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怎么知道月亮不发光?古人对月亮的认知超乎想象
2000多年前,怎么知道月亮不发光?古人对月亮的认知超乎想象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很多破旧的书柜,柜子里有诸如《汤头歌》、《康熙字典》零散的散页,以及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我很喜欢读书,虽然这些书或者被老鼠咬了,或者一翻就会有碎纸掉下来,放学以后没事儿的时候,还是喜欢去翻一翻。
古籍和真实的历史,常常让我们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
读这些书,有两个事情特别令我惊奇,一个是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里面居然讲到了八、九十年代以后才开始普及的暖气,以及暖气的原理等等。还有一个则是《康熙字典》月部,对于月亮的记载,“月体无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即为弦,全照乃成望。”
这段话的意思,对于我们来说,很容易就能看懂。简单来说就是,月亮不发光,太阳照了之后才生出光来,照一半是弦月,照全了,就是望月(满月)。
开始的时候,我还想着原来在康熙年间,人们就已经知道月亮不发光,反射的是太阳光了,真了不起。等后来再大一点,学到历史课本,才知道这样的记载是在《左传》里,而《左传》则是2000多年前先秦时期一本重要的历史书。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至少在两千多年前,可能就知道月亮不发光,反射的是太阳光。
虽然,这段文字,是唐朝儒学经学方面非常厉害的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里对《左传》的注解和梳理。而且,早在《易经》的小畜卦里,就有“月几望”的说法了。显然,孔颖达的注解和梳理,并非自己的独创,而是来源于更多的先秦古籍。那么,在古籍的记载中,人们最早是什么时候知道月亮不发光的?又是如何确认的?
先秦古籍中对于月光的相关解释,彰显古人智慧
我们都知道,《周髀算经》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数学专著,同时也是伟大的天文学著作,成书于大约公元前1世纪,书中的部分内容,比如第一部分的商高问答,甚至可能作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
《周髀算经》这本书,在唐朝的时候,曾经作为国子监的算数教材来使用,可以想象,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此书曾经起到过的重要知识传播意义和作用。
《周髀算经》中,对于月光的论述
我们小时候学的勾股定理,同样也是来自这本书。书中推衍的四分历,一年有365天又四分之一,应该说在历法上至今适用,平年365天,闰年366天,4年一闰。更令人称奇的是,在《周髀算经》中,还有寒暑五带的知识,说北极夏天仍然有冰,在中衡地区冬天有不死之草。
读这本书,不得不赞叹我国早在先秦时期的各种成就,可谓非常了不起。这些论述,与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可以说是相差无几的,而且这些论述显然并非偶然与巧合,而是源自古人的知识积累与观测。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在这本下卷的开头,对于月光的描述:
日者,阳之精,譬犹火光。月者,阴之精,譬犹水光。月含景,故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明尽,月禀日光而成形兆,故云日兆月也,月光乃出,故成明月。
大意是说,日光如火,月光如水,月亮上面有景致(影子),因此月亮的光源自太阳光的反射,冲着太阳的一面是亮的,背着太阳的一面是暗的,太阳光的照射产生了月光,成为明月。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人们通过对月亮的观测,“月含景”,对着太阳的一面是亮的,已经确认了月光的来源是太阳。这样的论述简洁有力,寥寥数笔,就将这件事论述得非常清楚。而且,这仅仅是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在遥远的上古时期,也许人们已经有了月光来自太阳光的认知也说不好。
而且,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月光是反射太阳光),到东汉时期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张衡,解释了月食产生的原因。
近2000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张衡,对月食的科学解释
我小时候,一直以为“天狗吃月亮”是真的,古人真的不了解月食的成因。后来才知道“天狗吃月亮”在古代也不过是哄孩子的故事,就像“牛郎织女星”一样,不过是人们“寓教于乐”编出来的传说而已。
在真正的国家认可的科学论著中,“月食”是有着不同解释的,这个官方解释就是张衡的《灵宪》。
张衡(78年—139年),在天文学方面有本非常出名的《灵宪》,主要讲述天地、宇宙以及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等等。从历史时间上看,张衡肯定是读过《周髀算经》的,而且在此基础上解释了月食的成因。
日譬犹火,月譬犹水,火则外光,水则含景。故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觽星被耀,因水转光。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灵宪》
从上述内容来看,确实与《周髀算经》的月光内容相衔接。把太阳比喻为火,月亮比喻为水,火向外发光,水中有影,所以月光来源于太阳的照射,月亮看不到的地方,是因为太阳照不到,有太阳光的地方就亮,没有太阳光的地方就暗,这些论述与《周髀算经》是一致的。
在此基础上,还解释了某些星星的光芒,同样也是来自类似的这样光的反射。李秀笔记曾经在某个月朗星稀的夜晚,看到过月牙状的金星,如同个小小的月亮,不知道古人在肉眼观测的情况下是否同样能够看到。倘若能够看到的话,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意外。
最后的内容,就是张衡非常知名的月食理论。月亮对着太阳的地方,不合常规的见不到光,是因为地面挡住了太阳光,月亮进入了地影,张衡说,这叫暗虚,也就是月食。
综上所述,古人对于月亮的研究,很多时候超越了我们现代人想当然的想象,是非常了不起的。仔细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非常有意思。惊叹于古人对于自然界孜孜探索的同时,畅想未来,我们今天对于宇宙的向往仍然是热情洋溢,对于未知的探索,永远是我们的梦想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