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出“少不读鲁迅”,鲁迅逐渐退出课本,给出的理由让人气愤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对民族的生存困境有着无比深刻的体悟,曾抱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信念以犀利的文笔剖析世相人情,有开发民智启蒙国人之功,去世之后即被誉为“民族魂”。
鲁迅在世的时候,他的文章就被收录进了中学语文(国文)课本中。在他逝世之后的大半个世纪里,他的文章也一直留在中学课本中,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学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孔乙己》、《药》、《为了忘却的纪念》、《记念刘和珍君》、《故乡》、《祝福》、《阿Q正传》等等,都是极为经典的课文。
但是在世纪之交的时候,忽然出现了一大波专家学者打出了“反鲁”大旗,想方设法从各个角度对鲁迅进行贬低、攻击,比较有王朔、冯骥才、李敖、韩石山等人。王朔、李敖等人大多是一些不成体系的评论,难以伤及鲁迅根本。冯骥才算是比较狠辣,他说鲁迅的批判是因为中了西方传教士的计。
韩石山则比冯骥才更狠辣,他专门出了一本巨著来批鲁,名为《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实际上完全是抬胡贬鲁。韩石山也凭借这部巨著及一系列演讲、文章,被誉为发出了“新文化运动以来最不认同鲁迅的声音”、“令鲁迅研究界汗颜的大学者”、“比鲁迅更犀利的文坛刀客”。
值得注意的是,韩石山不仅批鲁狠辣,也是最早呼吁让鲁迅的文章退出课本的专家之一。在《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一书中,韩石山专门用了一章的篇幅来分析“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最终结论是鲁迅的文章其实并不好,几乎每篇都存在严重缺陷,只是被文学评价家、语文老师们说得那么好、那么深刻而已。
比如《药》,没有场景,只有压抑而沉闷的笔调,只有几个鬼魂似的人物飘来飘去。比如《阿Q正传》,写的是一个农村的流氓调戏妇女偷人财物,既麻木不仁,又冥顽不灵,说是怎样的深刻,怕都是评论者的附会。比如《阿长与<山海经>》,写的是一个丑妇人,毫无美感可言;并且还有“脱裤子”情节,极为污秽,容易让学生想入非非……
通过这一系列分析,韩石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鲁迅的这些阴冷、麻木、污秽的文章,不仅无助于中学生,反而对他们有害,因此不适合放在中学语文课本中。
写至此处,小新不禁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岳飞的《满江红》、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等作品受到的争议。丁启阵、余光中等著名学者认为《背影》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主人公太爱哭没有男子汉气概,不适合青少年阅读。也有专家认为岳飞不是民族英雄,他的作品也不适合放在语文课本中。而陶渊明,则被一些专家认为是悲观懦弱、不求上进的人,容易误导学生……
那么,把这些作品都踢掉了,该选谁的作品呢。对此,韩石山给出了非常明确的建议:多放些胡适的文章。韩石山是这样说的:
鲁迅是个旧文人,他的用语与文风,都是旧的;胡适是个新时代的知识分子,他的用语与文风,都是新的,文是全新的文,人是全新的人。他对中国社会改造的理念,是向上的,是建设性的。没有偏狭,没有仇恨,只有诚恳的劝导,切实的擘划。鲁迅则不然,气愤,怨恨,诅咒,嘲讽,无所不用其极。中国若打算走向现代化,又要在文化上选择一个从旧时代到新时代的传承式的人物,只能是胡适而不能是鲁迅。
在此基础上,韩石山还补充道:读鲁迅的书是让人长脾气的,读胡适的书是让人长见识的;鲁迅深刻而绝望,胡适平易而葆有希望;少年多读胡适,易养成健康的心理。
对了,韩石山自诩为徐志摩研究第一人,曾写过《徐志摩传》。也难怪他对胡适看得这么高,至于他的说法是否公道,我想各位读者心中自有论断。
此外,韩石山还有一个重大发现可以支撑他的“少不读鲁迅”之说。韩石山说,个子矮小的人大多阴狠,鲁迅身高最多1.55米(看他在厦门大学的全身雕像可看出),因此他照照片要么半身要么坐着,他那么一点个子,内心肯定非常阴暗狠辣。再加上鲁迅长得也不好看,黄瘦脸庞,短胡子,像抽了鸦片似的,这样一副尊容更使他阴暗、狠毒、偏执。因此,中学生实在不应该读鲁迅,不然会被阴气、冷气、狠毒之气所侵蚀。
很难想象这样一番浅薄无聊的话竟然出自所谓的大学者之口,简直是下作无耻啊!当然,大学者本人并不认为这是浅薄,他认为这是学术研究的新高度,引入了所谓的社会心理学。而胡适之先生,温文儒雅仪表堂堂,又有西方博士的名头,在韩石山看来自是广大学子的楷模了。
不知大家是否认同韩石山等专家的观点?欢迎交流,谢谢阅读。