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氏名村】安徽省舒城县春秋乡文冲村
宗亲,无论您身在世界哪个位置,您只要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天下文氏一家亲”,再点关注,即能加入咱们文家人大家庭,恳亲问祖,联谊交流,与全球文家人在一起,获取最新资讯,让我们一起传播文氏文化、弘扬爱国精神,联结宗族根脉、传递家国情怀!
安徽省舒城县春秋乡文冲村
安徽省舒城县春秋乡文冲村,是公学始祖文翁(前187~前110) 的故里,位于舒城西南,龙舒(舒城的别称)四大名山之一的华盖山脚下,地处大别山余脉,距县城20公里。该村三面环山,一水贯中谓之冲,因文翁后人世居于此而得名文冲,现有居民60%以上仍为文姓。
文冲村历史悠久,古有:“西南50里,文翁读书庄”之说。崇祯7年修建的“文氏宗祠”座落在文冲西南象鼻地。祠堂坐西朝东,三道大门外开,门头上书“文氏宗祠”四个大字,两边联曰:“雁门家声远,化蜀泽世长”。第一进房子是两路共一脊的五间大屋 ,迎面正厅上悬挂着当时清政府赠送的一块巨大金匾“家国之光”,此乃议事厅。穿过第一个宽敞的大院,是一进五间祖先堂(祭拜厅),正中供奉着党公(文翁)的牌位,牌位高三尺多,上有“圣旨”两个金字,两旁金龙盘旋。下方层层摆放着历代祖先的牌位。只可惜这座厚重的文氏宗祠在文革时遭到彻底破坏,仅残存“文氏宗祠”石匾和少量柱梁。(附:谱载文氏宗祠图)
文翁故里环境优雅,素有“山水田园画廊”之美誉。是全国首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六安市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当地民风纯朴,文化底蕴深厚。贯穿全村的一条小河形如鹊尾,故曰鹊尾溪,曾有“一里三庵隋炀桥”之说。相传是隋炀帝巡察时曾在此歇息,但溪上旧庵和古桥均已不见踪影,近年重新修建了三座拱桥。
文冲村地处丘陵地带,总面积4.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0%。原生态自然地貌保护良好,一年四季温差不大。当地农业主要以水稻、油菜、板栗、茶叶等为主,也有少量的桃、李、杏等水果。近年来,村两委主动引进外资,先后建立了菊花、板栗和苗圃等基地,村里拥有相应板块的专业合作社,并成立了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农业产业化进展很快。
蒙先祖福佑:这片灵秀的土地,这条涓涓的溪流养育了一代代文氏名流。
当代精英如
文作俊:文冲村朱冲组,现任安徽省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
文见宝:文冲村大塘组,原任舒城县政法委书记,现任淮南市田家庵区区长。
文飞:文冲村大塘组,现任安徽省人民政府编制办副主任。
文双武:文冲村团结组,中南大学博士生毕业,现在湖南省长沙理工大学任教
……
近年,为响应国家号召,发挥名人效应,发展乡村旅游,舒城县人民政府积极倡导“打造文翁品牌,弘扬文翁文化,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思路。于是积极筹资,由春秋乡人民政府承建文翁纪念馆,现在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正着手设计内部布展。同时于去年11月份成立了安徽文氏宗亲会筹备组,积极联络省内外文氏宗亲,加强了解学习、增进情感交流,并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正式成立安徽文氏宗亲会。
去年年底,在政府主导下,由筹备组牵头开始发动当地宗亲捐款,重修文翁墓。目前首期工程也已接近尾声,余下工作将逐步完善。
另外,筹备组还积极倡议加大投入,把整个文冲村西部建设成规模宏大的文翁纪念园,完善各项设施,兴建“文翁读书庄”、“文翁石室”、“都江堰”等微缩景观,切切实实的展现文翁丰功伟绩,弘扬文翁文化精髓,把文冲打造成内涵丰厚的文化旅游之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旅游之梦!
附:文翁轶事一则
汉文翁当起田,斫柴为陂。夜有百十野猪,鼻载土著柴中,比晓塘成。稻常收。尝欲断一大树,欲断处,去地一丈八尺,翁先咒曰:“吾得二千石,斧当著此处。”因掷之,正砍所欲,后果为蜀郡守。(出《小说》)
译文:汉朝有个叫文翁的人,要开一个水田,就想用刀把柴草都砍掉建个小池。不料夜晚有一百多头野猪用鼻子运土往柴草里倒,等天亮池塘就建成了,而且水稻年年丰收。一次他曾经想砍一棵大树,想要砍的地方,离地面有一丈八尺高,砍树前,文翁就祈祷说:“我要能做个二千石谷的官,斧子就应当砍在这个地方。”说完就把斧子扔了出去。正巧斧子就砍在了所要砍的地方。他后来果然就作了蜀郡守。
热门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