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溯湖南衡山文氏徙川巫山支系

天下文氏一家亲  wsyjq8

宗亲,无论您身在世界哪个位置,您只要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天下文氏一家亲”,再点关注,即能加入咱们文家人大家庭,恳亲问祖,联谊交流,与全球文家人在一起,获取最新资讯,让我们一起传播文氏文化、弘扬爱国精神,联结宗族根脉、传递家国情怀!

溯湖南衡山文氏徙川巫山支系

——重庆市巫山中学 文体松

巫山,是重庆市的东大门,是游览长江三峡的必经之地,是长江三峡库区的重镇。 巫山历史悠久,古迹纷呈,资源丰富。早在204万年前"亚洲最早的直立人--巫山人"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巫山自然风光独树一帜。闻名中外的长江三峡,巫山就拥有巫峡的全部和瞿塘峡的大部。巫峡以幽深秀丽擅奇天下,峡深谷长迂回曲折,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屏列大江南北,尤以神女峰最秀丽。峡中那云雨之多,变化之频,云态之美,雨景之奇,令人叹为观止。唐代诗人元稹传之千古的绝唱"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就是对长江三峡巫山那万古不衰的神韵和魅力的概括。

巫山,就是我们的家乡。我入川之祖是因为向往这群山巍峨,风景秀丽的巫山,而千里迢迢只为追逐美景而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是什么原因呢?或许大家都清楚,因为明清两朝连年战争造成四川境内万户萧疏,十有九闭门。自清顺治至嘉庆年间,为了恢复四川昔日的富庶,举全国之力,有计划地将两广及两湖人口逐步迁移至四川境内,只为进一步开发四川,恢复生机。我祖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曾先后迁入四川。

四川人,在生活中有一个显为人知的行为习惯,那就是,在比较悠闲的时候,不自觉地将两臂揹在后背(两臂在后背交叉)行走的习惯。相传,这一行为,是因为入川时,更多的人是被当时强行押解至川的!为了安全押解,将被押解者的两臂在其后背交叉并用绳索捆绑起来。所以在入川的后世中就形成了一种行为习惯。此说,是否属实,仅为传说,但也道出一个事实,当时来自两广和两湖的人,或因抽丁赴川,或被强行押解赴川。比如,我入川之祖共有四弟兄,他排行第四,他们家的其它三弟兄都没有入川,也许这是一个抽丁入川的佐证。

我入川之先祖名曰文大煟,字蒂士,生于清康熙三十三年,殁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入川时间大约在雍正年间(具体时间无法考证)大煟膝下育有三子,他们是文锡谅、文锡誌、文锡谆,据目前调查得知,其中文锡誌后继无人,其缘由无从得知。文锡谅膝下育有七子,他们分别是文贤绪、文贤纷、文贤级、文贤综、文贤绘、文贤纲、文贤絟。其中文贤综、文贤纲传世至今,其余五人均无后嗣传世,或因为早期夭折,或因终生未娶,其缘由也不得而知;文锡谆膝下二子,长子文贤缮,次子文贤良。文贤缮膝下育有一子,文明注。文明注膝下育有五子,他们分别是文英楷、文英林、文英松、文英柏、文英荣。其中只有文英柏传世至今;文贤良膝下育有四子,分别是文明法、文明河、文明州、文明洪。其中只有文明州、文明洪传世至今。综合大煟后裔,现有人丁不足伍佰人。

提及巫山支系在巫山的发展史,不得不提及一段辉宏的发展史,相传文锡良之裔,曾有一后生,大约在乾隆年间中了武壮元,受封于当朝皇帝,赐田亩300石(每石300斤稻谷)水浇地,素有“开门300石,流水不响” 之美誉。值此,文氏家人广济无家可归,无依无靠之人,同时修路、建桥,为方便他人而名声大振,成为名噪一时的名门旺族。几十年后,却遭他人陷害,一天夜里,突然发现在自家院子里躺着一具死尸,经众人辩认,这具死尸就是几天前到文氏院子乞讨的乞丐。这一下,文氏就摊上了一庄人命官司,一打就是三年,因为当时司法部门,或腐败,或无能。仅此一场官司,文氏不得不便卖田产以应付人命官司,从此,文氏逐渐走向衰败。其后生分别被遗散至周边高山上,至此,辉宏一时的文氏旺族也就一蹶不振,数佰年不见后生从苦难走出来。

随后入川的是文大诰、文大谨、文大询、文大师四弟兄。文大诰生于清康熙五十五年,文大谨生于康熙五十九年,文大询生于雍正三年,文大诗生于雍正六年。根据他们的出生年月,推测他们入川的时间应在乾隆年间。

文大诰膝下育有三子,他们是文锡闵、文锡閮、文锡闽,但后继失传;文大谨膝下育有二子,他们是文锡闾、文锡闲,其中文锡闲之裔传至明字辈,之后就查无后继。现存文锡闾之裔也为数不足百人。文大询膝下育有一子,名曰文锡閒,但查无后继。文大诗,有记载显示未娶,所以失传。

在巫山支系中,有这样一个传说。说,有一个送信的人来到巫山县庙宇嶆(即巫山支系入川的驻足及发祥之地),因为路途遙远,不想返回而留了下来,这个传说中的人,可能就是文大诺了!

文大诺,字明述,生于清雍正八年。入川时间大约在清乾隆年间(具体时间无法考证),大诺膝下育有四子,他们分别是文锡玉、文锡班、文锡嘏、文锡祥。据目前查实的情况看,巫山支系中,文锡玉之裔最为繁盛,但也不足千人。其中,文锡祥膝下育有二子,他们是文贤义、文贤礼。之后,查无后继。

上述入川之祖及其后裔,长期聚居在巫山县庙宇镇。新中国建立以后,或因求职,或因上山下乡,有极少数迁居湖北建始县和奉节县(两县均为邻县)。但大部份近300年来并无迁入迁出之变。所以彼此间常有往来交流。

热门

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