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重新理解“贪小便宜吃大亏”吗?
上卷 第五十六回 总论:
【原文】
略。
【端木持易见解】
所有生产的剩余部分,到了分配领域,主要就被分成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及家庭收入,主要形式是工资;第二部分是企业主的资本收入,主要形式是利润(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分红与利息(金融资本家);第三部分是归国家,主要形式税收。这是现代社会的主要分配形式。在封建社会,分配形式也主要是三部分,一部分是农民的生活资料,一部分是地主的租税贡物等,还有一部分是朝廷的税收。具体到大观园里,譬如探春的改革,大观园的土地承包以后,大观园收入400-500两,承包的妈妈们收入200-300两,其实这里还有一部分省略了,那就是这些妈妈们不可能自己干活,他们也要找雇工来帮忙的,所以,一部分是给了各种工农的。由于这部分很少,所以他们忽略不计了。薛宝钗为了收买人心,又借花献佛,从承包妈妈们那里每年拿出几贯钱,分给未能承包的妈妈们。这也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本回说:“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的确总结的很形象。探春“兴利除宿弊”,的确是敏锐的,取得了一点成效的,但早前我们说过,统共不过是五六百两的改革,是小范围的改革而已;而宝钗呢?的确是顾及了大体即大众的,不过也的确是“小惠”而已。
以上是本回的第一部分,我们做个回顾。第二部分呢,就是甄家来了以后发生的故事,甄家也有自己的庄园,也有自己的丫鬟,也有自己的宫里人,也有自己的宝玉,连相貌性格都一样。说难听点,就是甄家和贾家,都是一样的人家,一样的故事。互相照应,互为彼此的影子。见此知彼,观彼照此,可以二观,可以一视,这是第二部分的妙处。
将前后两部分合起来观看,就更有意思了。怎么有意思呢?那就是让我想追问一个问题:改革的灵魂究竟是什么?
像探春那样小小的改一改,像宝钗那样搞点小恩小惠,能行不能行?
依我看,答案显然是不能行的。
过去的所谓改革,究竟是怎么个改法呢?那就是将公有的部分化成私有,也就是把公共资源,比如大观园,进行私有。为了降低阻碍,收买抵抗力量,所以必须施以“小惠”。这种改革,从个人、企业主、国家三者来看,最后谁的福祉增加了呢?企业主。其他都减少了。国家的存在,其实就是企业主阶层从自己的总利润中“拿几贯钱”来收买没有地的妈妈们。仅此而已。所以,过去是朝廷,现在是国家,其实质不过是“施恩收买”的欺骗工具而已。这种改革,怎么能算作彻底,算作有灵魂的改革呢?
有灵魂的改革,必然是消灭地主和他们骗人的朝廷的改革。否则,一切改革,不过就是甄宝玉、贾宝玉,重复着彼此的故事罢了。有灵魂的改革,绝不“拿几贯钱”来欺骗大众。有灵魂的改革,必然是真正为绝大多数人的改革;有灵魂的改革,必然是彻底的为了劳苦大众的改革。这就是我的结论。
昨天看到西游记里如来佛祖说的一句话:“积水养鱼终不钓,深山喂鹿望长生”。这句话让我感慨良多。为啥呢?因为这是佛祖的大慈悲之心,不杀生,而是让万物永生,这个理想是好的。佛家慈悲为怀,儒家怀柔以仁,道家休养生息,讲的都是“滋生万物”,“生机万物”,以柔、以温、以静、以养、以生、以息。教员说,从这个角度来说,马克思和佛祖是一样的,和老子、孔子也是一样的,甚至和上帝也是一样的。天下教人向善向真向美的,怎么能不一样呢?
但你看,想法是好的,现实呢?它不温不柔,它不静不养,它不生不息,它不能怀柔天下,静养天下,生息天下,他是极少数人的温柔、静养、生息,这如何是好呢?而且像探春之流那样的改革,越改革,越冷漠。这如何是好呢?
所以,“天下苍生”,才是改革的真正灵魂啊!
时下,中国号称有1.4亿企业主,他们算是包了大观园的老妈妈们。其他12.6亿人,大约是未得包地的几十个老妈妈等农民和一众工匠花匠泥匠等工人们。你们说,1.4亿算是天下苍生呢?还是12.6亿算是天下苍生呢?
为绝大多数人着想,这就是我想说的,改革的灵魂!为了他们,对那极少数人,就有必要采用雷霆手段,这才是另一种菩萨心肠啊!
能如是,岂不是“阿弥陀佛,善哉,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