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坝战役:八一南昌起义军碧血铸丰碑

三河坝战役是南昌起义部队入粤后经历的一次异常激烈的战斗。这次战役保留了南昌起义军宝贵的有生力量,奠定了井冈山会师的基础,在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江汇流,韩江之源(三河坝)

三河坝位于广东省大埔县三河镇西部,系汀江、梅江和梅潭河交汇处,两岸高山林立,群峰对峙,地势险峻,是水陆交通要冲,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1927年10月,朱德率领八一起义军一部进抵三河坝,遭到国民党军队的猛烈进攻。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驻守三河坝笔枝尾山的起义军,在朱德、周士第、李硕勋等领导下,与国民党钱大钧部背水一战,激战三昼夜,歼敌数千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诗篇。

碧血三河铸丰碑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国民党反动派纷纷调兵遣将“讨伐”起义军。八一起义军主动撤离南昌,南下广东,目的是依靠海陆丰农民运动的基础,重整旗鼓。

起义军于9月18日进抵广东大埔县城,作出了分兵部署:周恩来、贺龙等率领主力向潮州、汕头进发;第9军副军长朱德率领第11军25师和第9军教导团共约3000多人,据守三河坝,掩护主力南下。

国民党钱大钧部约两万余人,由今梅州市梅县区松口扑向三河坝。10月1日,朱德和25师师长周士第、党代表李硕勋指挥约3000多人的起义军打响了一场阻击战,于东门部、笔枝尾山、龙虎坑、天子岌、梅子岽等阵地激战三昼夜,我部击退敌人多次进攻,双方伤亡重大。在我寡敌众的情况下,朱德为了争取主动,减少伤亡,保存实力,作出“梯次掩护,逐步撤退,东撤饶平”的决策,果断组织撤退。10月4日凌晨,朱德等率领起义军从浓雾中撤出战场。

当时,担负掩护部队撤退的二十五师七十五团第三营蔡晴川营长率领全营起义军迎来了三河坝最惨烈的一战。敌人以炮火狂轰滥炸笔枝尾山,一万多敌人从四面包围阵地,起义军勇士们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甩出最后一颗手榴弹,跳出战壕,与敌人展开肉搏。除极少数幸存者外,全营200多名勇士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笔枝尾山和韩江。

三河坝战役的元帅、将军

起义军在三河坝留下的革命标语

井冈会师奠基础

1927年10月6日,三河坝战斗后的起义军撤至饶平红色根据地茂芝,获悉由周恩来、贺龙、叶挺率领的主力部队在潮汕失利。在这万分危难的紧急关头,朱德召开军事会议,作出了“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正确决策。朱德集合起部队宣布:中国革命是有前途的。愿意继续干革命的跟我走!起义军余部避开强敌,游击于闽、粤、赣、湘边,于1928年4月,上井冈山和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组成红四军。

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内的朱德元帅塑像

三河坝战斗是南昌起义部队入粤后经历的一次异常激烈的战斗,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在三河坝战役中,若不是指挥者果断决策,那么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将不能发生后来的“赣南三整”、“湘南暴动”,更没有举世闻名的“朱毛井冈山会师”。

参加南昌起义的肖克老将军对三河坝战役曾这样评述:“没有三河坝战役,便没有井冈山会师,没有井冈山会师,罗霄山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及其对南方游击战争的影响就不会那么大。”

经过三河坝战斗,起义军保留了宝贵的有生力量,传播了革命火种,并最终被朱德带上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使中国革命武装斗争揭开了新的一页。

笔枝尾山话峥嵘

笔枝尾山上的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

起义军三河坝战役遗址——笔枝尾山,为当年为南昌起义军的主要阵地。笔枝尾山的右侧可远眺当年八一起义军作战指挥部——东文部的“田氏宗祠”。

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位于笔枝山顶,总占地18万平方米,纪念馆占地3000平方米。园内一座高15米高、宽4米的烈士纪念碑静静地伫立在松柏青翠中,四方形的碑身上面,镌刻着朱德元帅亲笔题的“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十五个正楷鎏金大字,碑座上刻着第二十五师师长周士第撰写的碑文。这座纪念碑兴建于1963年,先后被广东省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

碑 记

1963年建碑时,从山头挖出的烈士骸骨装了满满4大水缸。直到1974年,纪念碑建设围栏时,还从当年的阵地上不断挖掘出新的骸骨,很多手里还紧握着枪。虽已时隔多年,但嘹亮的冲锋号仿佛仍回荡在此。

三河坝战役纪念馆内设“举义南昌城”、“浴血三河坝”、“会师井冈山”三个展厅,真实地向观众再现了我军建军史上那一段峥嵘岁月和值得永远纪念的历史。

三河坝战役纪念馆展厅后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