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战争快结束时,在德国步兵师的侦察部队中,逐渐用自行车取代了马匹。上面的照片显示了在北极地区活动的一支成立较早的自行车部队,注意覆满冰雪的地形。另外,在德国陆军中,尽管不是严格地属于骑兵部队的一部分,但每个步兵团的团部连下属的那个骑马作战排却被用来作为全团机动的尖兵,如在行动前后展开侦察、执行掩护和保障侧翼任务等。这个骑马作战排由三个班、一个排指挥部和后勤保障人员组成,总共有31人和31匹马。在战争后期的行动中,一些排的马匹被自行车代替,这种用自行车替换马匹的情况发生在了“国民掷弹兵师”和1945年型的所有师中。总结很明显,哪怕是获得了对高加索油田的完全控制,除非获得比德国人预期更多的丰富的液体燃料来源,否则德国陆军的大部分部队将继续依赖马匹的拉动。汽车生产能力也会影响德军的摩托化程度,即使没有战争的影响使德军采购汽车的情况复杂化也是如此。当然了,在像德国这样的经济体中,以美国那种规模大量提供机动车辆是不可能的:在德国,不存在像美国那样普遍的大规模汽车生产工业,而美国的这种生产方式必然会导致以较低的单位成本实现快速的批量化生产。经济因素在战争后期德军独立骑兵部队的“复兴”中也发挥了作用,这一点由于盟军空袭的影响而加剧。不考虑其他原因,马匹被德军重新投入战场是因为,其提供了一种运输方式,而这种运输方式除了饲料以外不会造成其他物资的采购短缺。在重新重视骑兵的决定中,对其战术实用性的权衡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由于骑兵学校的解散,导致德军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培养出新的骑兵军官,再加上在战争初期德国战争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德军实际上放弃了GHQ骑兵,所有这些都表明当时德军的大趋势是完全放弃独立的骑兵部队。后来,随着战事的发展,可能导致德军重新考虑其对骑兵的态度。在战争早期,苏联骑兵也经历过一些初期的负面影响,但苏军后来迅速调整了其军事学说、战术和技术,使之能够适应这场正在东线进行的战争。德军也发现了使用独立骑兵部队的优势,特别是在清剿通常活动在崎岖地形上的游击队时。希姆莱在1943年10月的一次机密讲话中暗示,在公开的战争行动结束后,将尽可能地建立“机动前沿”,要训练德国年轻人并加强他们对当地人口和“远古野蛮人”的治安管理能力。这种情况可能需要在广袤而又荒芜的草原荒野上广泛使用骑兵。希姆莱可能也认为,比起动感十足的汽车,马匹能够更好地“提高德国青年的韧性”。显然,希姆莱打算将骑兵用于战后的“治安战”,而不是在与装备有各种武器和军兵种的敌军进行全面战斗时将骑兵投入使用。就运输和骑兵部队而言,德军对如何使用马匹的教训似乎很简单:如果存在使用马匹的部队,那么他们会形成一个“核心”,如果经济因素和地形条件要求广泛使用畜力,那么可以以这些部队为“核心”迅速进行扩充。似乎没有什么硬性规定可以确定军队何时可能会觉得需要用到骑马的部队,因为这种需求是基于对经济因素、地形条件以及部队战斗力的估计。从德军和其他外国军队的经验来看,很明显,马匹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被取代。二战结束后初期,倘若允许德国人再次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那么很可能仍然会包含骑马作战的骑兵部队,哪怕只是为了保留德国骑兵的骄傲传统,以及他们那句座右铭:“人间乐土在马背上。”(德语:Das Paradies der Erde liegt auf den Rucken der Pfer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