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的成功之路(五十六)制度,唐僧成为团队领导核心之三,真心向佛的唐僧
昨天,我们说了太宗皇帝李世民为了水陆大会的召开,让魏征与萧瑀、张道源等三位大臣选取一个大德高僧作为坛主,来主持这次重要的佛学论坛。
经过全国范围内的推荐和挑选,三位大臣认为,唐僧符合坛主的条件,因为他就是一个大德行者。关于这一点,我们在昨天已经说过,唐僧刚出生就被母亲殷温娇抛入江中,被金山寺和尚收留,在寺院里生活了十八年,之后,又“报仇雪恨”,除掉“水贼”刘洪,没有任何违反佛家戒律的行为,堪称和尚中的楷模!可以说,唐僧的这一没有任何污点的形象,不仅符合水陆大会坛主的要求,也达到了如来选择取经人的第一条标准,那就是所谓的“善”!
虽然唐僧符合了取经人的第一条标准,但是他能符合取经人的第二条标准,也就是说,他真的能够“真心向佛”吗?要了解唐僧是不是达到这条标准,我们还是先要看看原著中对他的评介吧,书中是这样说的,“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就是这一个评价,就可以看出唐僧确实是“真心向佛”,是真“信”!
不过,可能有的读者会对此产生质疑,这两句话只能说明唐僧会背书,并不能说明他“真心向佛”。这种质疑确实有一定道理,有句老话是这样说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说的就是这样的人,只会背佛经,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更不能真心实践佛教的教义。
但是,我们还听过一句话,“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如果没有兴趣,没有理想信念,背会一本佛经可以,背会两本佛经还行,再让他背会第三本佛经,那他肯定不干,他会觉得无聊,会觉得痛苦。更不要说“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了!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唐僧还是“真心向佛”的,否则他也不可能下大力气来背佛经了!
如果说,只凭唐僧会背佛经,就说他“真心向佛”,证据确实还有点不足,还真的需要寻找其他证据来进一步证明。有这样的证据吗?还真的有!
在唐僧报了所谓的“杀父之仇”,其“父”陈光蕊还阳,被太宗皇帝授予大学士之职。为了奖励唐僧的“义举”,也要让他还俗,给他官做。在高官厚禄的诱惑下,唐僧没有迷失方向,而是“立意安禅”,被“送在洪福寺内修行”。这不是“真心向佛”是什么?试问不是真“信”佛,有几个人抵御得了这样的诱惑?所以,书中才这样说,“恩官不受愿为僧,洪福沙门将道访”,“一心不爱荣华,只喜修持寂灭”。
不仅是不愿意做官,更可贵的是,唐僧在熟读佛经的基础上,还潜心研究佛理,拥有了较高的佛学造诣。在十八岁时,唐僧就表现出了超出常人的佛学造诣,在附录中对此有明确记载,“一日,暮春天气,众人同在松阴之下,讲经参禅,谈说奥妙,那酒肉和尚恰被玄奘难倒”。这还是在江州的金山寺,至于到了京城的洪福寺,那就更不用说了,肯定水平会进一步提升,因为一般来说,天子脚下寺院里的和尚水平会更高,否则怎么能去给皇帝和大臣们讲经呢?所以,到了洪福寺的唐僧,修行的环境会更好,水平提升会更快,以至于成为“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佛学造诣堪称东土大唐第一人,被选了水陆大会的坛主。试想,没有坚强的理想信念做支撑,唐僧会下苦功研究佛理,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吗?肯定不会!
会大量背诵佛经,愿潜心研究佛理,能抵御世俗诱惑。如果说,这还不是“真心向佛”,那可真的没有人能称得上“真心向佛”了!
真心向佛的唐僧,太宗皇帝看上了,将其任命为“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管理全国的佛教事业;观音也看上了,将其带来的“锦澜袈裟”和“九环锡杖”,无偿赠予了他,正式将其选取为取经人!
想想也奇怪,太宗皇帝费了好大劲来挑选水陆大会的坛主,却没想到让观音占了一个便宜,一点事不费,就替她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取经人!观音的活也太好干了吧?
如果真的这样想,那可真的是错上加错了!其实,观音的活一点也没少干!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看明天的第五十七讲,作为凡人的唐僧,在这一讲中,我们将讨论观音的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