就是满唇乌青,脸膛黑紫,步履都非常缓慢,说话也非常少,他们就端来了饭菜,打来了洗脚水,这个老诗人,他就非常受感动,就捧着那个饭不由自主哭起来了,他一哭吧哭得战士很莫名其妙,就我们是怎么得罪了首长呢,首长怎么会哭起来了,其实他想的是我到这儿一趟,刚刚坐下,我话都说不出来了,他就跟战士们说,他说不是你们怎么得罪了我,我实在是太感动了,小兄弟们,你们在这躺着都是奉献,再别说你们已经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了。

马继红:五道梁兵站它有一个特别的特殊的特点。什么特点呢?就是说从它这个兵站建立以后,无论是这么多茬兵换过去,它就没有种活过一棵树,没有养活过一头猪,然后所有在那兵站的人去了以后不久就开始掉头发,然后最后掉到什么程度呢,不仅头发掉了,连眉毛都掉了。

在这里,有一位来自中原大地的老兵。他是站里的送水车司机。可他整天闲不住,哪里忙,他就出现在哪里。

刘义:不管我在哪里,都是老老实实干好工作。

记者:你家属在那儿?她来过这儿吗?

刘义:到过格尔木,来过一次。

记者:这上面上来过吗?

刘义:这上面没有。

记者:你干嘛不让她到这儿来?

刘义:这儿太苦了,知道了怕她心疼。

韦兆峰:当兵已经十二年了,一直在五道梁兵站。其实我一直都不相信世界上还有这么艰苦的地方,所以说我想有一种挑战极限的那种想法吧。

谭涤夫:那里的战士都是非常可爱的人,他们那种拼搏的精神,奉献的精神,在我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谭晶:他们都是那么年轻,是非常值得我们尊敬的。我们有多孩子有偶像,我觉得他们才应该是我们青年人的偶像和榜样。那么年轻,应该说献身国防,保家卫国,可能也都十九岁、二十岁左右的年龄,我觉得作为我一个军旅歌手来说,能够为他们演唱歌曲是我的骄傲,因为我首先我穿着这身军装,我觉得我是他们当中的一员,能够为我的战友们歌唱,这是我觉得最开心的事情。

王宗仁:他们这种奉献精神,永远是我们值得弘扬的、也是值得我们在内陆的,包括我们部队在内,我们内陆的部队同志都应该向他们学习的,他们的奉献牺牲是无代价的。

梅门造:我要求我们摄制组啊,就是以青藏线的精神来拍青藏线。当时我们提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在青藏线就具体化为三个特别,而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别就是忍耐。这个在别的部队,在别的艰苦的地方都没有的,非要忍耐不行。

贾新华:好多地方都是无人区,一二百公里看不到一个人,业余时间战士们干什么呢,趴到那个土坎上去,两个脚往那一翘,趴在土坎上去数乌鸦,你说有二十只乌鸦,我说不对,二十三只,就靠这个来打发时间。

谭涤夫:在那种条件下,环境下,人们要不保持那种乐观的情绪,那种向上的情绪,那个地方是待不下去的。所以在高原上的话,有苦也有乐。像我们在那个地方,那时候菜到那个地方,因为那时候交通还太方便,运输还是有困难。

王洪双:吃的可以说,主要是脱水菜跟罐头,没有什么新鲜蔬菜。

尹逊贞:就是每年一到十月份,十一月份期间吧,就听到团里,马上准备冬菜了,准备过冬的蔬菜了,就看到一个连队出那么五六台车,团里组织上一个小车队,到敦煌张掖那边去拉菜,拉啥,老三样,白菜,萝卜,土豆,除了这三样绝对不会有其他的菜的,你就放心就行了。

葛显刚:兵站是相当苦的,一年四季车队都得跑,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就要开饭。

杨有旺:一旦过了开饭时间,特别是凌晨以后,好多人员,驾驶员吃不上饭。为了解决这个实际困难,我们是以五道梁兵站为主,首先开辟了夜间值班灶。

单独执行任务的汽车兵史达维,赶到兵站时,已饿得前胸贴后背了。整个五道梁兵站沉浸在黑洞洞的夜色里,只有“夜间值班灶”的灯光向他闪耀着。他正高兴时,突然间心里打起鼓来。原来几天前他曾“得罪”了这里的炊事班长张振兴。那天他的车停在不冻泉兵站,没有帮这位炊事班长把刚买好的200斤蔬菜拉到五道梁兵站。

史达维正犹豫间,值班灶门打开了,他一看,正是这个炊事班长。炊事班长好像压根就忘了那回事似的,热情地把史达维迎进来,给他倒上了一杯热腾腾的开水。之后,就以最快的速度做出了香喷喷的饭菜,端到了史达维的面前。热饭下肚,史达维不好意思地红着脸刚要开口,张振兴却说“别提那事了!谁还没个紧急的时候呢!下次来,我还给你做饭。”

史达维也许不会想到患有多种高原疾病的炊事班长,是在重病缠身的情况下,为汽车兵们做了一顿又一顿的饭。他也许更想不到,他吃的这顿饭,是炊事班长人生中在高原做的最后一顿饭。

很快,青藏线全线兵站都亮起了“夜间值班灶”的红灯。它像是世界屋脊夜空中一颗颗闪亮的红星。无论汽车兵们遇到冰雹,遇到风雪,遇到翻车,遇到抛锚,只要在茫茫的夜色中看到那闪亮的红星,就看到了生的希望,就像是到了温暖的家。

孟大雁:五道梁的站长,那个站长就跟我说了,我们这地方是苦,你们也知道这种苦,但是作为我们自己啊,我们就不能倚苦卖苦了,我们苦要苦出业绩,苦成成绩,全国人民才能理解你们。

谭晶:新时期的战士,应该说驻守在边关的战士,是很艰苦的,尤其是在高原上,常年还缺氧,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条生死线,就是在我们常人眼里看来,如果要真的是(这样),基本上是属于惊心动魄的。

梅门造:所以,我们应该在青藏线,在唐古拉山那个点上,5231米的那个地方,立一个雕像,西部不是没有雕像嘛,我们立一个雕像。

马继红:当我看到那尊雕像的时候,我确确实实眼泪再也止不住了,因为我觉得从雕刻艺术上来讲,那雕像并不是很完美的,但是我觉得它绝对它不是用石头雕刻的,它是用精神(雕刻的),包括多少年后,我那个拍摄《红十字方队》,片尾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叫骆青藏的,他呢就是当年从青藏线到大上海去读书的,但是就是几年之后,人们都在大城市里寻找各自的位置的时候,他坚决要求回青藏线,为什么呢,他就说因为我是从那个青藏线过来的,所以我要回去,为这些高原军人服务。

谭涤夫:我觉得我在青藏高原是找到了很多哲理,找到了诗意,找到了我创作的题材。这幅画对我的印象很深刻,它就是青藏线的路,我走过很多青藏线,我不是说会画哪一个具体的地方,我是塑造的我心中的一条路,我们那些战士有时候泥浆翻滚的路也走过,白雪皑皑的路也走过,高原上的路也是很艰辛的。所以我画条路的话,通往远方,我希望人生也是通往远方的。所以高原对我来讲,战士他们有的在生命的禁区,有的在不毛之地,创造了很多奇迹,创造了很多动人心魄的一些事情,虽然他是一些很平凡的人。

他们,是这茫茫天路的守护者。他们,用双手改变着生活。这海拔四千米高原上的微笑,让他们,不再平凡。

这雕像,是长眠在青藏线的英烈们,用生命铸成的丰碑,是驻守在这里的所有军人们,向祖国的宣誓,也是这茫茫高原,向共和国军人们致以的最高礼赞。让我们再一次,为西部好儿郎们唱一曲赞歌,唱出我们的敬意,也唱出我们永远的怀念。吴祺

————————————————

编辑:青藏线老兵之家

青藏线老兵之家

微信号:qzxlbzj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