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与思悟(二)
做一个保守主义者
面对交易
越是过于执着机会,越容易盲目交易,贪婪和急躁困扰着每个人的一举一动。
例如常见的四种思维偏差
盈亏感受偏差
简单的说,正常人对于亏损和收益的感受并不对等,错误和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更加强烈,相对于盈利的快感就比较短暂了, 甚至可以说两三个单位的盈利,才能从心理上抵消一次失败交易的懊恼,这种非理性,填补心理缺口的行为会一直诱导我们去交易,好似亏一单时,我们必须紧急进场下一单赚回来,才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擅长判断和正确选择,是两个比较重要的事情,而后者远远要比前者重要,在交易之中很多人称之为“过滤”,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就如同机会一样,伸手可得必然无法体现价值所在,而市场的大趋势,好行情永远是珍贵和稀少的。利,我所欲也,正常人每天都想在走势中赚钱, 义亦我所欲也,谁都想自己永远不犯错,出手即盈利,但是两者可兼得吗?胜算较高的走势,并不常出现,而每天都想赚钱,就要参与很多没有把握的交易,追求两者兼得,必然要堕入“频繁交易”的泥沼。
所以舍得难,难在舍不得,不可兼得的东西,是人人所欲的,相对于舍,渴望兼得,犹豫不决的人,后果是最难堪的,任何追求都不会是毫无弊端的,而这个成本就是机会成本。
主观选择偏差
正常人总是愿意相信以自己判断相符的信息,用自己的喜好去刻意的挑选“信息”寻找佐证或者依据,情愿看多的人眼里,只有关于多头上涨的依据,而与之喜好相反的,会选择遗忘或者不加关注, 交易者在判断的时候最容易犯的错误就在这里,并不是以客观辩证的角度去研判走势,而是以个人喜好挑选依据的方式,强加于走势之上,看不到走势的全貌,就容易犯非理性错误。
盲目自信
有些人可能听说过一个有趣的调查:如果要评价自己的能力水平在一群人中的位置,90%的人都会认为自己的各项能力都优于大部分人,但是事实上我们都是普通人的一份子,很多时候,人对于自己的认知并不是准确的。
特别是在交易上,人的内心深处会有一种潜在的偏见,一方面是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哪怕明知很多行为注定导致失败,也会为此开脱,认为自己比他人幸运或者优秀,这种自我美化的感觉,使得很多人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驻足不前。
我们看到的市场并非市场本身,而是我们自己的影子。
很多人总是把成功和盈利的原因归结于内部因素,自己的天赋,智慧和技术,而喜欢把失败归因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运气不好,状态不佳,被人影响,心态不稳等等。正面的美好的,与自我联系起来,失败和挫折归结于不可能抵抗的客观条件,认错难,认识自己的偏见更难,试问一个欺人也时常自欺的人如何去摆正自己,在困境中努力寻找希望呢?
所谓“初学三年,天下无敌,再学三年,寸步难行”
人在一知半解之时,往往是最自信的,自我评估能力越高的人,越相信市场是可以掌控的,越是能从自己的经验或者是偏见中寻找依据,从而相信自己“解读”了市场。自我评估能力越低的人,越是知道市场中从来不存在什么“直接反馈” 正确的事情不一定能得到市场的奖赏,而错误的事也不一定会受到惩罚,因为,我们都在一个黑暗的球场里打球。
为什么交易进步难,因为每一笔交易的对错,我们都不能从中获取一个明确的反馈,一笔单子并不知道它是对的还是错的,就如同一个年轻人在练习投篮,基本上他毫无打球的经验也没有老师在旁指导,只有他不停的练习,反复投球,时间长了准确度总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而我们交易呢?更像是被蒙住了双眼在练习投篮,我们只知道有一个球篮存在,只要能投球进去就代表赢,可是投出去的球,自己不知道进没进,力度强了还是弱了,离球框远不远,正是因为我们看不见所以无法得到确切的反馈,直接导致很难知道自己应该去总结什么改善什么,就算做上几年,也难搞明白自己真正的短板。
市场是一个放大器,无论是正面的积极自信,还是负面的否定自我,都会被无限放大,想单纯的通过自我感知寻求进步,是异常艰难的事情,如果对自己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就会知道即便是做了十几年交易,依然有大量的学习工作可以去做,市场日新月异,我们每个人做的永远都不够好。
沉没阻碍偏差
“沉没成本”是影响较大的一个效应,有些人很容易将之前付出的风险成本,加入到当前新一轮决策中去,将多次串联成一次交易的风险收益去衡量,例如前面做多止损了,后面做空该不该呢?在一次“试错”后中止交易了,当大行情来临的时候因为对于风险的敏感,不敢再介入新一轮的机会,沉没效应,导致“激进”交易的损失,成为新一轮机会的额外成本,客观上两笔独立的交易,串联起来衡量,就变成了影响判断的一层干扰。
“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
对于交易来说,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承担和处理亏损,长期交易,亏损像呼吸一样伴随左右,有可能是市场状态导致系统失效,有可能是自身发挥不佳,一心只想着盈利的人,能活到最后吗?做交易应该先学的是“善败”败而不耻,败而不衰,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当它是交易的成本,而不是判断的失败,接纳失败,拥抱风险,才能笑到最后。
交易的直接决定力量是人,无论以什么样的系统去归纳“信息”但是做出最终选择的依然是我们自己。
例如分类问题的模型之一,决策树模型,有很多交易系统所提倡的决策思维也是基于这个框架。
归类一些主要的交易因素,然后逐步评判导向确切行动的方案,整个决策过程就像一颗自顶而下的树,举个例子,关于要不要去野外钓鱼的决策树。
每一个长方形的红框,都是决策节点,而节点之间的连线,是判断因素值,最终下方排列的六个“是”“否”的选项是最终的导向结果。
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一个逻辑模型,然后选择特定的依据来作为判断的分支起点,最后导向到最终的结果,交易系统就成型了,而任何一个单纯依赖于指标或者图形的交易方式,手段都比较单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系统化的本质是假设一种模式的存在,依赖于它建立一个判断依据,作为交易的机械信号,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又异常复杂,简单是在形式体系本身的简单,但是理论内核是比较复杂,因为我们要具备对市场的抽象理解能力,对交易本身有一个深刻的认知。
就如牛顿说“ 在知识大海边,我只是个在海岸拣贝壳的小孩” 对市场保持敬畏之心,对未知满怀好奇,对学习以及大热情探索,就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