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极具古韵的行书创作,取二王笔法精髓,自成一体,真书法也

·行书的特殊现象及点画联系简述:行书确实是一种很特殊的书法现象,它的兼容性极大,发挥性亦极强,不管你以前学过何种书体,或篆、或隶、或魏碑、或唐楷、或章草、今草等;也不管你临习的是哪一种风格,如欧阳询的“险劲方整”,颜真卿的“圆润朴茂”,还是柳公权的“瘦硬挺健”等,都可化入行书,自有一番神采风韵,流便自如,天趣烂漫。现代书法创作,行书倍受欢迎,用笔或方或圆,字数或多或少,用墨或浓或淡,结字或严谨或松散,章法或疏朗或茂密。皆出自机杼(zhù),各具风貌,呈现出一个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行书世界。从书体历史看,行书的体势也于此时完成了它的演变,进入长期的稳定状态,所以,王羲之行书自然成为行书的基本书写规范,后世书家的“变”,几乎都是以王体为依据的,这就客观上了形成了书法史上庞大的王羲之行书体系。 身为王羲之的传人,王献之很好地继承了其父的艺术风范,特别是在行书上,“子敬才高识远,于行草之外,更开一门”行书的点画之间,都是有一定联系的。所谓“笔意萦带”是为了行笔的简捷,求其收、起之间的方便,便用“牵丝”把他们联系起来,王羲之《兰亭序》帖及米芾《方圆庵记》帖中的“是”字是最能见出笔意的萦带。这个“是”字既省去了楷书行笔的繁杂,又增加了艺术的渲染。笔意萦带、牵丝往来的行书用笔特点,既是点画之间的联系,又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联系,在笔势上尤为明显。张仲愈行书作品欣赏:

书写行草时,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顺其自然的笔势,数字连属,左右映带,上下衔接,不假安排,一笔环转,给人以气足力遒之感。汤临初〈书指〉中云:“有顺利以导而天机流荡。”这种取势方法,因为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故并不多见,运用得好,有神融笔畅之妙。书者介绍:张仲愈:1923年3月生,山东省荣成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主任委员、中国国际名人协会理事、中国书画院研究员。自幼酷爱书画,12岁即习名师彭鼎臣花鸟,闫星楼的书法。少年略露头角。1940年抗日战争后,曾任胶东行署出版社美编,1947年调任山东石岛、青岛直至中央外贸部后搁笔。文革后又操笔墨,仍以欧柳为基,旁及各家,擅写楷、行、草、隶、碑诸多书体,尤以行书为精。70年代首次参加北京市书画展,始受各界关注。行书点的分类及自然连笔简述:行书的点分为:独立点、横两点、竖两点、三点水、横三点和四点等。点在行草书中有提神、贯势的作用,所以行书中,点比楷书多变化。作点之法,其势要重,如高峰坠石。落笔速度要快,落点后,迅速将毫铺开并取势,乘机稍作顿挫,然后反折而疾收,自然劲健。行书点的落笔以露锋为多,尖锋入纸,顺势落笔,芒角外露,此法富有神采。收笔时以出锋点为多,锋贵由中而出,自然气韵生动,点画之间,又贵顾盼呼应。点法又贵于变化,或向或背、或俯或仰、时方时圆,随字异形,因势而作之。点的形态虽然极多,但一个笔法共性是贵于沉着而有份量,灵活而不呆滞,精到而不秽浊,虽一点微如粟米,却分向背、俯仰之势。所以点乃字之眉目,一点若失,则如美人眇一目,可见古人视此极为重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