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一样的爽片(但少儿不宜)
90年代初,靠一本《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力挽狂澜,拯救了蝙蝠侠系列持续低迷的销量,被誉为“美漫活招牌”的漫画大师弗兰克·米勒凭借《罪恶之城》系列作品再度被封神。
不甘流俗的米勒剑走偏锋,凭借凌厉的画风、强烈的对比,以及极度暴力血腥的画面,还有与之相映相生的霸道故事,创造出了这部被誉为“黑白漫画之极致”的作品,享誉全球。
天才大多自负,米勒也不例外。他坚信这部漫画不可能被翻拍成电影,也拒绝别人将它改编成漫画以外的任何形式。
有一天,一个叫罗伯特·罗德里格兹的导演拿着自己拍的样片到米勒家中,说你看了要是不满意,我保证不拍了。
米勒看了之后,说:“你们带我一个。”
罗德里格兹一听有戏,连忙拉上了自己的好基友加盟,就是下面照片左边的那位。(右边是罗德里格兹)
没错,就是大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碰巧老痞子昆汀也是这部漫画的死忠粉,三人一拍即合,于2005年拍出了这部横夺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罪恶之城》。
很多人都说,就单从画面上讲,这是他们看过的最特别的电影。
然而,这部《罪恶之城》没有炫目的特效。或者说,它直接照搬了漫画中的分镜与构图,其还原度到达了完美的级别。所有的台词也都一字一句复制粘贴,不多不少。以下是一些电影中的画面与漫画的对比:
可见作为导演之一的米勒对于画面的追求达到了强迫症的程度。
此外,它的画面通体黑白,但仍有斑驳的色彩似有心似无意地点缀其间。和漫画一样,电影里同样注重光与影之间的变幻,米勒不愧号称“黑白界的幻魔师”,将漫画中的光影带到了电影中。
物体在平面上的投影边缘高度锐化,呈剪影式。镜头多用逆光,这样,人物和场景看起来就像是中国的皮影戏一样。
这部电影拍摄了漫画中的四个章节,这四个章节相互独立,又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章里的主角就是下一章的配角,这一章里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下一章里就作为一个小人物死去了。这看似不符合电影的套路,然而人生确实如此。生活中没人是主角,我们都是别人故事里的配角而已。
罪恶之城里的男人都是罪犯,若是生在斯巴达时代,个个都能封王封侯。他们的身体上肌肉虬结,伤疤遍布,每一道刀痕都是一段岁月,每一个弹孔都是一段回忆。对于女人,他们爱之深,愿上青天揽明月,不辞五洋斗蛟龙;对于敌人,他们恨之切,咬碎钢牙犹可恕,此仇不报誓不还。
一把枪,一条刃,一架车,一个人。踏碎地府、斗破天宫。罪恶之城里,天和水是黑的,血和花是白的,只有女人,是彩色的。
罪恶之城里的女子都是妓女,个个堪称盖世美颜。她们的头发纷飞,似是狂风中你唯一可以抓住的安慰。她们的嘴唇艳红如大裂,是能所有男人沦陷的深沟巨壑。她们的眼睛勾魂摄魄,回眼流波飞神眄,从此天下无英雄。她们占据着罪恶之城里所有的色彩,她们是起因经过结果,是动机惩罚救赎。
罪恶之城的摄影堪称唯美,但它所表达的内容却甚暴力。将“暴力美学”自昆汀的黑色幽默与吴宇森的精巧构图与慢镜头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一种更具有感官冲击力的,夸张直白的表达形式。这种形式对于路人观众更加友好,也不需要什么审美情趣才能看懂,就自成一家。
罪恶之城还涌动着黑色宿命论的暗流。片中的人物可以被车撞,可以从高楼跃下,可以中弹,但他们不会死去,似乎只有到某个命运的节点才会毫无遗憾地献出自己的生命。在这看似荒诞的设定下,是强大的意志力作为支撑,也是米勒所崇尚的海明威式“硬汉精神”。
这种精神带有一丝殉道者的光辉,所以《罪恶之城》里每个主角的死亡不但不会让观众惋惜,反而会使他们敬佩与赞叹。一个足以承担生命中无数风刀霜剑的男人,一生不曾妥协与服从,最后都会主动为了一个女人而从容赴死。
罪恶之城里,每一个人都怀有深仇大恨,每一个人都因为剪不断理还乱的羁绊而树敌无数,警察可能杀人放火,罪犯可能行侠仗义。画面上黑白分明,实则却黑白不分,这也是莫大的讽刺啊。
在凛冽的笔触下,也是米勒不妥协于大众审美,不向类型化低头的铮铮铁骨。黑白之下,是对人性孤独与荒诞的嘲笑,还有一份浓墨重彩的终极关怀。
----
原创:丧钟本钟(原名:丧钟为谁而鸣)
编辑校正:慢慢游
丧钟本钟更多原创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