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权书 项籍第九

项籍第九

【原文】

  吾尝论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玄德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故三人者,终其身无成焉。且夫不有所弃,不可以得天下之势;不有所忍,不可以尽天下之利。是故,地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胜有所不就,败有所不避。其来不喜,其去不怒,肆天下之所为而徐制其後,乃克有济。

  呜呼!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而死於垓下,无惑也。吾观其战於钜鹿也,见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未尝不怪其死於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关,籍於此时若急引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据咸阳,制天下。不知出此,而区区与秦将争一旦之命,既全钜鹿,而犹徘徊河南、新安间,至函谷,则沛公入咸阳数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故籍虽迁沛公汉中,而卒都彭城,使沛公得还定三秦,则天下之势在汉不在楚。楚虽百战百胜,尚何益哉!故曰:兆垓下之死者,钜鹿之战也。

  或曰:“籍必能入秦乎?”曰:“项梁死,章邯谓楚不足虑,故移兵伐赵,有轻楚心,而良将劲兵尽於钜鹿。籍诚能以必死之士,击其轻敌寡弱之师,入之易耳。且亡秦之守关,与沛公之守,善否可知也。沛公之攻关,与籍之攻,善否又可知也。以秦之守而沛公攻入之,沛公之守而籍攻入之,然则亡秦之守,籍不能入哉?”

  或曰:“秦可入矣,如救赵何?”曰:“虎方捕鹿,罴据其穴,搏其子,虎安得不置鹿而返?返则碎於罴明矣。军志所谓'攻其必救也。’使籍入关,王离、涉间必释赵自救。籍据关逆击其前,赵与诸侯救者十余壁蹑其後,覆之必矣。是籍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功於秦也。”战国时,魏伐赵,齐救之。田忌引兵疾走大梁,因存赵而破魏。彼宋义号知兵,殊不达此,屯安阳不进,而曰:“待秦敝。”吾恐秦未敝,而沛公先据关矣。籍与义俱失焉。

  是故,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图所守。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完,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若夫秦、汉之故都,沃土千里,洪河大山,真可以控天下,又乌事夫不可以措足如剑门者而後曰险哉!

  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布出於天下,然後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盗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


《项籍》是《权书》中的一篇论文,针砭北宋时弊,充满了对国家前途的忧思。苏洵在《项籍》一文开头,便指出项羽、曹操、刘备这三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并以各自的短缺处立论。起笔突兀,高竣,能紧扣读者心弦,使人有一口气读完之感。

然后运用史实从战略的角度详细论述了项籍能击败秦军,但必然死于垓下的原因。作者立足大局,把握总体,以强烈的论辩色彩,将道理讲得透彻明了,面对坚实的论据,使人的思路不得不纳入作者的轨道。

再以设问对答,与假想的对手辩论,使得文章波澜起伏,把疑难的问题设置于问答之中,引经据典,详加阐发,增强了说服力,随着问题的提出,作者层层论述,逐步加深,适当地加入比喻,使得文章生动形象。

《项籍》总的论点是:项籍无战略考虑,故败; 论据是钜鹿之战。作者抓住钜鹿之战进行剖析,指出项籍进行钜鹿之战是战略上的大错误,“区区与秦将争一旦之命”,不过是与秦将作毫无意义的拚命。由于战略错误,必然导致后来的垓下之败。项籍应置救赵于不顾,挥兵入关,占领关中,如此,章邯必弃赵救秦,那时逆而击之,既败秦兵又可遏阻刘邦先期入秦。再利用关中的战略优势,就可以直取天下。不这样做,就是没有战略眼光,必败。文章至此,已论证了项籍之败因,但作者没有到此为止,又以战略要地关中为论述对象,推论“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图所守”——以战略要地为根据地,然后才能进可攻、退可守,反之,把自已摆在一个狭隘、闭塞的环境里,必然会导致失败。因此,要敢于开拓,不要拒户而守就成为这篇文章的结论。

当然,作者在论述项籍这个悲剧人物的失败时,还有一定的片面性,开头提出的曹操在后文中无一处涉及,似乎也是欠周全的。

(0)

相关推荐

  • 他是最后的秦王,但大秦帝国灭亡的锅真的不能让他来背

    文 / 子玉 幸福的帝王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帝王各有各的不幸.秦王赢子婴就是不幸中的那一个,因为曾经雄极一时的大秦帝国正是在他的手里走向终结. 毫无疑问,子婴是亡国之君,但大秦帝国的轰然倒塌真的该由他来 ...

  • 陈国泉丨十二生肖成语之龙语

        <秦末英雄之汉高祖成龙记> 汉高祖者,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因生于农家而无名,后于沛县起兵反秦而起名为邦. 刘邦其貌也,日角龙颜,有龙凤之姿,凤翥zhu龙翔,气势非凡,虎跃 ...

  • 秦王子婴:大秦帝国灭亡的黑锅真的不能让他来背

    文 / 子玉 幸福的帝王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帝王各有各的不幸.秦王子婴就是不幸中的那一个,因为曾经雄极一时的大秦帝国正是在他的手里走向终结. 毫无疑问,子婴是亡国之君,但大秦帝国的轰然倒塌真的该由他买单 ...

  • 《逐鹿中原》之六:项羽入关

    王离全军覆没后,章邯领兵退却.秦二世派人来责备章邯.章邯恐惧,派长史司马欣回朝请示.司马欣到咸阳三天,赵高都不召见.司马欣害怕,就往回赶,不敢走原路.赵高果然派人追赶,没有追到. 司马欣回到军中,报告 ...

  • 读通鉴(49)没有人心里满意都准备再打一场

    读通鉴(49)项羽封王没有人满意 注:天底下的人心最难平,大家都觉得自己付出的多,应该多拿,所以不管项羽怎么分,不把天下人心这个问题先解决了,封了王的,觉得自己地方不好,小了,而心里不平衡,没有封到的 ...

  • 刘邦为什么能得天下?在战略上,关键是他做到了正奇结合

    汉高祖刘邦,在风起云涌的秦朝末年绝对是一个开了挂的人物.出身于小农家庭,但不喜欢种地,终日游手好闲,并且年近不惑还是孑然一身.一直四十多岁才时来运转,与本地富户吕氏之女完婚.在此之前,曾于去咸阳的路上 ...

  • 【通鉴0209】我有一个梦

    通鑒原文 剑拔弩张,随时开战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闻项羽号章邯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 ...

  • 苏洵:权书 心术第一

    心术第一 [原文]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变,麋鹿兴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 ...

  • 苏洵:权书 法制第二

    法制第二   [原文] 将战必审知其将之贤愚:与贤将战,则持之:与愚将战,则乘之.持之,则容有所伺而为之谋:乘之,则一举而夺其气.虽然,非愚将勿乘.乘之不动,其祸在我.分兵而迭进,所以持之也:并力而一 ...

  • 苏洵:权书 强弱第三

    强弱第三   [原文] 知有所甚爱,知有所不足爱,可以用兵矣.故夫善将者,以其所不足爱者,养其所甚爱者. 士之不能皆锐,马之不能皆良,器械之不能皆利,固也.处之而已矣.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权 ...

  • 苏洵:权书 攻守第四

    攻守第四   [原文] 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於成功:尽兵以守敌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行,袭我无备.故攻敌所不守,守敌所不攻. 攻者有三道焉, ...

  • 苏洵:权书 用间第五

    用间第五   [原文] 孙武既言五间,则又有曰:"商之兴也,伊摰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商.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所恃而动也."按<书>:&q ...

  • 苏洵:权书 孙武第六

    孙武第六   [原文] 求之而不穷者,天下奇才也.天下之士,与之言兵,而曰我不能者几人?求之於言而不穷者几人?言不穷矣,求之於用而不穷者几人?呜呼!至於用而不穷者,吾未之见也. <孙武>十 ...

  • 苏洵:权书 子贡第七

    子贡第七   [原文] 君子之道,智信难.信者,所以正其智也,而智常至於不正.智者,所以通其信也,而信常至於不通.是故,君子慎之也.世之儒者曰:"徒智可以成也."人见乎徒智之可以成 ...

  • 苏洵:权书 六国第八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quo ...

  • 苏洵:权书高祖第十

    高祖第十   [原文] 汉高祖挟数用术,以制一时之利害,不如陈平:揣摩天下之势,举指摇目以劫制项羽,不如张良.微此二人,则天下不归汉,而高帝乃木强之人而止耳.然天下已定,後世子孙之计,陈平.张良智之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