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批国保--古建筑(12)
本篇目录:
***********************************
311.巴慰祖宅
明清 安徽省歙县
312.歙县许氏宗祠
明至民国 安徽省歙县
313.唐模檀干园
清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
314.亳州薛阁塔
清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
315.歙县鲍氏宗祠
清 安徽省歙县
316.休宁登封桥
清 安徽省休宁县
317.休宁同安堂
清 安徽省休宁县
318.大阜潘氏宗祠
清 安徽省歙县
319.泾县张氏宗祠
清 安徽省泾县
320.昌溪太湖祠
清 安徽省歙县
*************************************
311.巴慰祖宅
巴慰祖宅位于安徽省歙县渔梁古镇,始建于明末,坐北朝南,分东西厅,前中后三进,1998年、2005年进行了两次大修,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其后进与中进分别为明式建筑和清式建筑起居区,皆为带楼阁的三合院,另有东厅、西厅和后花园。前进为清初式建筑客厅,内设8个展厅,陈列展品600余件。巴慰组宅建筑精美,典雅凝重,古朴大方,宽敞明亮,古色古香,徽韵十足。1998年、2005年进行了两次大修。
是清代声名显赫的大篆刻家、歙派篆刻宗师巴慰祖的出生地。2006年3月被中国当代美术家协会选入为大陆内陆唯一的艺术创作基地。巴慰祖(1744—1793年),字予籍,又字子安,号隽堂、晋堂、莲舫,安徽歙县渔梁人,寓居扬州。清代乾隆年间官侯补中书。精篆刻,善书画,工诗词。家学渊源,由于家庭的熏陶,巴慰祖少年时代对于刻印、钟鼎款识、秦汉石刻等,就“务穷其学,努力钻研”,因而青年时就名噪乡里。是文彭、汪关、何震、苏宣、朱简、丁敬、程邃诸名家大派的研究者、崇拜者,又是印坛后起之创新者。博采各派诸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格。书法,书体完备,在篆、隶、行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尤长于篆。巴慰祖的题画诗词,诗在画上,意在画外,诗画并茂,寓意深远。被誉为诗、书、画、印“四绝”。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巴慰祖卒于扬州,年仅50岁。
前进为客厅,清代建筑,用材为银 杏木,三楹,有天井、两庑及门厅;
中进天井
“客厅瓜柱柱托雕刻精美,角檐柱上端有丁字拱,中进为梭柱,柱础呈覆盆状 ”。故居现存有“爱日居”“莲淑长春”等匾额。该建筑现辟为“巴慰祖故居博物馆”。
后堂
巴慰祖诗书画印兼擅,诗有《黄海吟秋录》,书则楷行隶篆皆能,尤以隶书见长,省内外多家博物馆都藏有他的隶书作品。
2019年10月7日,巴慰祖宅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12.歙县许氏宗祠
歙县许氏宗祠位于安徽省歙县许村镇金村古祠“惇睦堂”,是明朝至民国时期的建筑。距今有近500年历史了,因为损毁严重,当地村民及文物部门筹资百万元修复了前两进。据了解,惇睦堂建于公元1536年,时值明代嘉靖年间,迄今已近500年。惇睦堂有三进和三个天井,占地600多平方米,梁柱极多,上面刻绘着大量罕见的徽州包袱锦彩绘,其中以人物彩绘更为珍贵。
这座祠堂走出过明代大学士、礼部尚书许国及清代“末代翰林”、我省著名文化人许承尧等,其匾额就由许国的儿子许立功书写,颇具历史、文化意义。但因年代久远,古祠破败不堪,亟需修缮。
在村里长大、目前工作在外的许琦等热心人士多方奔走呼吁,在众多徽州文化爱好者、当地村民及歙县文物部门的帮助下,对古祠前两进进行修复,该工作目前已完成。2014年7月12日,当地举行古祠修复后的悬挂匾额、悬挂祖容画像及祭祀等传统活动,吸引大批摄影家及徽州文化研究者。当地文物部门表示,还将筹资修复第三进。
村民许金平将保存数十年的惇睦堂匾额捐赠出来,此前他数次拒绝文物贩子的高价收购。7月12日,村里举行了悬挂古祠匾额、悬挂金村祖上许士由画像及祭祀祖先等传统活动,吸引了大批摄影家及徽州文化研究者的关注,纷纷赶来“追捧”。
之前的古祠堂
之前的古祠堂
歙县文物局局长程平称,古建筑修好后一定要妥善管理,否则荒废几年,可能再次损坏。徽学专家方利山也称,经过恢复的古建筑,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经常使用,能有效避免朽坏。“看村民积极性这么高,我们将考虑筹资对古祠第三进进行修复。”程平对记者说,待祠堂修好,以后会更多用于民俗传承、祭祀、商讨公共事务等服务功能。
2019年10月7日,歙县许氏宗祠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13.唐模檀干园
檀干园位于安徽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始建于清初,乾隆年间修葺。曾是本村许氏文会馆旧址。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汪叔归顺唐王后,创建了这个村庄,汪氏后裔为了不忘唐王朝的恩宠,特意留下这么一个标准规范的村落名字。后来,两个许姓兄弟投靠到唐模的姑夫家,几代之后,人丁竟然比原来唐模的其他姓氏更为兴旺。
湖内模拟杭州风景,故当地民间俗称为“小西湖”。湖为清初唐模村一许姓富商”。湖为清初唐模村一许姓富商所凿,有三潭印月、玉带桥、灵官桥、湖心亭、白堤等风景,以供其母游乐。整个唐模村誉为“全村同在画中居”。
从唐模东向进村,有清代建筑八角石亭和同胞翰林坊。亭分上下两层,四边有虚阁,飞檐悬有铁马,风吹铮铮作响;亭上有两方匾额:西书“云路”,东书“沙堤”。亭左临溪,沿堤有多株数百年古樟树;亭右为一小五谷祠,下面竖有一小巧别致的青石牌坊。越亭向西数十步便是有名的《同胞翰林》石牌坊。它宏伟壮丽的建筑设计和精致的徽派石雕艺术,是附近一带石坊中所罕见的。坊为表彰清康熙进士许承宣、许承家兄弟而建。石质,四柱冲天,雕刻精细。
园外长廊深处,墙下丹桂五株,冠盖笼荫。长廊中部,水榭亭亭,倚立荷塘。门作圆洞形,额题“花香洞里天”,楹联是:“沽酒好从沙口店,看花同上水心亭”。夏日良辰,邀二三佳友,凭栏观赏那些妖艳欲滴的出水芙蓉,浅酌低唱,可以乐而忘返。这是檀干园的“外湖”了。
2019年10月7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14.亳州薛阁塔
亳州薛阁塔又名薛家塔、文峰塔,位于安徽省亳州市区薛阁路,观音山汉墓旁。整座塔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高34.15米,底层周长23.36米,塔座为八块大青石奠基。自清朝以来亳州几乎没有出现过一个进士,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亳州知州郑交泰,认为亳州文风不盛的原因与风水有关,倡议在城东南原明代考功薛蕙的家庙附近建造文峰塔,以振亳州文风。相传,塔尖葫芦顶,原安放一颗硕大宝珠。日军占领亳州期间,雇人偷去宝珠,又用炮火轰击塔身,遂使塔顶失去光辉,塔身弹痕累累,至今第3层东南侧仍留下炮击痕迹。
薛阁塔由地宫、塔身和塔刹三部分构成。塔身为砖结构,楼阁式建筑造型,直椎八角形,共七层,高34.15米,底层周长23.36米,塔座为八块大清石奠基。每层外转角为砖砌仿木方柱,柱上是砖枋,枋上为塔檐,枋下饰砖刻斗拱、禽鸟、花卉图案。塔内为“壁内折上式”,从第二至第六层内壁上各有一面南小龛,为供神之处。每层均设置平座,可以从塔的各层室内走到外檐,向远处眺望。平座由斗拱支承,实际作用与现代建筑上的阳台,别无二致。塔刹八角飞檐、翘角垂脊、风铃叮当,筒瓦屋顶,玲珑剔透。塔尖为铁铸莲花座,座上铸葫芦式塔刹,直插云霄。
薛阁塔整体呈平面八角,第一层塔身稍高,每层均设置平座,可以从塔的各层室内走到外檐,向远处眺望。平座由斗拱支承,整座塔虽两次建成,但结合巧妙,不见刻意雕凿的痕迹。塔内部砖券穹顶,塔内为“壁内折上式”,第一层塔身砖雕垂帘,错落有致。薛阁塔的“孤塔凌霄”是古代亳州八景之一,七层宝塔连同塔顶、塔尖在内高约九丈,是当时亳州最高的建筑。
薛阁塔一层的塔壁上,雕刻有精美的砖雕,砖雕内容多以花卉,飞禽走兽为主,薛阁塔每层之间都有错落有致的莲花台,每层莲花台表面飞禽环绕,而清朝文官补服多以飞禽为主,寓意状元及第,而花卉寓意开花结果和夺魁,祈求文风兴盛。
1998年5月4日,薛阁塔被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16日,国务院将薛阁塔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15.歙县鲍氏宗祠
歙县鲍氏宗祠位于安徽省歙县,是清朝时期的古建筑。古徽州百姓聚族而居,出于敬宗收族的需要,每个百姓都建有规模不一的祠堂。祠堂分宗祠、支祠、家祠三种,其中宗祠规模较大。棠樾村中的敦本堂,是棠樾鲍氏的“男祠”,供奉鲍姓各世祖宗。清懿堂是鲍氏家族为了颂扬鲍氏历代烈女贞妇而建的纪念馆,是中国少有的“女祠”,另外还有教育后代修身“慈孝”的世孝祠等。
鲍氏祠堂中沉稳凝重的敦本堂是鲍氏家族的男祠,又称支祠,“敦本”的原意即为注重根本。敦本堂坐北朝南,二侧有围廊,三进的祠堂共开五间,全部采用木质结构建造,用银杏木为柱,樟木作梁,结构简洁明了,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砖、木、石徽州三雕一应俱全,雕饰不繁,朴素大方,处处透露出儒家学说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
敦本堂正中悬挂着鲍氏祖先画像,为后世子孙之楷模,受后代敬仰和膜拜。堂内还有保存完整的鲍氏宗族管理制度的碑刻,是鲍氏为宣扬祖德佑启后人所立。堂内的《嘉庆上谕三道碑》更是充分显示了当年棠樾鲍氏家族的显赫。
清懿堂是鲍氏家族为了颂扬鲍氏历代烈女贞妇而建的纪念馆,是中国少有的“女祠”,另外还有教育后代修身“慈孝”的世孝祠等。祠堂的建立在当年是宗人的排行,显其德高望重和受人仰戴。同时又可显示那些在外的商人荣归故里的气派和才干。祠堂的建筑特色也各尽所能。如敦本堂的结构,梁头出挑承檐,辅加斜撑支持,梁驼、雀替普遍使用,反映了当时通用的建筑手法。
木构件的装饰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冬瓜梁的出头部分做成象头状,形态逼真,雕刻多样。寝堂檐下做带有枫拱的头拱,不承担出檐的重量,纯为装饰而设。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贞孝两全”的横匾,是清代名人曾国藩所书。堂以“清懿”为名,取的是“清白贞烈、德行美好”之意,是一曲妇女的颂歌。
世孝祠建于1801年,是鲍氏家族用以专门供奉孝子牌位、教育后代修身的祠堂。供奉祖先宗族议事的祠堂全国比比皆是,单独为孝子修建的祠堂在国内实属罕见,由此可见鲍氏重视孝道和以孝治家的观念。世孝祠的檐廊上嵌“世孝事实”碑六方,碑用隶书书写,为清代书法家邓石如手笔。宋代以后,鲍氏家族中凡以孝行著名的族人均能被奉入世孝祠中。世孝祠两面的墙壁上也嵌有历代鲍氏孝子名讳、孝行事迹及清代书法名家铁保所书《世孝祠记》碑。比如棠樾牌坊群中的孝子鲍灿、鲍逢昌的孝行事迹等都“壁上有名”。
鲍氏支祠又名敦本堂,座落在安徽省歙县棠樾牌坊群西。明嘉靖年间兴建。清嘉庆二至六年(1797—1801)鲍志道出资重修。门外有砖雕八字墙,上为五凤楼,“进而为堂,又进而为室。门三楹,堂与室五楹”。同时,增高了廊祠后余地,袤数寻,加固了祠堂屋基。
2019年10月7日,歙县鲍氏宗祠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316.休宁登封桥
登封桥位于齐云山北麓,跨横江,为登齐云山的要道。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徽州知府古之贤倡建,原名桥东桥,桥成适古调广东按察副使,县民感其德,祝古步步登高,故称“登封桥”。该桥亦此成为吉祥之地,俗谚称:“登封桥上望一眼,高瞻远瞩福不浅;登封桥上走一走,延年益寿九十九。原桥两端各有石牌坊,现仅存桥南二柱冲天式石坊一座,上书“登封桥”三个大字。
登封桥坐落在休宁县齐云山北麓岩前镇的横江之上,为登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齐云山的必经之地。其中两端引桥各长18米,宽8米,高12米,桥两侧立有0.9米高的石栏杆,桥上昔有亭、庙,今已毁。
民国二十四年,知县鲁点重修,三十二年桥圮,知县李乔岱重建。复圮,知县张汝懋再修。清康熙间桥毁,五十七年(1718年)重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桥被洪水冲圮片石不留。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黟人胡学梓独资重建。民国年间,本县群众捐输大米3万斤整修。
清代乾隆年间,徽州府在桥北端立有保护“登封桥”的禁碑一块,全文是:“严禁推车晒打,毋许煨曝秽污,栏石不许磨刀,桥脚禁止戳鱼,倘敢故违有犯,定行拿究不饶”。
2019年10月7日,休宁登封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休宁同安堂位于安徽休宁县海阳镇齐宁社区齐宁街152号,建于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平面由主屋、东偏厅、西偏厅、西偏屋、厨房及前、后院落组成,占地面积1309.6平方米,建筑面积1373.11平方米。主体建筑共五进,
第一进门厅平面三开间,做有三间四柱五楼式门楼;
第二进平面三开间,前廊步施船篷轩,正帖做人字轩,五架梁、三架梁立童柱承桁,照壁上悬匾“友仁堂”
第四进平面五开间,明间为开敞空间,作为过厅使用,次间及梢间合并,围合作为 厢房使用;
第五进平面五开间,明间为开敞空间,次间及梢间合并,围合作为厢房使用,二、三层通间敞开。
同安堂依靠主屋两侧设有偏厅,布置前后院落。整栋建筑门楼施以人物、花卉等砖雕,木制雀替、梁袱、平盘斗、象鼻、斜撑、 叉手等雕有花草、如意图案,石作体现在柱磉、须弥座等,刀法细腻,活灵活现,工艺精湛。同安堂作为清代徽商的住宅,保存完整, 建筑结构为典型的清代式样,雕刻精美,其私家园林更为现存徽派建筑中难得的实例,是研究徽州清代徽商建筑历史不可多得的实物 资料。
2019年10月7日,休宁同安堂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18.大阜潘氏宗祠
大阜潘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中国祠堂建筑,属于潘氏宗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安徽歙县大阜村。始建于1585年,清同治时重修。三进。门厅为五凤楼式建筑,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细腻的砖雕。
中为院落,石板铺地,两侧为虎廊。中进五开间,大厅梁。柱粗硕,雀替、平盘斗等处雕刻百骏,称"百马图"。月梁上高悬历朝名人匾额。
后进高出地坪1米多,七开间,青石檐柱,重檐,有楼。天井池内有一汲水井,楼上左右两楼梯间有门通祠外后山。
该祠气势壮观、雕饰精美,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宗祠是凝聚潘氏宗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书写着姓氏的历史渊源,让人感受到他们变迁、发展的轨迹。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它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沉淀着深厚的人文根基,还能从这里寻找到人类前进的足迹。
1998年安徽省文保单位,2019年10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19.泾县张氏宗祠
泾县张氏宗祠位于安徽省泾县丁家桥镇后山村,是清朝时期的建筑。张氏宗祠坐北朝南,前后两进一个天井,建筑面积525.18平方米,保存较好。门楼上部以额枋形式突出“张氏宗祠”四个大字,下沿四根圆柱显示门档,是整个宗祠建筑中最为精美部分。宗祠门楼高大轩昂,加之门前的石狮、台阶,凸显出庄严凝重之感。
相传始建1880年,祠地面对承流峰,背滨青弋江,主体建筑面积960平方米,附属建筑物计13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制作精细,雕梁画栋,是一座集砖、木、石三雕为一体的经典徽派古建筑。张氏宗祠文化内蕴丰富。门前入口两旁各竖立一座高大美观、光滑似黛玉的满天星老坑石料制成的抱鼓石,
第二进是大厅叙伦堂,周围连廊摆放祖宗画像。
大厅前廊上檐精美的雕刻艺术,中间一块红底金字牌匾“源远流长”。
第三进是后庭,后庭也称寝室即供奉祖先神灵牌位所在。主体建筑(含滴水)宽约20米,进深约47米,加上东边小屋合计建筑面积约一千二百平方米,整体保存比较完好。
2019年10月7日,泾县张氏宗祠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20.昌溪太湖祠
太湖祠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昌溪乡昌溪村。太湖祠建成于明代,祠长40米、宽17.5米,总占地面积约为1100平方米。太湖祠主厅内的两根楠木大柱柱围达5.1尺,大门枋上有明太祖朱元璋御笔题赐的“第一世家”匾额。
太湖祠前有可容七八千人的广场,每逢二月十八、十月十八日(昌溪人祭拜汪公大帝第八子的盛大节日)、春节,广场上搭花戏台演出村人自导自演的节目。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制,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朝,昌溪吴氏族人闻此喜讯,族中长者立即召集族中有威望的人商议。当年吴氏家族曾帮助过朱元璋,朱元璋成为明朝开国皇帝,吴氏家族有一定的功劳,理应受到封赏,于是决定安排当时有威望的族人代表上京讨封。
昌溪吴氏族人代表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见到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故人,甚是欢喜,随即热情款待并颁布圣旨,重新御赐昌溪吴氏“第一世家”牌匾。领回牌匾后,吴氏众族人商议,牌匾不仅代表着家族的荣耀,也代表着乐善好施的昌溪吴氏家族,当高悬于吴氏宗祠门枋。
2019年10月7日,昌溪太湖祠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我的更多文章:
-
(2020-12-08 10:20:14)
-
(2020-12-06 23:30:28)
-
(2020-12-05 23:49:22)
-
(2020-12-05 08:51:46)
-
(2020-12-03 11:34:52)
-
(2020-12-02 11:58:19)
-
(2020-11-30 09:41:39)
-
(2020-11-28 23:20:18)
-
(2020-11-27 09:57:57)
-
(2020-11-25 08:3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