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字相解
甲骨文、金文“曲”字,象角尺,但里面有格子。小篆体“曲”,似马鞍。《说文解字》:“曲,象器曲受物之形。或说曲,蚕薄也。”蚕薄即蚕箔,又称薄曲,用竹篾或苇篾编成,是养蚕的器具。笔者小时候养过蚕,蚕箔长方形一片一片的,不是直角形的,但也可能古代的蚕箔与现在不同。
楷体“曲”蜕变,始见颜真卿的楷书,这实际上是个合体字,两个“由”合成,故曲的字相:两由之。
“由”是“倒甲”,与“甲、里、曲”等字一样,均与井田制有关系。井田制是周时制定的分田制度,一夫一田,九田一井,其中周围八田为私田,由8夫各自耕种,收入自得。中间一田为“公田”,由8夫共同耕种,收入归封邑贵族。实际这个分田制度还综合了行政划分和组织结构:九田一井,四井一邑,四邑一丘,四丘一甸,四甸一县,四县一都。
井田制理论上讲的是方块田,但在很多地区尤其是山区、丘陵根本没有多少方田,只能拼凑。甲骨文至小篆体“曲”,也有人认为是拼凑的“田”。
井田制除行政外,还有相关的农夫居住及互助组织,这些就是里、甲、曲(乡曲)等。《孙膑兵法·官一》:“制卒以州闾,授正以乡曲”、《战国策·秦策一》:“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
有人认为“曲”是类似的民兵组织,和平时耕田,战时参军出征打仗。但从字相看,两“由”、“倒甲”相并,或表示一夫的“私田”,由里、甲、曲中的其他夫代耕,“两由之”。
“曲”落实“田”的责任制,问题复杂,涉及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比如出征、战死、负伤、迁徙后怎样代耕,代耕的报酬等。错综复杂,农村的问题极难处理,这也是“曲”呀!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