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4)
《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
陈立新老师2020年12月10日
广州中医药大学讲座文字版
接上文
如何施灸呢?一定离不开经脉、穴位、灸具。
当然,你可以不用灸具,手持艾条也可以,或者直接切片姜,把艾绒放在上面灸也可以。这样做可能对有些人是合理的,但是我不会这样去做,因为我的认知不会让我这样去做。谁对谁错?
认知不同、所处时空不同,做法就不同。有愿打的有愿挨的,没有对错。无论哪种灸法,认知都分高低,操作都有上下。内经讲上守机守神,粗守关守形,这个上,代表上工,可以简略理解为工程师,粗,代表下工,可以简略理解为偏体力付出的劳动者。毕竟整个人类社会的结构还是体力劳动者占了绝大多数,所以对多数人而言,能够做好守关守形就已经很不错了,但也非常不容易。
要做好守关守形,必须先对人的基本结构有所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里,有筋骨皮肉,有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把五脏六腑与四肢骨关节串联起来,成为人形。严格来讲,是五脏五腑,但还是把心包和三焦加到里面去,因为在认知上一定要合于天地六律,所以也可以讲是六脏六腑。请注意,中医的脏腑不只是脏器本身,主要是指与脏器相关的气,代表一种能量,一种节律,一种频率,一种状态。
脏腑和经脉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经脉络于脏腑。怎么理解呢,可以理解为四肢就是脏腑的散热器,脏腑的水温高了,就往四肢散流,热量散发得差不多了,水又流回脏腑去再次蓄热。事实上不止这么简单,这个比喻不是特别恰当,仅为粗略理解。
人的基本结构里有一个法天则地的理念,古人是怎么理解的?古人把我们的眼睛与太阳月亮相应。人有双目,天有日月。天有日月是说有个太阳有个月亮,所以人的眼睛其实有一个是太阳,有一个是月亮。一个为阴,一个为阳,所有人都是阴阳眼。能看到一些该看的东西,也能看到一些不该看的东西,看得到表象,也看得到一些真相,这就是阴阳眼,正常人都这样。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既然眼睛有阴阳之分的话,认知就不应该统一,所以治病的时候,认知不同,取的经脉、穴位、深浅肯定是不一样的。西方东方在这些方面的理念不同,其实属于认知上的黑白之分。这是一种思维理念,认知注定疗效,一定是这样。
天有列星,人有牙齿。为什么拿牙齿跟列星相比?你看看列星在天上起了什么作用?星星、28星宿,这些小星星是做什么的?他们对金水木火土五行星有影响,对日月有影响。每个星星有每个星星的能量,每个星星有每个星星的轨迹。这些能量,你动一点,他动一点,就形成一个场,同一空间里,一个场的状态对另一个场的状态是有影响的。
所以,列星用牙齿来比喻很有意思。意思是饮食通过我们的牙齿,就能改变我们身体的状态。好比一个苹果,牙齿咬一口,嚼嚼嚼,嚼碎了吞下去,就改变了苹果的形状,然后通过脏腑,消化吸收苹果里面人体需要的那些能量,再去运化,然后张三多少,王五多少,各条经脉分配出去,输送到全身各处,就会改变身体的状态。古人法天则地的思想就是这样理解。
这个在内经灵枢邪客篇里,大家可以去看一看。还有一本书,就是道教的《太平经》,这本书里面,也讲了人跟天地这样的类比。所以我们就会得出人体二十四节脊椎应二十四个节气这样的认知,比如大雪节气,该灸第一颈椎,马上冬至了,要灸腰阳关这里,就是这样天人相应。
内经里营血应的是十二经水,我们的祖国分布有很多条河流,有的河流颜色发青,有的发绿、有的发黑、有的发黄、有的偏红,就是所有河流颜色是不同的,每一条河,流速快慢也是不同的。这样去理解经脉,为什么有的经脉多气多血,有的经脉多血少气,为什么有的又多气少血,就容易理解了,这些规律其实是天地自然决定的,这是它的常态。如果多血少气的变成了多气少血,这就成了病态,非常态。
在重庆,我们能看到两江交合这种现象,一年四季,看到长江和嘉陵江两条江,汇合在朝天门,两个颜色,一边颜色偏黄一些,一边颜色偏青一点,两种颜色在这里汇合,然后下游河流变成了另一种颜色。这就是经脉的规律,五色不同,五行、五气不同。
卫气应泉脉,这个泉脉是指肾经的涌泉。卫气,它的老大是肾,卫气它回路为什么走骨,入骨,因为肾主骨。
那么十二经脉应的十二经水,十二条河流在哪里?那是两千多年前的状况,你现在非要去找那十二条河流,就是钻牛角尖了。古人的意思就是比喻,古人经常用三这个数,其实这个数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它泛指多的意思。这个十二经脉应十二条河流,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不同的河流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宽窄、不同的深浅、不同的长短、不同的流速,同一河流还有缓急不一颜色不同的节段,是分布区域不同的原因。你这样理解经脉就好,不用去考证泾水到底在哪里啊,渭水在哪里啊,几千年早已物是人非了,如果你这样较真儿的去学内经,钻在里面就出不来了。研究一辈子,写了几本书,这几本书,最后只能当柴烧。
三百六十五穴,寓意人身上有很多穴位,这些穴位是怎么来的?其实应的是一年365天,一年365天,每一天都一样吗?不是的。你每一天的状态,都不一样。哪怕你今天明天昨天都穿一样的衣服,走同样一条路,你的状态也不一样,你所遇到的人不一样,对不对?气候、空气也都变了,昨天没下雨,今天淅淅的雨,滴滴下雨。明天出太阳了,状态变了。所以三百六十五其实是告诉我们穴位不是定数,其中的能量和状态都不是固定死的,所以不能说左边的足三里扎了一针,右边足三里也必须针一下。同一个病痛,可能昨天需要针合谷,今天就需要针冲阳。因为天地在变,穴位也在变,不是穴位本身在变,而是穴位背后的能量和状态在变。我们运用穴位的思维,必须灵活变化,穴位,是用才有的,不用,就没有。
这段话,讲得清清楚楚,我们明白穴位不停的在变,具体怎么取穴呢?内经讲了“四时之气,各有所在”,各有所在,就是不同属性的气(五行属性),在不同的时间里,所在层面不一,有可能在浅层,有可能在深层。我们治病,灸和刺一定要随气血所在为准,就是守气血交汇、出入的地方。
什么是为气血交汇的地方?
这是我们的国标经脉,经脉经穴,还有奇穴,这些加起来,不止365个穴位,这很悲哀。文革的时候,认知出偏,于是陈医生搞个陈氏环跳,范医生搞个范氏环跳,张医生搞个张氏环跳,只要位置跟国标的有区别,就出来一个经外奇穴,因为大家认为穴位是一个非常精确的点。
实际上,穴位只是一个区域里某个不固定的点,就如同地球上的经纬线,就像广州这里经纬度在东京112的57分到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这个纬度、经度,这样一个交叉,这样一个点,为广州某单位,对吧?但半年几年后,这个单位因工作所需挪位置了,虽然还在广州,但已经不在以前那个地点了,其实我们经脉上的穴位也是这样。
这一道理,很多中医都没明白。有一次我遇到一个老中医,我问他带脉在哪里,他说带脉就是腰这里一条。我反问他,带脉难道不可以有兄弟姊妹、子孙后代吗,它不可以有部下吗?既然脏腑,都有他的经脉,下面还有很多穴位,那么带脉它也有很多小带脉,所以身上无处不是带脉。我们从经纬度的思维角度来理解,经脉纵行为经,带脉横布就是纬。
经和纬,交叉的这个点就是穴位。这样理解。所以每一个穴位,不光要看与穴位有关的经脉的上下源流,还要看经脉的交汇,还要顺着这个穴位的一圈看一下带脉,这一圈都在这里面。所以有时候你在这一块出现问题,把这一圈带脉看看,就把问题解决了。比如内关这里,以内关这个穴位为起点绕一圈回到内关,这一圈是一条小带脉,心包经经脉,循行为经,绕行这一圈为纬,内关就在经纬交汇的这个范围里,与经和纬都有关。
穴位与经有关,与纬有关。所以在内关这里这一圈,有时候能找到病灶所在,在这里稍微捏几下,症状消失,马上就好,很神奇。其实,如同开门,你找到了这把钥匙,开门不过举手之劳,如果没找到钥匙,你费劲踹半天,也未必能打开这道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