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前的行书精品真迹,大书法家梁同书作古诗两则,冠绝时流
梁同书(1723年~1815年),清代书法家。字元颖,号山舟,晚年自署不翁、新吾长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大学士 梁诗正 之子。
乾隆十二年(1747)举人,乾隆十七年特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任顺天乡试间考官、会试同考官、翰林院侍讲、日讲起居注官,赐加侍讲学士街。忧归不复出。同书治家,以身作则,家法亦严,因此杭人都称道梁氏家法。生活简朴,衣帽终生不换,平时不宴宾客,不受馈赠。毕源曾从楚地赠同书大砚一方,同书坚决不收,毕源执意相赠,同书只好收下,数年后托友还砚于毕。
梁同书工书法,初学颜、柳,后学苏、米,晚年纯任自然,冠绝时流。诗多雅意,文亦清峭,故为书名所掩。年九十余,尚为人书碑文墓志,终日无倦容,并无苍老之气。卒之前数日,自书讣,苍劲如昔。新书碑版遍环宇,与翁方纲、刘石庵(刘墉)、王梦楼(王文治)并称于时。日本国王曾派人求书,朝鲜、琉球等地亦以其书为贵。
梁同书作品译文品读:
落尽幽花出一枝,爱宜男草近清池。水仙唯数彝斋赵,夏卉芳妍尓更奇 。
碧浪湖头翰墨香,山蜂游趁午阴凉。戏拈小笔涂幽草,正自无忧的可忘。
墨蝶巧分钗股,元蝉髙缀冠梁。莫厌南州炎溽,为添北户清凉。
款识:庚申(1800年)夏五月,山舟梁同书。
钤印:山周(白)
在书法的创作上,我认为对书法的创新要大力提倡,但不能急功近利。书法创作应该具有时代感,提倡对各种艺术风格的探索,创作出既有时代特色又有个人风貌的作品。因此搞书法艺术是既贵在创新,也难在创新。如人所说,创新的基础在于继承,学书要先师承古人,重法度,得传统精髓,学古而不泥古。一个书家的风格应当在继承传统吸取营养的基础上,注重与时代气息的融合,注重民间文化内涵的滋养。随着书法事业的发展,书法作为艺术品正在越来越多地进入艺术厅。越来越多地注重并发挥展示和欣赏的功能,写作过程被融入了激情而变成为创作过程,这种完全是有意识地进入创作,正在使书法创作从过去的方式转变为新的方式。书法以文字为载体,周密考虑文字内容与书体的关系,书体与书写风格的关系,创作过程中内容书写与情感表现的关系等等。倘若一个技艺精湛的书写者,在一幅作品中不能正确地使用文字,传达不出字里行间的感情,即使是具有再高超的技能也会无人喝彩。创新是一种渐进的过程,一种能够被历史实践不断验证和广泛认知的过程。优秀的书家应该倡导并具备创新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就等于失去前进的动力。但有了创新的能力,并不等于已经达到了创新的水平。如果这些条件都具备,形成一定的量,形成一定的风格,被一个时期所相对稳定和认可,才有创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