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大吼大叫的妈妈,不是脾气差,只是太累了。当一个妈妈很累很疲倦的时候,她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回应孩子的需要,妈妈需要更多家人的支持和关爱。同时妈妈需要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关爱,当妈妈这样做的时候,不是自私的表现,因为只有妈妈先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才更有力量去支持孩子的成长。父母如能减少外部的压力,如社工帮助提供一些社会支援,减少失业,家庭成员疾病,贫困等,会显著提高父母的养育品质。其次,父母能够意识到养育观念和认知可以改变。对育儿有信心,认为自己是一个好父母,更有责任心、同理心,也更少惩罚,对孩子有更多切合实际的期望;相反,认为自己的孩子难搞的妈妈对孩子的哭闹反应更迟钝。还有,对自己和孩子心理状态更敏感的妈妈,她们能够更耐心地安慰哭闹的孩子。这种能力在养育心理学研究中叫做父母的心智敏感性(mind-mindedness),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心理状态的敏感程度。研究表明心智敏感的父母会对孩子的情绪和心理需求反应更快、更精准,相应地,他们的孩子的情绪也就更稳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也更好。父母心智敏感,更会帮助孩子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心理学里把这种心理状态的理解称为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我们每个人,包括孩子甚至婴儿对人的心理状态和过程有一些类似理论建构一样的理解。虽然是内隐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我们可以运用心理状态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去解释和预测行为,或是用行为来推测心理状态。比如你看到有一个人朝一辆即将关门的巴士跑过去,你会很自然地推理说这个人想要赶上这辆巴士,这就是你的心理理论在推理。儿童的心理理论对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交流理解别人的语言能力,甚至是理解老师的教学目标的能力都有影响。心理理论强的孩子在同伴中更有人缘,更有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表现出更多有利的社会行为,在学习情境下更能够理解老师的教学目的和从中受益。除了认知执行功能和语言能力之外,社会交往的质与量决定了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的速度。家里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社交的机会多过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理论发展就比较快,看看现在独生子女的一代,再在看看国家如此提倡生二胎也就了然了。更重要的是,这对父母和孩子的交往更有帮助。心智敏感的父母和孩子聊天的时候更多用表达心理状态的语言:你为什么这样想呢?你这样做他会不会很伤心呢?等等。这些心理状态语言的输入能帮助孩子更好更快地发展心理理论。那么,你可能会问,父母又该如何做到心智敏感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孩子当成一个有心理世界的小大人来看,尊重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虽然这个想法有时候跟你的想法很不一致、甚至让你感到“不屑”。似乎有点老生常谈了,那么就不妨在下次孩子哭闹得你几乎要失去控制之前,停下来想一想孩子为什么这样,他想要什么呢?想想孩子是不是 hungry?angry?lonely?tired?很多情况下总能归结于这4个原因中的一点,这样你也就不会无端发火了。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